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我为始皇送地图 / 第29章 想做好人,先学做坏人

第29章 想做好人,先学做坏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如此枯燥的学习过程,杨旭忍受了两天。
  当他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时,遂问向啾娥:“我的装备呢,弓箭车服准备好了吗?”
  “公子要那些东西做什么?”啾娥疑惑。
  “出猎呀?腊祭要猎取禽兽,作为祭品呀。”杨旭心中升起一股不妙的感觉。
  “今年腊祭不出猎,祭品皆出自豢养。”啾娥发现杨旭脸越来越黑,声音变得越来越小。
  “我xxxxxx”杨旭破口大骂。
  所以,当太史令再次到来时,杨旭气急败坏道:“不学了。”
  太史令还要劝谏。
  “君不必再说了,不学就是不学。”
  太史令沉声道:“劝谏公子学礼乃臣之职。”
  杨旭爆发了,讥讽道:“秉笔直书,更是史氏之职。”
  他从内室扔出一物,指着道:“太史公识的此物否,乃华盖也,三皇五帝,三代先王专用之物。如今为我所僭用,太史公敢秉笔直书否?”
  太史令面色平静,淡淡的眸子注视着杨旭。
  看到他这副古井无波的样子,杨旭怒火再也压制不住,自己就是被这满脸正色之人所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骗了我你还一副有理的样子。
  怒火冲昏了理智,他劈头问道: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意思就是古代帝王世代都有史官,君王的举动一定加以记录,其目的是以此使君主言行谨慎,其言行可为民之法则。左侧史官记其言,右侧史官记其行,行动记下来就是《春秋》,语言记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跟这相同的。
  “吾闻秦于史书者,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身为太史令,却不能制止君王删改史书,君何以称史官?”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斧钺不加,诛之以笔,不畏身死,而畏溺职。君闻两者否?”
  不是所有记史之人都像董狐,齐太史一样不畏身死,斧钺加颈,又有几人能秉笔直书。最起码眼前的太史令不在其列。
  所以,心情很不好的杨旭毫不客气的语出讥讽之言。
  浑然没注意到,太史令在听到“斧钺不加,诛之以笔!不畏身死,而畏溺职”时,身体在颤抖,目露痛苦。
  等杨旭停止喋喋不休,才注意到太史令变得失魂落魄,像被一下抽去了所有精气神。他不禁有些慌了,怀疑自己说的话是否太重了。
  虽底气不足,但他嘴上仍强硬道:“据史直书,是否史氏之职?”
  太史令由最开始的痛苦变成死寂,脸色黯然灰败。
  沉默良久后,他低声道:“然”
  一同低下的还有花白的头颅。
  灵诞不再说话,心中开始后悔,秦国这种高压严厉的环境,秉笔直书的太史活不下去。自己刚才那句话,对任何一个史官来说,都是诛心之言,只要他心中还有一丝正直。
  “请容臣告退。”
  太史令行礼告罪,转身向外走去,身躯佝偻,步履踉跄。
  杨旭有些心慌,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这一夜杨旭都是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他罕见的失眠了。
  杨旭醒来后,第一时间就往殿内跑去,往日跪坐在那里的身影不见了。
  啾娥低声道:“太史令昨夜自缢。”
  杨旭如遭雷击。
  “幸被家仆所救,然罹患重病,已向大王请辞,由家仆驾车离开咸阳。”
  杨旭松了口气,但接下来便是很长时间的沉默。
  “公子,大王另派一名史官前来......”
  “让他走吧。”杨旭淡淡说道,打起自制的华盖——雨伞,向外走去。
  有官员上朝时,看到了手擎雨伞走过的杨旭,于是朝会时有人悍然弹劾公子灵诞僭越。
  《古今注》里说,华盖,黄帝所作也。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制作用来遮蔽阳光风沙,黄帝胜利,时人皆言华盖保佑了黄帝,于是华盖成了君权的象征,随行就驾。
  但当时的华盖只是一根长棍支撑的圆形布盖,两三人才能抬起,且无法收拢,真正能随身携带,收放自如的雨伞相传是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但平民发明的伞却不归平民所有。
  伞的用料,色彩就像官员头顶的官帽一样,历朝历代皇帝们对用伞都有严格规定,代表着官位与尊卑。在汉代,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撑青色的伞,在隋朝尚书可撑八把伞。县令只能撑一把伞,平民防风避雨,则用蓑衣,草笠。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概如是。
  直到晚唐,有工匠在伞纸上涂抹桐油,伞由此走向民间。
  此时的车子上虽然有青铜制作的伞盖,轻薄却又坚固。但那是固定在车上的,要是拆下来顶在头顶,那就跟华盖一个性质了。
  所以,当官员看到杨旭擎着雨伞走过时,会有何反应不言而喻了。
  发生在太史令与灵诞之间的事,嬴政早已知晓,被灵诞那些话语刺痛的他,听闻朝会上有人弹劾灵诞,勃然大怒,将那些人尽数贬去蜀郡。
  这些杨旭不知道。
  他打着伞,制止了他人跟随,向后宫走去,显得有些漫不经心。雨伞被他放的很低,笼罩了全身,也挡住了射下来的阳光。
  似乎也遮挡了心间的阴暗。
  啾娥带着两名内侍远远跟在后面,有些不放心公子灵诞。
  走到永巷时,杨旭爬上雪虎后背,一人一虎走的很稳,很慢。
  似乎知晓杨旭心情不平静,这次雪虎没有再抖动身体赶杨旭下去。
  公**嫚蹲在同样的地方看蚂蚁。
  公女元嫚候在宫门处等杨旭,看到他骑在洁白无瑕的雪虎身上,眼睛一下瞪得溜圆,嫉妒之色怎么也掩饰不住。
  有了上次的教训,她不敢再随便阻拦杨旭,但说出的话却丝毫不弱气势。
  “你不要嚣张,你只是假子,我才是父亲的亲子,早晚我要报仇。”
  杨旭神色平静,好似没有听到,与雪虎慢慢走过去,直至消失。
  元嫚恨恨的跺着脚。
  在她身后,一群内侍宫娥全程战战兢兢,尤其是傅母勾着头连看杨旭都不敢。
  来到了庖厨,杨旭感叹,他以为自己不用再来这里了,没想到到头来,终究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这里。
  “再熬煮一锅第一日的粥来,我要同样的味道,做得好,有赏,不好,有罚。”
  招来膳宰,杨旭淡淡道。
  “若”膳宰欣喜应诺,不觉得跟上次有什么不同,准备大展身手。
  粥熬好需要一个时辰,等待的时间,杨旭再次打量庖厨。
  心境跟之前两次截然不同,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剖析自我后的反思与平静。
  他慢慢踱步,不再去关注青铜器的精美,目光逡巡在那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
  那少年依然在看管垅灶,有了杨旭的介入,他的待遇与之前截然不同,不用再清洗搬运那些牲禽尸体。
  他望着杨旭的背影怔怔发呆,总觉得公子这次有些不同,不知为何,心中隐隐担忧。
  杨旭从水缸中拿起一只瓢,乃匏瓜对半剖开而成,可用来盛水,俗称瓢葫芦。也是古代八音之一,其他还有笙、竽等。
  当然,最出名,也最浪漫的用途是,婚礼,即合卺。
  婚礼仪式中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同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
  之所以同饮合卺酒,寓意大概如下。
  一、据说卺异常苦涩,夫妻二人同饮卺中苦酒,象征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二、寓意夫妻二人今后要像一只卺一样,紧紧拴在一起,合二为一;
  三、卺为古代乐器之一,“合卺”意味着新郎新娘婚后会琴瑟和合,和睦永远。
  杨旭放下卺,看到了冒着热气的甑。
  还未走近便闻到一股浓郁的谷物香味,让他想到一个词,炊黍在甑。
  这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后世的蒸锅。
  杨旭揭开了甑上滚烫的盖子,这让旁边的庖厨大惊,却阻止不及。沸腾的蒸汽缭绕而上,杨旭整个人都笼罩在雾气中,面容朦胧,给人一种不真实感,庖厨心中震撼,敬畏无以复加。
  杨旭看到煮的黄橙橙的黍米饭。
  “香”这个汉字,是“黍”和“甘”的组合。“黍”是一种粮食,“甘”是口中一点指事,表示甘甜滋味,故“香”的原意是谷物粮食成熟后的芳香气,后来才引申泛指一切好闻的气味。
  闻着这种食物原始的香味,望着周围一群衣着古老,面容古朴的人,杨旭有片刻的恍惚,这一幅幅面孔似乎化成了雕塑,攸乎间飞越两千年的时光,褪去历史的尘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一瞬间竟让杨旭生出一股感动,这是窥见祖先容貌,生活场景而带来的源自血脉的悸动,这一瞬间,杨旭突然很想哭,直让人有种顶礼膜拜的冲动。
  硬生生止住心底深处的冲动,杨旭深吸一口气,他记得唯一曾有过这种感觉是在看秦始皇陵兵马俑时。
  原来这就是华夏先民生活的场景,我们的祖先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生活的。
  杨旭知道,他之所以突然有这种感悟跟他的心境有关,在今天之前,他不是没有看过这副场景,可却都被他所忽视。
  可转瞬杨旭又有些悲哀,因为他过去的行为伤害了很多这样的人,为了目的,他将还要伤害他们。
  杨旭只能用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来说服自己。
  收拾心情,灵诞问道:“可有麦?”
  身边庖厨回答道:“回公子,有,但麦饭粗粝难食,多用来舂屑为粥,供给宫中隶臣妾为食。”
  看了一圈没有看到磙碾,想来是还没普及,让人惋惜。
  杨旭让人像舂米一样舂麦子,反复捶打使之成粉,过滤后再次捶打,如此重复数次,杨旭终于看到了麦粉,只有他知道看似不起眼的它们,是百变魔术大师。
  “公子,粥好了。”
  杨旭不顾粥的滚烫,一饮而尽,他扔下碗,面无表情的盯着膳宰。
  后者讨好的笑容凝固在了脸上,心中开始惴惴不安。
  “不是第一次的味道。我说过做的好,有赏,做的不好,有罚。”
  “来人,鞭笞三十。”张旭随意的招招手,庖厨外,偷偷跟来的两名内侍以眼神询问啾娥。后者也无主意,只能点了点头。
  两名膀大腰圆的内侍走进来,拖走了膳宰,就在门外行刑。
  一声声惨叫骇的胆小之人面无人色,少年想上前讨饶,可惜杨旭不理会于他。
  少年低下头,仲父的惨叫像一支支箭插入他心脏,让他痛苦不已。
  杨旭饶有兴趣的盯着他,目光冰冷,看着他在痛苦中挣扎徘徊,始终无动于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