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三国之荀氏天下 / 第一章 颍川荀氏

第一章 颍川荀氏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荀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25子,分12姓,荀氏就是其中一姓。西周时有荀侯国,后为晋国所灭,国人以荀为氏。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黯,原黯从此以荀为氏,史称荀息、荀黯,晋国荀氏始祖。晋献公二十六年,荀息死于晋国骊姬之乱。原黯生子荀逝敖,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骓、荀首。荀林父在晋景公时为中军将,史称中行恒子,是中行氏的始祖;次子荀骓在晋景公时为新下军将,史称程文子,是晋国程氏的始祖;幼子荀首在晋景公时为中军佐,史称智庄子,是晋国智氏的始祖。姓氏有区别,姓是家族符号,分封制的产物,氏是家族的分支。同姓不通婚,不同姓同氏可以通婚。秦以前荀姓和荀氏有区别,秦以后合并。
  及至汉和帝时期,荀卿十一世孙荀淑品行高洁,号为神君。荀淑有子八人,号称荀氏八龙。二子荀绲,官至尚书、济南相。绲生子荀衍、荀谌、荀彧。建宁三年,荀绲六子出生,名为荀磬。
  ………………………………………………………………………………
  济南国。荀府。
  “小公子,小公子,五公子回来了,大人唤你速到书房来。”婢女翠环小跑过来,一脸喜色的道。
  “哦,大兄回来了,容我去更衣再去拜过大兄。”正在操练武艺的荀磬放下手中的长矛,抬手擦了擦额上的汗,转身往卧房走去。
  荀磬换了件干爽的衣服,便赶往书房拜见父亲大兄。荀磬还记得上次和大兄见面还是三年前大兄省亲,荀绲因为朝廷制诸侯国丞相上任不能携带家属,所以俱都在颍川定居,只带了侍妾和小儿子荀磬在身边。三年前荀磬被父亲送往北地学习武艺,一别三年,荀磬也十分思念大兄。脚步加快,刚过书房转角便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荀磬不由泯然一笑。
  “父亲,孩儿来了。”荀磬敲了敲门,朗声道。
  “快快进来,快来拜见你大兄。”
  荀磬推门而入,抬眼望去,只见父亲荀绲和大兄相对而坐,荀绲手扶胡须,满面笑容。大兄初见荀磬,略有些错愕。三年未见,大兄身长挺拔,面容英俊,越来越像历史上的荀令君了。
  “孩儿见过父亲,小弟见过大兄!”荀磬对着荀绲和荀彧施了一礼,荀彧连忙站起来扶住荀磬。嘴里孜孜道:“真是不得了,我荀家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啊,你才不过十岁,竟然都快八尺高了,这臂膀也是越发结实,真是不得了。”
  “大兄过奖了,比起大兄小弟还有许多不足,日后还需大兄时时提训。”
  两人落座,荀绲正色道:“彧儿这次在家多待些时日,等返回颍川郡的时候把磬儿也带上,如今磬儿武艺初成,经史方面可就差了不少了,君子当通六艺,不可偏门。去颍川书院递个童生,好好学些经史子集和治国方策,日后必有用武之地。至于这济南国如今忒不安生,乱民落草,打家劫舍,百姓困苦,实在不是久居之地。为父已经向朝廷递了辞呈,今年末就会卸任,到时候我亦如同你五叔一般或隐居山水,或做一教书先生足矣。”荀绲有些落寞,上任五年济南国改善不少,但天灾难免,人心浮动,乱世之相建起,遂有了隐居之意。
  “如此也好,当今圣上宠溺宦官,十常侍权势滔天,以权谋私,凡是朝廷出使地方,必索要贿赂。如若不给,回京便参其一本,轻则罢官免职,重则斩首示众,空其官职公然卖官。风闻在京官职纷纷勾结宦官以求自保,朝廷风气可见如此。真是可恶!”荀彧气愤的道。
  荀磬默然无语,心想四年后就会变天了,黄巾之乱是压倒汉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群雄割据的局面开始。可惜自己不过年十岁,虽有争天下之心,却是有心无力,还是静观其变吧。
  “党锢之祸不解,士人便不能救国,十常侍祸乱朝政,根由在于圣上纵容,哎,可惜圣上不理朝政,贪图享乐,大汉正处于水深火热中啊。”
  “父亲,孩儿走后你还需保重身体,若事不可为,当保全其身回返颍川,届时静观风云,事犹可为。”荀磬看向父亲,眼中充满了关心,济南国乱象将其,父亲这个济南相肯定是很多人想要除掉的人。
  荀绲十分欣慰的抚了抚胡须,笑道:“吾儿放心,为父早有准备,只是苦了这贫苦百姓。”
  荀彧、荀磬默然无语。
  “好了,为父还有公务,磬儿带你大兄在陵县好好逛逛,晚上设家宴,莫要误了时辰。”
  荀绲走后,荀磬二人轻松了不少,荀家家风严谨,长辈在时要端正身姿侧耳倾听,不得精神分散,惹长辈揾色。
  荀彧站起身道:“走吧,难得来一次青州,看看陵县和三年前有什么变化。”
  荀磬笑道:“济南盗匪猖獗,民生凋敝,自然比不得颍川,大兄恐怕要失望了,既然大兄有兴致,小弟自当奉陪。”
  两人携手出府,遂奔坊市而去。
  时陵县分东西两市,东市是酒馆、青楼、客栈聚集地,兄弟二人便来到东市找了一家酒馆坐了下来。
  点了一壶米酒二两牛肉,兄弟二人相对而坐。
  “小弟快跟为兄说说,这几年在北地修习了何种武艺,有什么有趣的事?”荀彧自从出生后便一直待在家族中,除了前往济南国很少游历,虽熟读天下志,但终究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对北地燕赵颇感兴趣。
  “此时说来话长,三岁时愚弟病重,父亲托人送我至长沙太守张机大人处,在长沙疗养了两年光景,临行前张机大人向我推荐北地一长者,言其武艺高超,且曾受张大人恩惠,便举荐我去北地学习武艺,及至七岁那年,父亲见我身体康健,并无后恙,便派人送我去北地燕山附近。在燕山南糜果有一人隐居再次,遂拜为师傅,传我武艺,至此整三年矣!”
  “尊师作何名讳?隐居在野当属高人也!既然张太守都颇为推崇,绝非等闲之辈。且张太守强体之术确实惊叹,为兄寒暑不缀,勤加练习,身体很少有恙,可惜为兄没有你这般好机缘,练得神力。”荀彧戏谑的道。
  “尊师言名讳只不过是代号,其早已忘却,自号无名氏,岁年过花甲,但行走之间虎虎生风,当属绝世高人。”
  “大兄此言差矣,尝闻智者为上,力者为下,有力而无智,莽夫也。大兄博闻强识,年少便举孝廉,人称王佐之才,小弟比大兄犹如萤虫比之皓月,远远不及也,大兄何言羡曰?”荀磬说起话来不骄不躁,更让荀彧心下暗暗点头。
  “小弟太过谦虚了,这次为兄前来也是托六叔父的意思,让你这个荀家麒麟儿回颍川,看来六叔父已经和父亲通过书信了,六叔父说你不可重武偃文,君子当习治国政安邦策,看来是六叔父多虑了,小弟虽修习武道,但见识却非常人所能及啊!”荀彧十分喜欢这个小弟弟,因此对其成长格外关注。荀绲有六个儿子,老大老二早亡,老三荀衍、老四荀谌和荀彧年岁差距不大,只有荀磬与兄弟们相差甚多,所以深受家族宠爱。
  兄弟说话间,门外进来两个道人,身着黄袍,手拿长幡,上书: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店小二连忙迎了上去,道:“两位道长里边请!”
  当先一个道人留着长髯,身长面白,虽年过中旬,但眼露精光,非常人也。
  道长望里边瞧了瞧,看到荀磬后眼睛一亮,凑上前来道:“能否和这两位小兄弟同坐?”
  “道长请!”荀彧荀磬二人连忙站起身来,礼让一番后落座。
  “不知道长尊号,在下颍川荀彧,这是家弟荀磬。”荀彧也意识到这道人非常人,挺直身躯恭谨道。
  “老道道号鹿长,这是师弟苍松,颍川荀彧老道有所耳闻,令尊荀绲国之名士,亦早有所闻,我观其弟年岁虽小,但英气勃发,日后定为一方豪杰矣。”
  荀磬莞尔一笑,灵机一动,问道:“道长以为何以致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
  鹿长道长脸色一暗,沉痛道:“圣上无道,宦官乱政,祸乱朝纲,各地官吏欺压百姓,百姓流离失所,落草为莽,加上天灾水患不断,百姓颗粒无收,朝廷不开仓振粮,反而按往年收租,重租赋,百姓无力偿租,只能卖地换租沦为佣人,久而久之,便形成当朝这种现状。”
  “正是因此,我辈士人才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肃清朝野,清明吏治,使百姓安居乐业。”荀彧有些激动的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