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明末枭雄录 / 第295章 第一步是杀人

第295章 第一步是杀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若说“均田免赋”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其实讲究大了。
  
  “把田分给饥民”——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
  
  田见秀首先就说道:“我不是给你们泼冷水,光说均田,怎么个均法,把富户的田分给贫民,谁敢要?反正如果是我,我是不敢要。”
  
  刘芳亮反驳道:“田大叔,别人都跟你似的,树叶掉下来怕砸破头?”
  
  “你别不信,试试看,这和分赈济粮不同,田地分到手里,播种收割,得一年才能见到粮食,你能保证这一年里头,贫民不被富户杀掉?”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所以,均田的第一步,就是杀人。
  
  你不把富户杀掉,贫户没人敢分他的田。
  
  闯军一帮头领又聚在一起商量,李自成很同意田见秀的看法,这个老农民——说得都是实话。
  
  “诸位,均田免赋,这件事跟打仗一样,必须刀枪开路,否则办不成,田大哥说得对,富户财主的脑袋还长在脖子上,他能让饥民分他的田?笑话。”
  
  “那就开杀。”
  
  众人对这个没有异议,杀人,是大家的家常便饭。
  
  李自成问李信,“兄弟,在孟州附近地面,哪家财主的田亩最多?”
  
  李信想都不用想,“当然是郑王家的田最多,光在孟州就有近五千顷。要想分田,就得先分他家的。打了这个出头鸟,别的都好办。”
  
  王爷,都是当初朱元璋留下的后世子孙。这一代郑王名叫朱翊铎。
  
  磨刀霍霍,闯军要向郑王开刀了。
  
  可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难。
  
  闯军想杀郑王,可是——郑王并不在孟州,他在怀庆府。
  
  负责管理孟州田亩的,是郑王的小儿子朱常澈。可是朱常澈在孟州被李信攻下之前,就仓皇逃走了,八成是投奔他怀庆府他老爹去了。
  
  人都找不着,你怎么杀?
  
  可是不杀又不行。
  
  难题摆在这儿,挠头吗?
  
  才不会。
  
  袁宗弟阴恻恻地笑道:“各位哥哥,这件事交给我,跑一趟怀庆府罢了,我去取郑王的项上人头。”
  
  对于这帮一肚子熊心豹子胆的草莽豪杰来说,没什么不敢做的。
  
  跑到怀府府杀郑王——这事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可是他们觉得这挺正常。
  
  李自成当即便同意了。袁宗弟武功既好,人又机警,做这件事情最合适。不光李自成,别人也都是这么想的。至于怀庆府有多少官军驻扎,郑王的府里守卫有多严密……用不着多琢磨,袁宗弟肯定有办法。
  
  他就象个黑暗里的夜猫子似的,一身鬼气,飞到郑王府搞一场“鬼杀”,自有他的“鬼路数”。
  
  这事儿就这么三言两语定下来了。
  
  袁宗弟让三梆子当他的助手。
  
  倒不是三梆子有多勇猛,而是——暗杀,很多时候需要下毒、用药,这一类的手段。在谭天保和尉迟迥离开义军之后,粗通药理的三梆子连吹带擂,仿佛成了“医道高手”。
  
  袁宗弟问:“老三,跟我跑一趟怀庆府,敢吗?”
  
  “什么话,”三梆子把鼻子扭向天空,“怀庆府,算个屁,我还以为去北京皇城呢。以后跟我说话,别用‘敢不敢’这种话,姓贺的丢不起这个人。”
  
  “嗬,老三,你吹牛的本事见涨啊。”
  
  两个人稍事准备,便匆匆出发。
  
  怀庆府离着孟州不远,骑快马一天就到了。袁宗弟扮作一个货郎,三梆子扮作伙计,将马匹寄在城外,背着货郎挑子进入城内。
  
  “卖针线,卖顶针,卖火石……”
  
  沿街叫卖,装腔作势。此时天近黄昏,街上行人稀少,也没人来买货,两个货郎乐得清闲,一路向前,直奔王府的方向。
  
  按照袁宗弟的计划,本是悄悄靠近王府,等天黑以后翻墙而入,侍机杀人。但是他们刚刚拐过一个街角,忽听脚步声急促。
  
  几个青衣皂隶,追逐着一名灰袍老者,飞奔而来。
  
  那老者瘦面山羊胡,看上去有五十多岁了,脚步甚是迅捷,奔到袁宗弟跟前,三梆子猛地大叫起来:“淳于老伯伯!”
  
  老者却是熟人,名叫淳于迥,原本在闯军中当过郎中。
  
  后来闯军被打散,淳于迥也失去了下落。
  
  他却在怀庆府。
  
  事发突然,袁宗弟来不及探问淳于迥如何被皂隶追赶——他也没心思细问。
  
  现在的问题是:淳于迥正在危险中。
  
  没有片刻的犹豫,袁宗弟刹那间就露出了青面獠牙,一声暴喝,扔掉货郎背袋,从怀里掏出短刀,迎着皂隶迎上去。
  
  “噗,”
  
  一刀插进皂隶的心窝。
  
  “叭,”一脚踹飞另一个。
  
  三梆子也加入战团,大喊一声,“你奶奶的拿命来,”挥短剑助战,一剑捅在皂隶的屁股上。
  
  几个皂隶猝不及防,冷不丁陷入死亡旋涡,迎面撞上这两个煞星,只能自认倒霉,没有三下两下,袁宗弟身形如风,嗖嗖几刀,几名皂隶全都尸横在地。
  
  擦擦短刀上的血。
  
  袁宗弟向淳于迥拱手,“淳于先生,您在此作闲游么?”
  
  淳于迥喘了口气,认出是袁宗弟,摇了摇头,“袁将军,我得罪了郑王府,差点被抓起来,没想到遇到你们俩,快逃吧,如今杀了人,这事闹大了。”
  
  “郑王府?”袁宗弟道:“他们抓你干吗?”
  
  “要我为郑王医病。”
  
  “医就医,你逃什么?”
  
  “你有所不知,郑王病入膏肓,神仙也医不好,我若去了,免不了成替罪羊,小命不保呀。”
  
  原来郑王病了。
  
  而且是病入膏肓。
  
  这倒是个意外情况,如此说来——不用杀,他自己就要死了,可是这事也说不准,万一他再挺一挺,活个三两年呢?
  
  就是三两月,义军也等不起。
  
  三梆子献了一计,“袁将军,我看不如抓住这个机会,咱们跟着淳于先生入府,趁机杀他一葫芦。”
  
  其实仔细想想,三梆子这主意挺馊的,基本上不靠谱。但此时袁宗弟顾不得细想,觉得“还行”,顺势就答应了。
  
  “好,就这么办。”
  
  淳于迥惊异地摇头,“这不行呀,袁将军,你们刚杀了人,怎么能入王府,这不是自投罗网么?老三,你平时就爱出馊主意,如今越来越足尺加三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