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鼎 / 第593章 准备登基 2

第593章 准备登基 2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593章(2)
  
  杨晟鹤不是刘鼎的本家,而是杨若兰的本家,是杨若兰的叔父。杨若兰原来是刘鼎的妻子,是大齐国秦王殿下的王妃,杨晟鹤自然成了秦王殿下的叔父。后来黄巢兵败,多人被杀,只有杨晟鹤逃到福建,勉强存活下来。后来刘鼎搜寻杨若兰的家人,才将他找到。
  
  这当然不是好人选,连杨晟鹤自己都觉得不是好人选。
  
  可是在目前,就亲戚关系来说,只有杨晟鹤是最接近的,也是最合适的,除了他,实在是没有别人了。
  
  刘鼎说道:“好吧!就请他到洛阳来吧!”
  
  慕容初丹说道:“那我就派人通知他准备了。”
  
  刘鼎点点头。
  
  纳征之后,婚事便正式进入筹备阶段。于是两家便商量何时嫁娶,即所谓“请期”。由男方选择吉日良辰,便将此日期通知女家,让女方做好准备。可见,婚期决定权在男方,“请期”不过是谦辞。
  
  就新帝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所谓的请期,应该就在刘鼎登基典礼那一天,白天举行登基仪式,晚上洞房花烛夜,也算是双喜临门。当然,也有人建议分开来举办,这样就可以庆祝两次,提升国民的喜气。
  
  现在这件事情还没有最后决断下来。
  
  举行两次固然热闹,吃吃喝喝,很多人都乐意,却不符合新帝国奉行节俭的宗旨。
  
  刘鼎本身没有什么亲人,李思妍的亲人也不多,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开国大典,还是皇帝娶亲,参加婚礼的都是同一拨人,都是鹰扬军的各个阶层,还有来自各个地方的士绅百姓代表,实在是没有必要搞两次。
  
  张全义的观点是最鲜明的,他上书明确指出,与其举行两次大典,不如将其合并到一起,然后省下费用来兴建尚未竣工的白金汉宫。按照他的计算,若是两个典礼集中到一起筹办,至少可以节省十万两白银。财政大臣唐嫣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她已经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金了,不过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她还是附议张全义的表状。
  
  部分鹰扬军的高级将领,考虑到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也建议一起办,这样他们就不用两次离开前线。在刘鼎登基的时候,鹰扬军在南诏国、西域的战事,都还没有完全结束。尤其是西域的战事,正在紧张的筹备阶段,好像王彦章、葛从周等高级将领,连续两次离开前线,的确会延误战机。
  
  况且,刘鼎举行登基仪式,还要召回那些远在万里海外的大臣,好像秦迈、柳随风等人,由于路途遥远,要他们来回跑两趟,实在是太辛苦了。此外,好像薛檀雅等商会会长,经营的都是海上贸易,一旦船入大海,就很难收到消息,她们只能在岸上等。典礼分开两次,就会耽误她们的生意。
  
  因此,总体上的意见,是倾向于一起办。
  
  当然,这个需要刘鼎拍板决定。
  
  刘鼎想了想,说道:“你和萧遘等人沟通过没有?”
  
  慕容初丹说道:“初步的日子,选在明年的三月初三,但是尚未最后决定。”
  
  刘鼎说道:“若是三月初三登基,你这边忙得过来吗?”
  
  慕容初丹说道:“可以。”
  
  刘鼎点点头,说道:“那好,婚礼和登基典礼一起办!”
  
  于是,此事就被决定下来了。
  
  喜上加喜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大洋两岸。
  
  最后是“亲迎”。
  
  即成婚之日,由新郎率人去女方家迎娶。
  
  由于帝王至高无上,所以往往由大臣作代表至皇后家“亲迎”。
  
  慕容初丹说道:“届时,窦浣将代表殿下前往迎亲。”
  
  刘鼎说道:“好。”
  
  窦浣是三朝元老,名望很高,他代表自己前往迎接李思妍,自然不会存在规格上的问题。
  
  事实上,窦浣和垂王爷,也有些交情,两人的合作,想必不会有什么意外。
  
  慕容初丹又解释了一些其他的关键要点。
  
  隋唐时期,皇帝纳皇后,临轩册立皇后,皆有严格制度,并且作为王朝法典,载入史册。
  
  汉帝国建立,在这个重要的典礼上,当然不能落后于人。
  
  一旦确立皇后人选,皇帝即降旨:“纳某官或某民女为皇后。”并任命太尉为正使,以宗正为副使,至皇后家行六礼,即前面提到的六个步骤,礼部则负责筹备婚事。
  
  刘鼎说道:“我决定立李思妍为后,你按照这个起草圣旨吧!”
  
  慕容初丹恭敬的回答:“是!”
  
  皇后的光环,最终落在了李思妍的头顶上,不知道林诗梓会有何感想?
  
  不过,无论她有何感想,都必须愉快的表示接受,否则,刘鼎当然会继续宠爱她,但是来自文武百官的指责,很有可能让她吃不消。有唐一代,文武百官对后宫的争风吃醋,都是非常忌讳的,御史们甚至会干涉后宫的争斗,当初武则天就恨死了那些御史,这一点,和后来的宋、明、清等朝有很大的区别。
  
  迎后之日,文武九品以上官员、各少数民族首领、外邦贵宾,皆集于太极殿,由门下省侍中主持婚典仪式。太保、太尉受皇帝委派,代表天子前往女家迎亲。皇后之父早已穿上公服,在家门口迎候,太保等队伍一到,即上前行礼。使者说:“某谨奉制,以今吉辰,率职奉迎。”后父则说:“臣谨奉典制,叩谢圣恩。”
  
  使者队伍走进女家,从宾阶而入,朝东而坐。主人则由阼阶入屋,朝西而坐。皇帝所赠之礼则要在庭院中陈列展示。女家在正厅的两楹间设一席,由一位少年男童将皇帝的玺书版文交给后父,后父跪接收下。接着太保一行告辞,主人要拜送于大门之外。
  
  在同一时刻,皇宫中的昭阳殿已经摆设了同牢之具和一切婚仪陈设。届时,皇后身穿大内绣衣,戴着绶珮,加上遮头和绣衣的幜(罩衣),由女官导引,登上前来迎亲的画轮四望车。女侍中怀抱着玺册陪同乘车。车队仪仗与皇帝大驾卤簿几乎相等,向皇宫进发。
  
  这时,皇帝穿戴着庄严气派的衮冕衣冠,已来到大殿,在御座上坐,等候皇后的到来。皇后乘舆入皇宫,大型仪仗队停留在殿门之外,小型仪仗队拱卫着皇后乘舆一直进入殿内。到了东上阁,宫女们已铺上地毯。尚仪至舆前,跪请皇后下舆。皇后在女官的引导扶携下,顺着毯道走进昭阳殿。
  
  <!--over--><><>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