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三国传奇录 / 附录 六

附录 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二十五)吕蒙如何白衣渡江?
  第七十五回,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因为关羽事先在江边设立了烽火台,吕蒙具体是怎么对付这些烽火台的,书中有描述,但不甚了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蒙拜谢,点兵三万,快船八十只,选会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摇橹,却将精兵伏于gou(舟冓,阴平即第一声)lu(舟鹿,去声即第四声)船中……然后发白衣人驾快船往浔阳江去。昼夜趱行,直抵北岸。江边烽火台上守军盘问时,吴人答曰:'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风,到此一避。'随将财物送与守台军士。军士信之,随任其停泊江边。约二更,gou(舟冓,阴平即第一声)lu(舟鹿,去声即第四声)中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官军缚倒,暗号一声,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于是长驱直入,径取荆州,无人知晓。”
  三万兵,八十只船,每船差不多要乘坐四百人,这样的船不是快船那么简单,而是很大的一种船。也就是书中上面所说的goulu船(goulu两字如何书写,请看原著,手机里字库没有这两个字。),假如八十只大船一起出发,那是浩浩荡荡,怎么可能让对方船队靠岸而不发出预警的信号?守烽火台的不要说是五十个人,就是五十只猪,也晓得嚎几声啊!
  因此,只能一两只船打头阵,等这只打头阵的船偷袭捉了烽火台的守军进船后,依次换另一只船再去打头阵到下一个烽火台,其他的船只能在后面远远的等候。从而不可能出现书中描述的“暗号一声,八十只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的情形。
  从最前沿的陆口到荆州大概四百多里,烽火台大概二十个。如果烽火台靠近江边,近四百人突袭,也许不要等到晚上,但烽火台离江边较远(设在江边高地),就只有晚上偷袭,因为白天几百人上岸,烽火台的人肯定能看见!一个烽火台一个烽火台的收拾,确实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书中所描述的“暗号一声,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去处墩台之军,尽行捉入船中,不曾走了一个”的情形!!!
  (二十六)谁在围彝陵?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起兵伐吴,消息传到东吴,吴王宗亲孙桓愿意统兵拒敌。谁知出征后,孙桓从宜都一直败退到彝陵,蜀将先锋吴班等引军围住彝陵。
  第八十二回:“(孙)桓引败军急望彝陵而走。方进得城,吴班等追至,将城四面围定。”此处表明吴班在彝陵围城。
  孙权急命韩当、周泰、潘璋、凌统、甘宁统兵十万援救,双方在猇亭对敌,吴军又是屡次失败,孙权听到军报,举止失措,心慌意乱。此时阚泽保举陆逊为大都督,总领军马应战刘备,陆逊到猇亭后,严令各将把守关隘,不许出战。刘备派军引诱陆逊出战,陆逊坚决不上当。
  第八十四回:“只见平地一屯,不满万余人,大半皆是老弱之众,大书'先锋吴班'旗号……次日,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觉,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或睡坐。”此处表明,吴班没有围彝陵城了,又到猇亭来挑战对敌了。
  那么彝陵是不是没有蜀军围城了?并不是,因为第八十三回叙述清楚了:“周泰曰:'目今安东将军孙桓,乃主上之侄,现困于彝陵城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这表明,吴蜀在猇亭对敌时,蜀军还在围着彝陵城。
  那么谁在围彝陵城呢?是不是刘备安排蜀将轮流去围城呢?应该说有这个可能,毕竟随刘备出征的蜀将有很多,除先锋吴班,还有张苞、关兴、冯习、张南、傅彤、张翼、赵融、廖淳等。
  但是在刘备兵败孙桓出彝陵城时,又表明吴班是一直在围彝陵城的。第八十四回:“时吴班、张南久围彝陵城,忽冯习到(刘备等在猇亭大败,各自逃亡,冯习从猇亭败退,逃到围彝陵城的蜀军团来),言蜀兵败,遂引军来救先主,孙桓方才得脱。”此处很清楚的说明,吴班是一直在围彝陵城的,他是怎么分身到猇亭关挑战的呢?
  到底谁围彝陵城?我看是个迷!
  (二十七)轲比能真能
  章武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探子报告魏主曹丕,曹丕大喜,便想起兵伐蜀,司马懿献上“五路大军围攻川蜀”的计策。
  司马懿所说的“五路军”分别为:西路辽东鲜卑国王轲比能,起辽西羌兵十万攻西平关;南路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攻永昌、越巂、牂柯;东路孙权起兵十万攻涪城;东北上庸孟达起兵十万攻汉中;北路曹真领军十万攻阳平关。
  对于鲜卑国王轲比能的西路军,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辽东在哪里?辽东郡,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辽东郡。
  辽西郡呢,是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省的西部以及河北省山海关以北。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郡。
  不管辽东郡和辽西郡,在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都属于幽州的管辖范畴,据《后汉书.郡国五》记载,辽西郡距离洛阳三千三百里,辽东郡距离洛阳三千六百里,那么距离西平关最少在七千里以上,怎么去?
  而在第八十五回介绍诸葛亮胸有成竹提出平五路军的方略时提到“轲比能”所在的方位又不同:“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这一番介绍说明,羌兵应该在西凉,因为马超祖籍西凉,羌人一直很佩服马超家族。
  从中国地理方位来说,辽西、辽东和西凉是一东一西,相隔万里之遥,轲比能的鲜卑国管辖到西凉来了吗?他可真能啊!
  如果说轲比能的势力范围纵横北方大漠万里之地,书中前面叙述是“辽东鲜卑国王轲比能”,后面又说是“西番国王轲比能”,前后也是不一致的!
  (二十八)“元帅”何时有?
  第八十七回:“却说蛮王孟获,听知孔明智破雍闿等,遂聚三洞元帅商议:第一洞乃金环三结元帅,第二洞乃董荼那元帅,第三洞乃阿会喃元帅。”
  “元帅”这个称谓,在三国时期出现,确实有待商榷。“元帅”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二是军衔称号。军衔是近现代才开始出现的,因此书中的“元帅”当然属于官职名称。但这个官职名出现在三国明显是穿越了。(第九十六回,孙权也封陆逊为平北都元帅)
  尽管“元帅”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即《左传-西工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当时“元帅”还不是专用名,也不是官职名,只是一个临时的称谓。在史书也是昙花一现。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元帅”才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这已经是三国两百年后了。唐朝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此后唐朝设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行军元帅,“元帅”始成为官职名。
  “元帅”一词用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1559年—1560年,法兰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级将领元帅军衔,至19世纪拿破仑一世,法国先后有44人被授予这一军衔。继法国之后,元帅军衔先后被许多国家采用。。
  有的国家还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种类。一般分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和空军元帅三种;前苏联在陆军中又区分为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授予了朱德等十位元帅,至今仅此十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