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封神记一列传 / 遥远的李文章君 二 黄河大堤上的决斗

遥远的李文章君 二 黄河大堤上的决斗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二)黄河大堤上的决斗
  我们高中这个班里大概是有50多个学生,按坐次分为前中后3个部分,前部都是认真听课专心学习的好学生,中部都是能够听课学习的较好学生,后部就是我和文章君这些不怎么学习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傻学生。
  老师们对学生们抓的也不紧,都是上完课了就走人。课堂纪律也极少有人管,学习不学习全靠学生自觉。大多数同学还都是能自觉学习的,像我和文章君这些不能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的学生不是主流。
  每天下午放了学,距离晚自习还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后部的这些同学就经常走出校门去玩。其实也走不了多远,一般我和文章君这些男生都是去学校操场或者是二堤上玩去。
  学校的操场没有在学校里面,而是在校门外几十米的地方,操场很大,是个400米跑圈的大操场,有足球门和篮球架,可以在操场上跑跑跳跳练练球或者遛圈。
  缺点就是这个操场是土泥地的,不是碎渣土,也不是水泥或者柏油地,更不是现在的塑胶地。一遇到下雨天操场就成了一个大泥坑,上面又遍布大大小小的各种泥坑。
  稍微远一点就是沿着教师进修学院围墙外的小道,走着去学校北边的二堤。
  二堤是一道可能有几千年历史的防范黄河洪水的防洪堤。黄河自古以来就流经我们县域,所以县域内有三道胶土堆彻的黄河大堤,以黄河到老县城的距离取名,直接阻挡承受黄河水咆哮的黄河大堤叫三堤,然后递近县城外又筑一道防洪堤,叫二堤。最后是拱卫老县城城墙的一道防洪堤,叫一堤。
  我姥爷家就住在黄河边上的三堤外面的一个小村庄,那个小村庄名字叫常溜,意思是黄河水经常破堤而出,从这里溜出来,所以村庄就取名常溜。常溜村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建在一个土岗子上面,以防水淹。我小时候骑自行车去姥爷家,都要途径三堤。到了三堤脚下,就得下车,因为三堤又高又陡,根本就骑不上去,只能是推着上去。
  有历史可查的时间是1855年清朝咸丰五年的那次黄河改道,滚滚黄河东逝水,突然就离开了我们县域,从此一去不复返。黄河改道以后,这几道大堤也失去了原先防洪的功能,上面各色树木杂草自由生长,成了一道风景了。所以我们这些学生没事儿就去二堤上玩去。
  有一次一个同学拿了一个相机,叫着我和文章君一帮子同学还去二堤上拍了不少照片,至今我的影集里还保存着那时在二堤上拍的傻乎乎的青涩照片。我和文章君一众同学勾肩搭背、吊儿郎当站在二堤上的少年模样,如今看着,不禁让人感想万千。
  只是遗憾的是这些黄河大堤如今已经荡然无存、消失殆尽了。因为筑堤的土都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一种土,叫胶泥土,干的胶泥坚硬如石,遇水则像胶一样变得很黏,不会像黄土或者沙土遇水就散了。这种胶泥土烧出来的砖都特别结实,90年代以后当地的土砖窑都去挖堤取土,千年黄河大堤给挖的千疮百孔,直至被夷为平地。
  前几年暑假我回老家,还特地开车去看三堤。开车到了土山村,土山村是黄河大堤上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地势筑的比黄河大堤还要高,就像一个小山头,故名土山村。但是在土山村附近找了几圈也没有找到三堤。就问一个坐在路边纳凉的老爷子,“三堤在哪儿?”老爷子笑笑说,“就在你脚底下”。
  我很是吃惊,记忆里的三堤是一道高大巍峨逶迤绵延看不到尽头的长城一般的模样,怎么可能是我脚底下的平地呢。
  老爷子苦笑道,“早就让土砖窑烧砖给挖没了。”
  我们这个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禹的时代,可能这几道黄河大堤的历史从尧舜禹时代就开始修筑了,这么一道记载几千年人文历史的厚重高大的黄河大堤竟然短短二十年就给挖没了。
  不过我们上学那时候二堤还是堤清水秀,堤上树木繁茂绿草茵茵,堤下还有小溪潺潺,自然是我们游玩的好地方。记得我们班里有两个男生葛同学和翟同学相互之间看着不对付,对嘴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就约在二堤顶上决斗。我们这些男生包括文章君自然要去围观并做裁判和控制决斗的限度,不能出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严重后果。。
  说好了规则是动脚不动手,在二堤顶上一块宽敞的地方,围观同学围成一圈,决斗的两位选手站于场地中央,经过一场短时间的气氛激烈而动作缓慢的脚对脚的较量之后,最后两个人的决斗在紧张而又平静的氛围里圆满结束。
  两个人不分伯仲,不分胜负,皆大欢喜,圆满收场!这场决斗的成功举办,既满足了围观同学看热闹的心理,又发泄了两个人憋闷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保全了两个人的面子,虽然谁都没有战胜对方,但谁都没有认怂服输,从此可以心气儿顺了,也可以昂首挺胸站立在学校里了。要知道,在我们那个年龄,“面子”可是一件能要命的大事!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