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烛影下的东京 / 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赵光义满意的坐在皇宫垂拱殿的龙椅上。
  在自己的兄长暴毙之前,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幻想过自己坐在这个位置上。刚开始,这个念头只是在自己的脑子里转瞬即逝,但慢慢的,就如同一个梦魇一般缠绕在自己的脑海中。
  无论他怎么挣脱,都挣脱不掉。
  是啊,那个位置,谁不想坐呢?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可以发动一次玄武门事变,弑兄逼父坐上这个位置,而后便开启了大唐的贞观盛世,成为了一代明君。而我呢?只要让我坐上这个位置,我能做到的,一定不比李世民差!
  而今,赵光义坐上了这个九五之尊的位置,整个天下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座位下站的整整齐齐的朝臣,更是对自己毕恭毕敬。
  权利,真是一种毒品。它可以让一个人丧心病狂的抛弃一切,等到品尝到它的滋味后,更是无可救药的迷恋上它。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事,还是应该安顿好赵家宗师的兄弟子侄。
  公元九七六年十月二十六日,赵匡胤离奇暴毙后的第六天,同样也是赵光义继位的第六天,便把赵廷美(赵匡胤、赵光义的弟弟)擢升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把赵德昭(赵匡胤次子)封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武功郡王。把赵德芳(赵匡胤第四子)封为山东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此外,赵光义还特许他这两个侄子享有“皇子”这个称号。
  看起来,赵光义确实履行了他的诺言,在赵匡胤驾崩那一晚上,他答应过自己的嫂子,共保富贵,不必担心!
  但是,诺言往往都是需要时间来鉴证的。
  在这一篇的故事当中,又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场了。
  赵普,大宋开国功臣。公元960年,便是他,将一身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史称:陈桥兵变。
  大宋建立之后。当上了枢密院直学士,后来擢升为枢密使。然后在接下来太祖赵匡胤在位年间,他都是当仁不让的首席“宰相”。
  赵普和历史上其他名相不同,他并无太多的真才实学,他的一生,只读一本书,那就是《论语》。
  他曾信誓旦旦的对赵匡胤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陛下定天下,另半部佐陛下治天下。”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由此得来。
  好了,主角配角到位的都差不多了,不过还是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物,可以说没有她,大宋这段历史可能会少了许多的扑朔迷离。
  那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亲生母亲——杜太后。
  现在,我们再把眼光回溯到公元961年。
  这年,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称帝后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便亲自的服侍汤药,不离左右。弥留之际,作为这个国家的太后,自然要留下一些政治遗嘱。
  于是赵匡胤便召当时的宰相赵普进宫,也就是让他做个见证。
  三个主角全部到齐,杜太后忽然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为何能得到这个天下吗?”
  赵匡胤已经泣不成声,无言以对。
  杜太后不耐烦的说道:“你是皇帝!我现在是和你讨论国家大事!你怎么能光知道哭呢?”
  赵匡胤实在不知如何回答,便说道:“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德。”
  谁知杜太后铿锵有力的打断了他:“错!这都是因为柴荣把皇位传给了幼子,天下人心不归的缘故!倘若周朝有年长点的君主,哪儿能轮得到你来当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亲生的,将来,你一定要传位给你的弟弟!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赖长君,乃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不断地点头,哽咽着说:“儿臣谨遵母后教诲!”
  杜太后接着又扭头对着旁边的赵普说道:“你一样要牢记我的话!不可违背!”
  于是,赵普旋即在杜太后的病榻之前写下了这份盟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这三个字,然后把它保存在一个金匮之中。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这一事件,大多数史书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以张萌麟为首的众多学者开始怀疑“”是伪造的。其中,以张萌麟的《宋太宗继统考实》最为出名,几乎完全否定了“”的真实性。
  这样,,和斧声烛影一样,都成了中国历史上永久的谜团之一。
  其实,仔细分析的话,杜太后临终前的嘱托并不无道理。
  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国便进入了混乱,纷争不断的五代十国时期。从朱温建立后梁开始,一直到赵匡胤建立大宋,这几十年间各个王朝不断地更迭。各地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幼子继位,是这个时期最大的忌讳。幼子继位,往往伴生的问题便是母后临朝,母后临朝之后,外戚必定专权,皇帝年长之后必定要把外戚诛杀。未久,皇帝又崩,幼主再次继位……
  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还有的是,即使没有以上这些问题,幼主继位还是象征了国家的政权不稳定。没有了外戚,但仍然还是会有权臣。没有了权臣,外部因素也会存在,邻国还会趁着国家政权不稳定而大举侵略。
  其实,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上,正是由皇帝、外戚、宗室、权臣、宦官、武将、宰相等角色轮番上演。
  赵匡胤正是作为一个掌握着军权的武将,从后周的幼主手中夺得了政权。而当时刚刚建立的宋,还是五代十国中普普通通的割据势力。
  杜太后自然不愿意看到历史再次在他们赵家上演。
  所以她才想让赵光义接替赵匡胤的帝位,将大宋的政权稳定下去。
  那当时的赵匡胤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只能顺从的听从母后的吩咐,还让赵普作了见证人。将盟约放在金匮之中。
  再来说说赵普和赵光义。大宋建立之后,赵光义和赵普二人都成了整个王国中地位最高的人臣。特别是赵光义担任了开封府尹,赵普担任了宰相后,便成了京城中除了皇帝最大的两个权力中心。于是,二人因为权力和利益的关系,时常发生一些利益冲突或者争权夺位之事。
  赵普曾经千方百计的阻挠过赵光义继位的问题,在立储的问题上,当时的赵普是支持立赵匡胤的儿子的。
  但是后来,在赵匡胤驾崩前几年,赵普却因为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而被赵光义弹劾。而这次,赵匡胤一狠心便拿下了赵普,罢黜了他的相位,支持了自己的亲弟弟。
  可是慢慢的,赵匡胤的想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他在位的这些年中,虽然并未确立谁为太子,但是作为晋王兼开封府尹的赵光义自然是不二人选。
  不过前文已经说过,这种事情的最终解释权仍然还在赵匡胤的手中,他会牢牢的把握着主动权,甚至为了牵制赵光义,他还能在公务繁忙的时候抽出时间来一个月内“三幸光美府邸。”这里的“光美”。就是以后的赵廷美。赵光义后来登基之后,为了避讳,将赵光美改名成了赵廷美。
  对于赵廷美来说,自己的皇帝哥哥的三幸府邸,那是一个信号。一个栽培自己,在朝堂上去制衡赵光义的信号。当初赵匡胤狠心拿下了赵普,打破了政治平衡,所以他绝对不能容忍赵光义在朝堂上一家独大。现在,他想扶植赵廷美,以牵制赵光义。
  例如后来的吴越国国王来到开封时,赵匡胤便让赵廷美负责接见。往往这种外国来使的场合,必定都是有相同地位的接待人员前去接待的。比如对方如果来的是一个普通的皇子,那就让赵匡胤普通的一个皇子去接见就行了。吴越国在当时是大宋的附属国,而吴越国的国王亲自来到开封,按道理来说就得让具有皇储身份的人去接见。以往而来,都是赵光义负责接见,可是这一次却成了赵廷美,并且负责当日酒宴主持的还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
  种种信号表明,赵匡胤已经开始打压赵光义了。不过令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急做下一步的行动。便发生了“斧声烛影”这个惨案。
  按照这么去分析的话,似乎是赵匡胤在驾崩之前已经有了“悔约”的想法。不过现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谁能保证“”的真实性?
  是的,当时故事发生的时候,在场的只有三个人。杜太后、赵匡胤和赵普。而在杜太后和赵匡胤相继离世后,赵普便成了唯一的知情人。
  也就是说,盟约的内容是怎么样的,完全在于他是怎么说的。他完全可以编造出一个假的盟约来公布,也就是最广为熟知的让赵匡胤驾崩后由赵光义来继位。
  那如果假盟约是这样的,那真盟约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样的分析之下,史学界所研究出的“三传约”就出现了。
  张萌麟等人提出,当时由杜太后的意愿很有可能是由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然后再由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接着,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赵匡胤离世前会启用赵廷美去制衡赵光义。。
  这就是所谓的三传约,相比起赵普所公布的独传约。三传约除了能保证继位者是政治经验丰富,能保证即位后国家政治不产生混乱之外,还能保证最终的皇位还是回到了赵匡胤一脉。
  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杜太后的想法确实很美好。她已经为这个王国想好了未来的发展路线。
  但是,她所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人一旦品尝到了权利的滋味,是不可能轻易放开的。
  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杜太后离世的时候,赵匡胤才三十五岁,正当英年,而当时的赵德昭已经十一岁。杜太后凭什么断定,将来赵匡胤死的时候,德昭依旧年幼?事实上后来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已经26岁,完全具备入继大统的资格。甚至如果没有斧声烛影这一幕,赵匡胤继续活十年,赵德昭也已经三十多岁,完全是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皇子。所以,独传约在这一点很不符合常理。
  还有,这份所谓的独传约是在赵光义登基六年后才公布的。当年,赵匡胤暴亡,朝野上下正是众口悠悠的关键时刻,当初的赵普为什么不在当时公布盟约?以安人心?非得等到六年之后才公布?要知道,当时赵光义的政权已经很稳了。根本不需要这份所谓的独传约。
  难道是因为赵普和赵光义以前的恩怨?赵普才选择了闭口不言?
  那他一直沉默下去就好了,六年后再公布盟约也没有了什么意义。
  从公元961年到赵光义登基6年后的982年,这份盟约已经在赵普的手中沉睡了二十年之久。
  那这份盟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这时,又一个至关重要的男配角出现了。
  卢多逊,继赵普被罢相之后,他登上了宰相这个位置。卢多逊素来与赵普不合,并且他还是赵光义的心腹。卢多逊为人狡诈,赵匡胤在位时,卢多逊听说赵匡胤喜欢读书,就经常到史馆取书顺便向小吏打听赵匡胤都来读的什么书。探得消息后,卢多逊便通宵达旦的去阅读赵匡胤所读之书,以投其所好。待到第二天朝堂之上,赵匡胤向群臣问所读之书中的问题,整个朝堂无人能答,只有他卢多逊应答如流。因此获得了赵匡胤的赏识。
  正好当时的宰相位置还空着,再加上当时还为晋王的赵光义举荐。卢多逊顺利的做到了这个位置上。
  再来看看这么些年赵光义是如何对待他这两个侄子的。
  公元979年,也就是赵光义的太平兴国三年,大宋和北方的契丹开战。赵光义御驾亲征,赵德昭也跟随着赵光义征讨幽州。这次北伐,赵光义誓要夺回燕云十六州。
  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燕云十六州已经不再是汉民族势力的领地。整个大宋三百年来都没有成功收复。直到元末,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明初大将徐达才率军北伐,成功的收复了被侵占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中国版图才进一步的完整。
  话说回来,赵光义这一次的御驾亲征,则是被契丹人打的惨败。赵光义一度在乱军中和军队失去了联系,那个时候军中便有人要拥护赵德昭为帝。后来赵光义获救听闻此事,心中耿耿于怀。回到京师之后,赵光义因为北伐失利,不愿意封赏将士们的功劳,将士们怨言四起。于是赵德昭为三军去给将士们请赏,结果却触怒了赵光义。赵光义怒道:“等你做了皇帝再行封赏也不迟!”
  赵德昭听到此话,惊恐万分。黯然退朝。赵德昭回到家后,伤感不已,想起了父亲早亡,自己的叔叔很有可能对自己已经起了杀心,在家中便自刎而亡。
  听到赵德昭自刎的消息,赵光义顿时表现的悲痛欲绝,他赶往赵德昭的府邸,扑在已经冰凉的尸体上嚎啕大哭:“痴儿啊,何至于此啊!”
  赵德昭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两年后,赵匡胤的四子,也是仅存的唯一一个儿子赵德芳居然在睡梦中无缘无故的暴毙了。赵光义也是像两年前赵德昭死时那样,悲痛欲绝。
  赵德芳死时,年仅二十三岁。
  当年孝章皇后的担忧终于变成了现实。
  这是偶然吗?很可惜,没有人知道答案。
  好了,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经死了,唯一一个会对皇位构成威胁的人,就只剩下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了。
  而此时沉寂多年的赵普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自己东山再起的好机会!
  一个把卢多逊驱逐下相位的大好时机!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突然有朝臣告发秦王赵廷美,罪名是谋反。具体表现是“骄恣”。
  这正是太宗赵光义想要看到的,他要铲除对他皇位的一切威胁!他要把皇位稳稳的抓在自己这一脉手中。
  很快,赵廷美被罢免了开封府尹的职务,贬为西京留守。而这时,赵普终于出手了。
  此时的赵普已经恢复了宰相的职位。注意,这点非常可疑,原本是和皇帝是死对头的赵普竟然恢复了相位。并且,赵普很快的呈上了一封密奏,指控在赵廷美谋反一案中,卢多逊曾经和赵廷美相互勾结。赵光义很快下召,将卢多逊和一大批牵连的朝臣全部逮捕入狱。
  这一批被逮捕的朝臣大多数都是赵普的政敌。
  很快,卢多逊的供词便摆在了皇帝的面前。
  供词称,卢多逊曾经多次的向赵廷美传话说:“愿宫车(指太宗赵光义)早日晏驾,我好尽心侍奉大王。”而赵廷美的回复是:“卿言正合我意,我何尝不希望宫车早日晏驾!”
  这段供词的真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赵光义和赵普的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并且认证物证俱在,赵廷美和卢多逊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很快,卢多逊便被流放崖州(今海南省),其他牵连官吏全部斩首。赵廷美流放房州(湖北)。赵廷美在公元984年便在房州郁郁而终。
  好了,赵光义终于铲除了所有对他皇位构成威胁的人。他的哥哥和弟弟相继死在了他的手上,两个侄子也被他铲除干净。他终于坐稳了这个皇位。
  而赵普也终于一脚踢开了卢多逊,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相位。
  可问题是,赵普是怎么回到相位的?他一个早已失势,并且和皇帝有着旧怨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回到大宋政坛的中枢呢?
  因为,他手上还有着一张王牌,一张已经沉寂了二十年的王牌。
  是时候和赵光义开门见上的聊一聊了。赵普想着,随手打开了金匮,看了看那张金匮中已经发黄的盟约。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金匮中是最广为人知的“独传约”,也就是有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那此时赵普拿着这张盟约去找赵光义,能换的来相位吗?
  很明显不能,因为如果是独传约的话,已经对赵光义没有任何意义了。他没有必要再去启用赵普做宰相。
  可如果是“三传约”呢?
  试想一下,赵普拿着三传约去见赵光义,然后把当天的事对赵光义和盘托出,赵光义会怎么想?
  他会和赵普联合起来,然后篡改这份盟约。因为他已经中了权利这种东西的毒瘾,根本戒不掉。赵普当着他的面撕毁了原本的“三传约”,然后二人又伪造了一份“独传约”。而赵普的条件便是回到宰相的位置,让卢多逊永远的滚出朝堂。
  果然,赵普很快的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重新回到了帝国权利的中枢。
  又过了几天,赵普便被任命成了宰相。
  这是一场交易,一场各怀鬼胎的交易。
  此时二人的同盟已经建立了,赵光义也满足了赵普的要求,给了他宰相的位置。接下来,就要做正事了。
  半年后,赵廷美和卢多逊谋反一案爆发。二人算是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对于赵光义来说,卢多逊自然没那么重要,当时的赵普手中拿的是最原始,最真实的盟约,也就是“三传约”。此时还不如一脚踢开卢多逊,成全赵普的相位,而三传约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独传约。
  事实上,也可以把赵普的所作所为理解成一种威胁。试想,如果他孤注一掷的向全世界公开“三传约”。那赵光义就会很难堪,最后不得不把皇位传给赵廷美。。
  所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原本有嫌隙的人才会联起手来。于是,记载着“三传约”的,经过赵光义和赵普的修改,就变成“独传约”。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赝品。
  好了,赵光义终于消除了一切的不稳定因素,开始真正的去掌控整个大宋王朝了。不过领他没想到的是,在一百多年后的南宋,这个令人垂涎三尺的皇位还是回到了自己哥哥赵匡胤这一脉手中。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