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寒门世家 / 第一章农家子弟

第一章农家子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夏日炎炎,田地里的人正忙碌着收稻谷,南方气候温和,一年能种两次水稻。
  现在需要尽快收完第一季,播种第二季,夏天气候无常,很可能突然间暴雨天就来了,所以这个时间段的农民都很赶。
  田埂上,一名五六岁的少年沉默的端坐着,脸上露出与同龄人不相符的沉稳。
  他叫徐长宁,并不属于这个时代,因为一次意外事故来到了这里。
  这个时空根本不是他所熟悉的,因为在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朝代。
  经过他暗中的摸索了解,从长辈们的谈话中得知,这个朝代叫陈朝,并不是南北朝时期的陈朝,这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而且这个朝代似乎已经有科举制度了,并且很成熟,至于说徐长宁为什么知道这些,因为村子里有学堂,还出了一个举人。
  他们这里按地理位置来说处于南方,在长江北岸,属于淮南府易安县,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沛,因为靠近淮河,水灾凭发,不过生活还算安稳。
  徐长宁所在的村子名叫七里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距离邑水镇有七里。
  古代因为生产力底下,土地利用率较低,为了提高收成就需要大量的田地,而且为了方便管理,还有交通等因素,人口都是大量群居,基本上一个村都在一起。
  七里村地理位置十分不错,是周边有名的富裕村,村子处于平原上,背靠山丘,前方是邑水,充足的水资源灌溉了大批良田。
  七里村共居住了约一百百户人家,大约八百人左右,现在是和平时期,这里的生活又很安稳,因此人就慢慢多了。
  人口最多的是李姓,李家长辈中有一个举人,目前正在外面做官,因此李氏最为强势。
  现如今的村长都是李家的人,而且村中的学堂也是李家人开的,主要就是为了培养李家后辈,村中的小孩也可以去读书,只需要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了。
  徐姓在村子里人数也不少,差不多有二十户一百五十人左右,还有一个王姓,人数和徐姓差不多。
  “小石头,这里风大,赶紧回家里。”一名年约十五六岁的女子在田里干着活,朝着坐在田埂上的徐长宁说道。
  少女或许是因为常年干农活的缘故,皮肤有些黑而且粗糙,不过她五官端正,长得还算不错,而且眉目柔顺,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温和老实的人。
  “阿姐,我没事。”徐长宁听了她的话立刻回答,朝着徐知春摆出一个笑脸。
  同时心里对她十分的同情,十五岁本该是一个女孩最好的年岁,就算是在这个时代,因为十五岁已经要相看人家了,女子基本不会下地干活。
  可惜他们这个家有些特殊,徐长宁的父亲徐平山有四个孩子,三女一子,徐长宁就是那个唯一的儿子,也是最小的孩子。
  因为第三代孩子太多,为了整个大家庭考虑,徐长宁的爷爷徐老爹便早早分了家。
  徐知春这个长姐就需要承担起一些家庭重任,徐老爹有五个孩子,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徐平山是老二。
  徐家家庭条件还算不错,每家分家之后都有十亩土地,陈朝如今强盛,税收不算离谱,而且他们的土地也是自己的,只需要向国家缴纳税务。
  如今陈朝的税收有三种,地赋、口赋(人头税)、徭役。
  地赋是三十税一,也就是土地收成的三十分之一,这个收成是按良田、薄田、荒田三种来区分,无论收成好坏都不会变。
  稻米良田按亩产三百斤来算,薄田为一百五十斤,荒田为八十斤,荒田基本都是自己开荒的田地,国家鼓励农桑,开荒出来的田地前三年免税。
  口税(人头税)一丁一百文,十八至五十的壮劳力算一丁,女子和未成年的孩子半丁。
  徭役是朝廷免费征收壮劳力,南方的徭役主要就是修炼河堤,疏通河道,修官道等,每户每年需要出一丁,服役二十天。
  ……
  分家之后,老人跟着老大生活,徐家大伯有两子两女,长子都已经十八岁了,已经准备说亲了。
  徐长宁对于自己家庭目前的状况还算满意,至少能够吃饱饭不至于饿肚子,而且这个时代社会环境相对安稳,这才是最值得庆幸的。
  不过他现在需要想一想自己的出路,种地肯定是不行的,自己是个早产儿,身体弱,而且他也不愿意一辈子苦哈哈的种地,累死累活面前温饱。
  经商也不行,古代商人地位太低,毫无安全感,最好的出路还是读书,读书人地位高,如果能够考上功名会有很多的好处,比如田地免税,免徭役,能做官,自己和亲人的地位都会抬高。
  而且自己有前世的记忆,也只有读书会更加容易一些,古代种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完全就是看天吃饭,经商就更加难了,自己连这个时代的一些规矩都不了解,说不定什么时候不注意就犯事了。
  读书这种事就要趁早,特别是古代的科举,积累是很重要的,村子里的人大多数都要八岁以上才入学,自己因该想个办法现在就去。
  想要做官的话至少要在三十五岁之前成为进士,如果是这之后的话,那基本就没有太大指望了,毕竟古代普遍寿命也就五十岁左右。
  虽然说举人也可以补官,不过举人和进士的差别很大,就像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差别,起点不同,终点自然也就不一样。
  自己现在年纪小,在家里也没什么事情,还不如去读书,现在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钱的问题,村子里的学堂每年需要束脩一百文。
  这个价钱也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他们一家一年的收入大概有五六两银子。
  徐长宁抬头看向在田里里忙着收稻谷的父母还有长姐,这是自己这一世最亲近的人,他们对自己很好,自己也有义务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大丫,现在已经过了午时了,你带石头回去吃饭。”杨氏朝徐知春说道。
  杨氏一家是从外地逃荒过来的,父母都死了,她带着弟弟在七里村住了下来,因为是外地人,没有田地。
  杨家舅舅十分机敏,识得一些字,被县里一处茶馆老板看中,招为女婿,如今住在镇上集市边开了一个茶水摊子。
  古代是没有镇这个行政单位的,国家官吏只能到县一级,这个时候的镇就是集市的意思。
  一个镇集差不多辐射周边十多个村庄,主要目的也就是在商业上。
  徐知春听了杨氏的话,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走上田埂,牵起徐长宁的手往家的方向走去。
  徐长宁默默的跟着她,因为经常干农活的原因,她的手有些粗糙,完全不像是一个少女该有的痕迹。
  她的手很温暖,不知道为什么,徐长宁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他基本就是长姐带大的,因此长姐对于他来说相当于半母。
  古代儿子可是很重要的,更不用说徐长宁这个被期盼了很久的儿子,全家都宠着他。
  回到家里,一进院子就闻到了饭香味,院子里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正翘首以盼,这是徐长宁的三姐徐知秋。
  “大姐,小弟,你们回来了。”徐知秋十分欢喜的叫到。
  听到院子里的声音,侧面的厨房里也走出一名十一二岁的少女,这是二姐徐知夏,在农村,这个年纪的女孩已经可以承担起家务了,农忙的时候大姐回去田里帮忙,而二姐就会接过做饭的任务。
  “大姐,小弟。”
  “二丫,饭做好了吗?”徐知春看过去问道。
  “嗯,做好了,就等你们回来了。”
  姐弟四人也不耽搁,立刻围坐在一起吃饭,如今正是农忙时节,所以吃的比平时好,米加红薯蒸饭,过几天还会见一点荤腥。
  虽说他们可以吃饱肚子,不过想要吃好还是很不容易,平常很难见到荤腥。
  肉食主要是六畜,不过六畜中的马和牛都是明令禁止的,私自屠宰马和牛可是犯罪,最严重的情况是要砍头抵命的。
  因为农耕时代牛是最重要的劳动力,马匹就更加珍贵了,不过虽然不能私自屠宰,病死老死的马和牛却可以吃,这就有漏洞可以钻。
  这两种肉食普通人是吃不起的,平民百姓最常食用的就是猪肉狗肉鸡鸭肉等,还有就是鱼肉,羊肉也比较贵,普通人也吃不起。
  他们这样的农家基本都养猪和鸡鸭,不过这个时候也没什么系统的养殖方式,因此猪都长不大,而且并不肥,基本一头猪养一年也就一百多斤。
  基本上处理完之后,去掉内脏也就不到一百斤,这肯定不够吃,也就只有过节的时候能吃一些。
  不过这些对于徐长宁来说就没什么影响,他年纪小,而且身体弱,家里每天都会给他煮一个鸡蛋补充营养,而且每次煮肉的时候都会给他最好的。
  姐弟四人认真的吃着饭,徐知春一边吃还一边照顾徐长宁。
  “小弟,多吃点。”
  “阿姐,你也吃,你这段时间很辛苦。”
  听了他的话,徐知春笑了笑,心里有些欣慰,小弟懂事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