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虽然明清时代工匠的手工技艺处于封建时代的巅峰,但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已经落后了。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人已经发明了许多“黑科技”机器。
1774年,英国人约翰·威尔金森发明了炮筒镗床,并在次年用这台炮筒镗床镗出了蒸汽机的汽缸。1797年,英国“机床工业之父”莫兹利发明了一种新型车床结构,用丝杠传动刀架,实现了机动进给和车削螺纹。1817年,英国人罗伯茨创制龙门刨床。1818年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制成卧式铣床,十几年后他又研制成功了一种能够加工精细复杂工件的转塔式六角车床。
纯手工生产和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速度是有天壤之别的,成本差距更是悬殊。
实际上清朝工匠的火器制造水平也就相当于十七世纪初欧洲水平,在没有丝毫工业基础的环境里,直接生产出工业革命时代纯熟完善的燧发枪甚至是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击发枪,太不切实际了。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虽然洪天贵福以前在《机械时代的巅峰》一书中看到过早期机床的结构图,也不是特别复杂,但作为非专业人士要想牢牢记忆完整结构实在困难。此刻让他回想起来,脑子里只有一片模糊。
洪天贵福他堂哥的黑作坊也有几台简易、落后的破机床,可他也没拆开来过,有些部件还不清楚。
造机床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洪天贵福只能给工匠们提供一些局部工图和整体结构的模糊描述,让他们自行钻研、推敲。
想打造精良的燧发枪,没有近代化的机床,只能用最原始的手工工具来完成复杂的车铣刨磨过程。遗憾的是,大清连扳手、螺丝刀、锉刀什么的都没有……
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啊!
洪天贵福深感心累,目前的生产力水平真的是太低了,大规模工业生产遥遥无期,跨越冷兵器时代,全面普及火器难于上青天。
火器制造先放一放吧,先把生产工具造出来再说,有了趁手的工具,效率自然会提高。
另外,现在仔细想想除了手工工具之外,原材料也是个大问题,依照后世的标准,用于生产螺丝钉的原始盘条钢的主要化学成份为:碳、锰、磷、硫、硅、铜、铝,其中的铝、铜的含量越低越好;工艺流程中的酸洗还需要用到盐酸、钠皂;制造弹簧也需要特定碳、锰含量比例的弹簧钢……
没有西方化学知识体系,怎么倒腾?中国也有炼丹师之类的原始化学家,但是自然科学是需要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洪天贵福真不相信一帮道士能为太平天国建立起化学工业……
得引进西洋人才!
正好现在是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的化学理论体系也处在高速架构的过程中,洪天贵福自信能凭借后世的化学常识,笼络一批人。别的不说,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拍出来,化学界还不得掀起九级地震?
任重而道远。
抛开杂念,洪天贵福拿着一沓工坊里大白纸,趴在地上,用笔画着工图,工匠们围成一圈蹲下来全神贯注地聆听幼天王的启发。
“相对于冷兵器来说,火器的威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虽然现在的火器尚存在诸多缺陷,但西洋人的火器技术已经向我们表明,这些缺陷是完全可以被克服的!也就是说,未来的战争一定是以火器为绝对主力,而且因为需要承受火药爆炸的威力,火器的消耗也是高的。如果我们一味依靠人数、用原始的方法来制造的话,那么火器的成本将会高得吓人,而且这样效率也不高,生产速度完全跟不上消耗,满足不了数以万计的大军需求。因此我们得设计新的工具,让火器的制造更加便捷,提高生产效率……”
接下来,洪天贵福先把老虎钳、螺丝刀、螺纹规、各式扳手、卡尺等常用手动五金工具给众人一一介绍,然后尝试着把结构稍微复杂的虎台钳、万能角度尺之类的机械工具剖析,让工匠们尝试制作。
之后,洪天贵福又凭借依稀的印象把达芬奇曾经绘制过车床、镗床、螺纹加工机床和内圆磨床的构想草图画了个大概,一些细节在与众工匠讨论过也完善了出来。
此外他还提到《天工开物》中记载有一种用脚踏之法使铁盘旋转,加上沙子和水,剖切玉石的磨床,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应该也能将之转化为实物。
最后洪天贵福索性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使用蒸汽缸为动力的汽缸镗床、螺纹切削车床、转塔式六角车床、龙门刨床等早期机床都画了个遍。这些草图基本都有残缺,要是以后再画,洪天贵福担心自己连框架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即便是残缺的草图也给传统匠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极大冲击,巧妙的机械结构让他们好像窥见神迹一角似的,倍受启发。
烛影摇曳、灯火通明的屋子里,工匠们讨论得热火朝天,虽然这间屋子里总共才二十来个人,但热闹的场面不输于贵族豪门的晚宴聚会,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华丽高贵的燕尾服,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也没有丰盛美味的餐品,有的只是技术经验的深度交流、探讨。
但这种气氛感染不了洪天贵福,小场面而已,不过是些简单结构的机械,只是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高科技”罢了。
而要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与列强争锋,还需要大工业设备,那些钢铁巨兽才是国家实力的基础,这些木制机械只是权宜之计。
洪天贵福突然觉得很没意思,人才太少了,根本没有形成科研力,空有大机器的构想,没办法转化为实物。甚至连有有制造经验的火绳枪、简陋燧发枪都没办法完善工艺、提高质量。
另外,华夏的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形成系统、体系,这使得华夏工匠的发明创造受到一定的限制。
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多是手工工匠们根据实践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出了新机器。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电灯、电话等等基本都是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一边进行理论研究,一边试验验证创造出来的。
不是洪天贵福瞧不起工匠,可是光凭一个或几个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工匠是不可能推动工业革命开始的。每个机器的发明、完善都需要一个庞大的人才团队,需要数量巨大的高素质知识分子。
我们承认封建王朝的官方工匠绝对是身怀绝技的,但他们没有谁是全面掌握近代物理化学知识的。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重实用,鲜有高度理论化的知识,必须得培养一批新知识结构的人才,由他们扛起工业革命的大梁。
洪天贵福涉猎丰富、知识广博,他了解的物理化学知识有不少是这个时代西方列强都还未研究明白的,但要说让他亲自来教导物理化学人才也是不可能的。
且不说他不懂教师专业技能,单说洪天贵福脑袋里的知识,一方面太过零碎,不能用于体系化教学,另一方面层次太高,后世书本的知识都是数百年研究推导的结论,这个时候的人要想搞懂必须得重演上百年的推导过程,即便洪天贵福知道部分推演过程,时人也要颇费一番工夫,效率太低。
比较现实的是向西方学习,比如效仿晚清向外派遣留学生、聘请西洋教师。洋人目前的自然科学相对于华夏而言还不算太过超前,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小。
可是,不管是派遣留学生还是聘请西洋教师都需要跟洋人建立联系。这样的话,还得等到定都天京,麦都思、文翰访问太平天国,再要联系西洋教师或者派留学生最快也得两年才能完成妥当。再算上教学进度,第一期新式学堂毕业生起码要七、八年之后……
想到这,洪天贵福顿时垮掉了,哭丧着脸唉声叹气。
“看来现在考虑工业革命的事情太早了,还是得等到天京局势稳定了之后,在做打算。”
洪天贵福心里暗叹一口气,因为现实的种种困难,他最终不得不暂时搁置火器研制计划。
太平军尚处在流寇的阶段,四处流窜,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即便招揽了大量工匠,他们也没办法安安稳稳的钻研新火器。而且没有稳固的地盘,就没法建设近代工厂,不能批量生产火器。
距离太平军占领金陵还有两个月,也快了,没必要急这一会。这两个月时间也正好可以给洪天贵福做充足的规划,等天京定都后就可以快速执行具体计划。
太平军现在风头正盛,离开武汉三镇之后顺江而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沿岸各城池或多或少有一定数量的各行各位的工匠,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太平天国来说意义重大,务必要拉拢过来。
不用担心他们同不同意,《匠衔考核定级章程》加薪级俸禄政策再加幼天王的亲自担保,还能不同意?
不同意也得同意,几万太平军先礼后兵,瓜不甜也要强扭,这都是为了太平天国,必要的时候就得用强。
再说了,又不是让他们上刀山下油锅,给他们稳定的工作,保证薪酬按时按量发放,带领他们建设美好的小天堂,这是让他们摆脱满清统治下的残酷生活,强征只是一时动粗,让他们认清太平天国的真面目。
在第一批接受西洋教育的新青年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前,太平天国的军火生产、轻重工业都得靠传统工匠来支撑。
燧发枪、击发枪的制造难度系数大,那兵丁鸟枪总是能制造的吧?虽然火绳枪存在许多缺陷,但多数情况下还是优于冷兵器的,所以传统工匠依然有巨大价值。
清王朝目前最顶尖的火枪制造水平仅仅是问题频发的燧发枪,而且掌握此技术的人凤毛麟角,清廷对火器的发展是持抗拒态度的,导致火器工匠的普遍水平是制造火绳枪。
西方列强因为工业革命已经在击发枪的研制道路上跑了一段距离了,武器装备间存在明显的代差。太平天国处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背景中,想要完全过渡到火器时代,技术人才领域必然会有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
洪天贵福认为这个阶段会有接近十年之久。这个时期只能依靠传统工匠凭借精湛的技术,慢慢琢磨燧发枪和击发枪的原理,试制样枪,摸索工艺。待到留洋学学成回国,再从老一辈匠人手中接过研究成果,挑起太平天国军事工业的大梁。
唯一让人担心的就是,这些工匠不能归洪天贵福管。太平军不断扩军,武器需求巨大,各种军械工匠都急缺,杨秀清肯定不会放任洪天贵福把持着大量精英工匠,倒腾一些短时间看不到成果的项目,还浪费一大笔雪花银。
想多了心烦,洪天贵福打了几个哈欠,随便叮嘱了工匠们两句,就打道回府,准备休息。
明天开始他要重新琢磨一下未来两个月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