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这个奸臣不正经 / 第一章 穷书生叹赞京师,路引恩公赏饭吃

第一章 穷书生叹赞京师,路引恩公赏饭吃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天启四年,京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姓陶名学文,字化林。为何说其是不速之客,全因其本不属于此方天地之中。
  看着此时此刻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京师,陶学文不由感慨道:“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萃龙渊。”
  眼前的景象不断和回忆中的景象重合,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沧桑感。
  “好诗句,只是不知先生这诗句可有下文?”都说隔墙有耳,陶学文不过是轻声感叹,却被旁人听了去。
  陶学文余光一瞥,只见一名身材纤瘦的文士,迈着步子,踱步而来。身旁两侧站着两位虎背熊腰的力士,这扮相、这气场,怎么看都不是普通人家。
  陶学文转过身来刚要回话,却定眼瞧见了其身上绣着的一对鸂鶒,到了嘴边的话愣是生生的噎了回去。
  好家伙,不愧是京师,泼盆水能浇一片官员。
  陶学文微微低头,不敢直视其面貌,连忙规规矩矩、客客气气的拱手作揖道:“小人岂敢被大人称作先生,小人一介白身,不过是山野里出来的穷书生罢了。”
  这可不是那深山幽谷,在这京师重地内,敢衣绣鸂鶒的,不是疯子,就是正七品。这年头杀人不过是吃饭饮水,稍有不慎那就是人头落地。
  总有人觉得七品不过是个小小的芝麻官,陶学文对此无法理解。七品是个小小的芝麻官,那你是什么?完全是把自己贬低到了尘土里,几十万人能出几个七品啊?
  除非,您是真正的高处不胜寒,您才是大人物。
  官员笑了笑,道:“非也非也,本官自幼苦读圣贤书,混迹官场多年,觉得文人本一家,理当同气连枝才对。”
  语气里有着无奈、不解和愤恨,陶学文听后吓得是脸色煞白,这话可不好接啊。
  “先生所言在理。”没办法,不好接总不能不接吧?干干巴巴总比稀汤挂水的要强。
  陶学文说完,等了数秒,却不见对方接话,紧张的不行,脚趾恨不得把那鞋底扣露儿了。
  此时,鸟啼声、虫叫声,格外刺耳,明明清脆悦耳的自然音律,此刻如同擂鼓一眼敲打在陶学文的心上。
  “你说,你是乡野来的?”
  官员的话如同甘霖一般湿润了陶学文已经干裂的喉咙,连忙回道:“正是。”
  “千里迢迢来这京城,可是要投奔本家儿?”
  陶学文深吸一口气,道:“小人家境贫苦,族中同胞甚少,并无本家在这京城,小人……是来讨碗饭吃的。”
  “哼!”
  官员冷哼一声,吓得陶学文眉头紧锁,不断回忆自己说过什么话。
  “堂堂七尺男儿,满腹经纶,理当顶天立地,直抒胸臆才是!这般委曲求全,毫无文人风骨!”
  陶学文长处一口气,放下心来,叹道:“先生有所不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身外之物,同样也能难倒英雄汉。”
  “这样吧,看在你我皆是读书人的份上,赐你一养家糊口的机会,在我身旁做一小吏吧。”
  幸好陶学文学过很长时间的书法,要不然可就漏了怯了。
  “敢问恩公姓名?”
  “本官杨涟。”
  嘶……全球变暖又加速了。
  杨涟这个名字陶学文还是知道一些的,著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登进士第,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如今,应该是已经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从七品了。
  如果说东林党全部跪在地上,有一次刀下留人的机会,陶学文可能只会救杨涟。
  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
  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
  这等行径,岂能配上公、正、廉、洁四字?
  “对了,这京师可不比你那乡野,这里人多是非多,坊间常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其实这进了京城,也如同进了牢笼。”
  “谢恩公教诲。”
  如今杨涟赏饭吃,又给陶学文讲道理,可以说是对其十分关照了,“官老爷”理应惜字如金才对。
  “本官身处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事常常发生,人心不古,人世险恶啊。”这句话似是感慨,又像是在告诫,又仿佛意有所指。
  一路上陶学文都在反复琢磨这句话,跟在两名力士后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越来越远,耳边的声音也越来越小,陶学文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是到官员们的住宅区了。
  一行人来到了‘杨府’,陶学文回头看了看隐隐约约有嬉笑打闹声的平民区,深吸一口气,一步一步跟着杨涟的脚印,踏入府中。
  就这样的,陶学文入了杨府,成了杨涟身旁一个磨墨执笔的小吏,有了一个包吃包住的好去处,同样的,也变相的主动走入了一个泥潭。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岂能事事顺心?所遇所见,皆是上天安排,命中注定的东西,逃也逃不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