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汉世家子 / 四十六、蒙学之始

四十六、蒙学之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韩玗要教山人们的孩子识字,着实让韩孺大吃一惊。
  在这个时代,书就是硬通过。
  古话说: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意思就是说,留给孩子一大堆黄金,还不如给孩子留一本书。这里的经,是四书五经的经。
  至于原因,就不得不从大汉的官员选拔体系说起了。
  在汉代,官员选拔主要是“察举制”。察是考察,举是举荐。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品行好,能识文断字,便可以通过考察,成为“吏员”。吏员干得好的,便可以举荐给中央做官。吏员,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而官员,就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官员,至少也得是正处级以上。
  在那个文盲遍地走的时代,“识字”这个标签,比现代的985高级多了。
  各大家族都会教自家子弟识文断字,也会教自家奴仆的子弟一些基本的文字,方便他们劳动。
  但是大规模教山人识字,无异于对外公布自家的核心秘方。
  韩玗也不知道该如何打消韩孺的疑虑,只是认真地说道:“相信我,这是一个天大的计划。”
  韩孺收起了嬉皮笑脸,郑重地说道:“这事我管不着,你跟你家老子说去吧。”
  韩玗道:“只要你不给我捣乱就行。”
  韩孺道:“今天我练功,什么都不知道。”转身对管家道:“今天的任何事都问你们家玗公子,跟我没关系啊!”
  说罢,韩孺逃也似的,去了练功房。
  韩玗知道,这事儿,自己的小叔叔只能帮到这里了。
  “时不我待,先干起来吧。”回去跟家主韩婴禀报,来回耗时太长,还不一定能被准许,不如来个先斩后奏。
  自己一个毛头小子,就这么瞎干了,还有转圜的余地。如果事先跟韩婴通气,反而不好做决定。
  “管家,咱们庄子上有刻工吗?”韩玗下了决定,便不再犹豫,打算先从刻字开始。
  纸张不堪用,绢帛太贵,木简太麻烦。
  韩玗的打算,便是在木板上刻字,竖在庄子里,让山人们歇工的时候过来学习。
  管家道:“公子可算问对了。咱家庄子有战场上回来的刻工,个顶个的都是一把好手。公子要刻什么?”
  韩玗眼睛一亮,说道:“有字写得漂亮的人吗?也找一个来。”韩玗自认为写字不咋地,韩孺写的字他也瞧不上眼,不如找个现成的县级书法家合算。
  “有,有!咱们庄子上的先生写字就很漂亮。”管家答应一声,便出去造人。
  韩玗走到外面,在心里盘算着刻什么字好。
  古代的蒙学读物,最开始的时候是《急就章》。不过要到汉元帝时期才出现,也就是景帝的孙子的孙子。
  这之后,便是《千字文》,出现的时候再魏晋南北朝。
  再之后的《三字经》,《弟子规》,更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出现。
  这几本书,韩玗大致都背过,自己最喜欢的便是《千字文》。《急就章》里的内容虽然跟这个时代最接近,却有些晦涩难懂。
  《急就章》共三十二章,人名、皇室游猎、纟旁字、交易、农产品、禾旁、草头字、仕途、衣旁字、边疆、金旁、工具、器皿、竹头字、器皿、水产、嫁娶、玉器、五音、饮食、人体外形、五脏、兵器、车舆、车旁、革旁字、门户、建筑、树木、牲畜、木旁、马旁字、禽兽、鸟旁字、疾病、疒头字、中药、丧葬、仕宦、吏治、司法、罪犯、祸事、贪卑,近乎涵盖了当时人类认知的所有方面。
  比如:锦绣缦旄离云爵,乘风悬钟华聩乐。豹首落莽兔双鹤,春草鸡翘凫翁濯。
  再比如:绛缇绣丝絮绵,敝囊橐不直钱。服锁(纟俞,音须)(此下巾)与缯连,贳贷买卖贩肆便。
  虽然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对仗押韵,却远不如《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读起来干净利落。
  不一会,管家带着几个匠人过来。
  “见过玗公子!”
  “诸位请坐!”韩玗道:“今天请诸位来,乃是有事相托。”
  “公子言重了。我等吃住都在庄上,自然唯公子之名是从。公子只管吩咐便好。”
  韩玗道:“那我就不客气了!”
  “先前,我得先人所授蒙学一篇,欲将其刊刻立碑,以教孩童。”
  为首的匠人面色激动,拱手道:“此乃千秋功业,我等能能参与其中。公子写个样子,我们照着刻就行。”
  “咳咳……这个……”韩玗有些尴尬道:“我的字有些拿不出手,想让先生代写一副。”
  教书先生这时开口道:“哈哈……这个简单,我必恭恭敬敬地写上一副。公子就先给我们说说,这篇蒙学是什么吧!”
  “先生可带了简笔?”见教书先生和匠人都豪气,韩玗也不磨叽。
  管家道:“公子稍等,我这就取。”
  韩玗先大致跟教书先生讲了一下千字文,(此处省略一千字),熟悉一下内容,待会写起来不费劲。
  听完之后,教书先生惊呼为神作!
  “此文不仅包含了诸多文字,还通晓天文地理,人事农学,伦理道德。如果我没猜错,公子方才读的这篇蒙学里面,应该没有一个重复的字吧?”
  韩玗惊道:“先生厉害,这都能听得出来!里面确实没有一个重复的字。”(现代的千字文,因为简化字的缘故,出现了几个重复的字。)
  教书先生笑道:“不才哪有那么厉害!不过是听了前面几十个字,不见重复的,后面也没发现重复字,才作此猜测而已。只听一遍就能记住,在下只听说董仲舒有这个能耐。”
  韩玗惊道:“先生认识董仲舒?”
  那教书先生笑道:“曾在一起读过书。也不知道那家伙现在怎么样了。董仲舒乃是在下见过最聪慧之人,凡读书,皆过目不忘。听人说话,也能一字不差地复述。”
  韩玗心中暗道:“骗人吧!”嘴上却说:“有机会当会会这位董先生。”
  教书先生道:“公子若想见此人,我倒是可以引荐。董仲舒来信说,最近几日,要来长安一游。”
  “那敢情好啊!”韩玗不放过任何一个跟时代大咖交往的机会。
  “那可是董仲舒啊!汉文明史上,位于最顶端的明珠之一。”韩玗满眼冒着小星星。
  “咳咳……”管家取了纸笔过来,打断了韩玗的憧憬:“公子,简笔来了。”
  “哦……”韩玗回过神来,取过木简和笔,写下了《千字文》三字。
  正要往下写,忽然惊觉自己的字太难看,便将笔交给了教书先生:“哎呀,瞧我得意忘形了,还是先生来写吧!”
  “哈哈……”教书先生接过笔,摆好木简,道:“劳烦公子再将这篇蒙学诵读一遍。”
  韩玗:“(此处省略一千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