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谈个恋爱就出名 / 209.我的一个明星朋友

209.我的一个明星朋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以此我的得知道这种东西是产生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明下是高的基础,奠基不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他又指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如果没有“无”,那么“有”就不能发挥出作用来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对于反面作用的掌握比正面的作用更大。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观念。
  
      因此我们必须同时从正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来看待事物,为了能够看到整个画面。不仅要唤醒人们从消极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以便充分把握积极的一面;与此同时,也呼吁人们认识到对比的存在,并认为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立面和所展示的东西之间的差异将变得更加明显。你看到了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不是有用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起作用的。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一个人对反面的了解多于对正面的了解就能排除对于事物处于边缘这一简单的想法,从而会改变现状,把它们变成相反的东西。
  
      第二是指的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重视事物相反对立的关系和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作用。但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如“反者道之动”。
  
      三,“道”是一种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到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中后就变成了“德”,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遵守的基本原则。
  
      我们都知道,传统西方文化被称为“两希文明”,即“希腊与希伯来文明”,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的都是基督教的文化作为基础的。而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则是“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人格化的“至高神”。
  
      而尼采却高喊着“上帝已死”,尼采希望表达的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现存道德标准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的时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观从自己脚底下抽出来。”他的表达实际上是对于基督教构造出的那一系列“人格化”上帝的否认,否认了通过信仰就能登上天堂获得救赎,并将世界的本质推向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世界本来是混沌的,为了生存我才赋予生活以形式,哲学和宗教都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后来遗忘了这是我们自己赋予给世界的结构并认为这是世界本身的形式,而当我们抛弃这些形式的时候便回归虚无。他认为世界是一场永恒的轮回。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多次谈到永恒轮回,每一次都带着梦魇的恐怖气氛。第一次,查拉图斯特拉听到一个预言家如此预言:“一切皆虚空,一切皆相同,一切皆曾经有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尼采对于世界的认识与老子的“道”基本一致:
  
      一,世界本源并非是人格化的某位有情上帝,它确实存在,但是并不是解释我们道德感与获得救赎的基础。如老子所以说的“天之道,以万物为刍狗”。
  
      二,道是循环往复的,“周而复始,并行不悖。”
  
      二者并没有像佛家那样把世界看着“空”,而是承认有这么一种无情的“上帝”存在,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或者“大道”。
  
      也没像传统基督教那样把世界的本源看着有人格的《圣经》里的创世神。
  
      二,善恶的彼岸
  
      尼采的一句最重要的口号是“重估一切价值”,而其中重心则是对于道德的重估与评判。
  
      尼采说“在地球上找不到比善和恶更大的权力了。””道德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它要求你在愤怒、恨和爱中的全部力量。”
  
      周国平在《尼采——世纪的转折点》上提到:尼采之所以要集中力量批判道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发现:“道德迄今为止还未尝是一个问题……我未尝发现有人敢于批判道德价值判断。”在他看来,道德批判尚是一个空白领域。上帝死了,可是上帝的影子还在作祟,这影子就是道德。所以,“我们必须战胜上帝的影子!”当然,在尼采之前,对基督教伦理作过批判的不乏其人,可是在尼采看来,他们都只是批判了基督教伦理的个别道德规范,而不曾触动其根底。他却不但否定了基督教伦理的根本原则,对善恶作了全新的评价,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否定了伦理本身,把数千年来视为明白无疑的东西带人问题的领域,把道德从至高无上的地位拉下来。
  
      尼采猛烈攻击着传统道德,建立了人的地位,推崇主人道德,鄙视奴隶道德。尼采口中的“末人”就是没有创造的愿望与能力,谨小慎微猥琐悲哀,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个性泯灭,千人一面。
  
      他否定这种弱者的道德。弱者认为自己就是善的,只有弱者,病者才是好的,这种价值判断的必然后果就是人的生命力与强力意志的减弱,弱者将强者的行为成为恶的,于是自己的行为就是好的,我们弱,但是我们安于自己是弱这样的状态就是最好的善,个人的强力意志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基督教把本能的冲动宣布为罪恶,罪恶感最终将养成一种怯懦,是顺从的奴隶性格,而上帝是与生命相对的概念。因此尼采要“超越善恶”,达到“善恶的彼岸”。
  
      而老子则说“道法自然”,老子主张人应该尽量取法于道。道既然是无目的、超道德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合乎“道”的理想社会中,当然是没有存在余地的。所以老子认为世俗的美和丑、善和不善等区分都没有什么意义;对仁、义、礼、智等,也都持批判或否定的态度。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发出了“绝仁弃义”的呼声。
  
      而后续的庄子思想更是将对传统道德的反叛进行到了极致,庄子的母亲死了,他却围着敲锣打鼓,他将圣人批判为“大盗”,认为“窃国者侯”。
  
      因为在道家看来,道德最大的问题就是虚伪,不符合人性,而且为了道德,往往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人是失去了对自然法则的掌握,才想沿着对自然道路摸索的经验去走,人失去了这样的经验,只能互相爱护,人其实又很难以以“仁爱”贯彻始终,只能用“义”社会朋友之间的道义去处理,义都没有办法完成,人就会想着制定一套礼法归束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并不批判道德。道家认同道德。但道家说的道德,不是社会道德,而是“自然道德”。自然的道德不是老天爷按照人定的道德法则去行事,而是按照自然法则的更迭流转去行事,“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自然而然的为。
  
      尼采和道家都批判了传统的道德文化,将人们从社会性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他们推崇“自然”,推崇“本能”,让那些沉重的镣铐化为破铜烂铁,极大的提高了人的个性发展。
  
      三,批判知识与理性
  
      尼采的哲学是典型的非理性哲学,他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作为靶子猛烈批判理性,在尼采看来,柏拉图理想国以及理念世界的思想都是否定现实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该遭到坚决反对。尼采将这种把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的悲观态度归结于理性的罪过。由于理性对感官的绝对地位,人所感触到的一切都不值得相信,感觉世界背后必然存在一个不变不动的世界,是理性构造出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对现实人生起不到任何积极或指导作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上演的种种悲剧就是由于人们看到水深火热的现世,受到教会精神控制的广大人民只好将目光投向彼岸世界,对此岸世界采取消极的态度,所有希望寄托于来生和天国,这种推到极致的消极的基督教精神正是对理性设计的彼岸世界过于信任的结果。
  
      他在《人性的,太人性的》里提到:“未经解释的不清晰的事情要比得到解释的清晰的事情更重要。”“对真理的信仰,始于对迄今为止所有被公认为的“真理”的怀疑。”
  
      尼采提出“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他的生命哲学推崇用艺术的,审美的态度来替代科学与伦理,解除自我欺骗,人清楚无意识本能的真实意志后加以引导,而非用理性与知识的态度来抑制自己的天性,让人化为奴婢。
  
      而老子则说“绝学弃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吹神 夜的命名术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