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三国之将军无双 / 第十三章 见名将 恩师情重

第十三章 见名将 恩师情重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少倾,曹操和孙坚至,拱手拜道:“拜见皇甫中郎,朱中郎。”
  按理来说,曹操的骑都尉一职,与皇甫嵩朱儁的中郎将一样。
  不过,皇甫嵩两人无论是名声还是年纪,都长于曹操。
  况且,两人乃是奉令讨伐黄巾,豫州官军的统帅,故而曹操便以下级行礼。
  皇甫嵩说道:“孟德,文台不必多礼,你二人不是去追击波才,彭脱了吗?何故如此早便回来了,莫非已经拿下这两个逆贼?”
  孙坚再拜道:“启禀中郎,末将惭愧,因天色已晚,那彭脱又弃军而逃,末将只追了一阵,斩首数千贼寇,便失去了彭脱的踪迹!”
  皇甫嵩安慰道:“文台不必愧疚,毕竟乱贼人多势众,又四散二逃,我军兵少,难免有所不及。
  况且如今这二贼胆气已失,来日再擒下便是。”
  孙坚说道:“多谢中郎。”
  然后他后退一步,静静站立。
  皇甫嵩见此,问道:“莫非孟德有所斩获?”
  曹操拱手拜道:“中郎,末将克没有什么斩获,不过,那波才的首级倒是在末将手中!”
  皇甫嵩和朱儁对视一眼,而后面露喜色,问道:“孟德这是何意?”
  曹操说道:“末将一路追击波才,行至鄔陵之时,遇到了一支官军,为首将领,正手提波才首级。”
  朱儁性情刚烈,为人也比较性急,追问道:“孟德不必吊我等胃口,速速说来!”
  曹操笑道:“末将便上前询问,方知此人姓许名勇,字伯文,乃是东郡兵曹。
  其与两位义兄,濮阳县尉田恒,字烨升,乘氏县尉李乾,字元贞,在太平道作乱之时,带领官军击败乱军,斩杀张角弟子,乱贼渠帅卜己,并平定了东郡,济阴郡,陈留郡大半乱贼,得知朝廷大军困于颍川,便率军前来相助。
  于路上遇见波才残部,便率部出击,击杀波才于乱军之中!”
  曹操一口气说完,顿感有些口干舌燥。
  皇甫嵩说道:“一个兵曹,两个县尉,就平定了三郡乱贼?”
  朱儁也说道:“孟德,这太平道乱贼有多疯狂,你大概是不知道,若非波才,彭脱不一个兵法,被义真寻到破绽,一把大火,恐怕长社已经呗攻破,我等皆落入贼手矣!”
  曹操闻言,想了想,说道:“末将也不确定,但这许勇言之凿凿,其麾下五千悍卒,亦不像不经战阵之辈,末将猜测,八九不离十!”
  孙坚也说道:“中郎,一路行来,末将仔细询问其平定乱贼之经过,其条理分明,不似撒谎之人,况且其既然说三郡乱贼已破,中郎只需数匹快马就可查明,谎报军情可是诛九族之大罪,其又岂敢欺骗我等?”
  皇甫嵩点头说道:“孟德,文台所言有理,不知那许勇可曾被你二人带来?”
  曹操说道:“正在门外等候。”
  皇甫嵩说道:“速请其进来!”
  曹操拱手道:“中郎且稍等片刻。”
  说完,径直去请许勇。
  没过多久,曹操便带着许勇,田恒,李乾过来。
  曹操拜道:“中郎,这三位就是许勇,田恒,李乾。”
  许勇三人连忙拜道:“东郡兵曹许勇(濮阳县尉田恒,乘氏县尉李乾)拜见皇甫中郎,朱中郎。”
  皇甫嵩起身,来到三人面前,扶起许勇,说道:“三位请起。”
  三人连忙说道:“多谢中郎。”
  三人抬头,皇甫嵩看着三人,尤其是许勇,虽然许勇只比他矮上一点,但脸上却还有一丝稚嫩,一看就知道年纪不大。
  当即问道:“许兵曹似乎年纪不大?”
  许勇恭声说道:“今年方满十四!”
  皇甫嵩赞道:“少年英杰,当真了得啊。”
  随即又对田恒,李乾说道:“两位亦是忠义之士,值此国难之时,感谢三位能挺身而出,除乱贼,复河山,皇甫嵩在此谢过三位。”
  许勇连忙拜道:“中郎言重了,我等三人,皆食朝廷俸禄,剿灭乱贼,本就是分内之事,况且我等三人不过是侥幸罢了,微末之功,当不得中郎一拜。”
  皇甫嵩笑道:“当得,当得,本中郎与朱中郎,率数万大军,奉旨讨贼,反为贼寇所败,数十日困于长社,直至数日前,才侥幸击败乱贼。
  然而三位却已经破了三郡之贼寇,且带兵前来相助我等,又斩杀贼首波才,实在是羞煞我等。”
  许勇连忙说道:“中郎折煞我等,只因我等皆是无名之辈,那太平道渠帅大意,让我等夜袭斩首成功,方才击败了卜己。
  卜己死后,三郡乱军群贼无首,才为我等所乘。
  相比之下,两位中郎率朝廷大军,乱贼不敢轻视,集结十数万乱军,方才逞一时之威风。
  然两位中郎乃当世名将,区区贼寇,如何能奈何中郎,为两位中郎所败,不过是意料之中而已。”
  皇甫嵩闻言,哈哈大笑,朱儁说道:“好了,你们几人就不要互相吹捧了,还是想想怎么剿灭贼寇吧。
  毕竟波才虽死,但彭脱和其残部仍在逃,若是再让他们聚集起来,恐怕还有数万乱贼,不可小视啊!”
  皇甫嵩点了点头,黄巾军的疯狂,给了他深刻的映像,当即说道:“公伟所言甚是,战事要紧。
  对了,许兵曹……本将军唤你的字吧,伯文,可否?”
  许勇连忙说道:“当然可以,末将求之不得!”
  皇甫嵩哈哈大笑道:“伯文不必拘束,本将军出身西凉,向来不喜小节,更何况伯文立下了如此大功,放松些。”
  许勇说道:“喏!”
  “对了。”皇甫嵩突然问道:“伯文,你可否带了照身贴和官印?”
  许勇连忙说道:“自是有的。”
  当即取出自己的照身贴,又让田恒去取官印文书。
  照身贴就是现代的身份证,出自秦朝,商鞅变法之时所创。
  秦朝有规定,凡治下百姓,出居住地过百里者,必须携带和出示照身贴。
  若是没有,则当做流寇盗贼,轻则拘役,重则流放。
  汉承秦制,照身贴便留了下来,只不过如今朝政糜烂,两次党锢,使得大批党人名流退隐,不涉朝政,贪官污吏横行。
  灵帝更是卖官鬻爵,下至县令,上至三公,明标价码,朝政之混乱,可见一斑。
  由此一来,许多制度根本无人机会,基本上,扔两个五铢钱,雒阳城门守军都会恭敬的送你进去,照身贴,那是什么东西?
  不过,不是说照身贴就没用了,有一个遍布全国的地方,就需要,那就是亭驿。
  亭驿,作为汉朝最小的管理机构,却也是最重要的。
  十里一亭,设一亭长,有求盗(衙役)数名,负责管理方圆十里之地,其内有屋舍,马舍等,一旦朝廷有紧急事务,或者边疆八百里加急,那些奉命传令的士卒就是通过亭驿,不停的换马,以达到最快的速度。
  官员,旅人,商贾,基本上都会去亭驿留宿,只因为亭驿设立在官道上,很少有盗匪。
  特别是那些游学的士子和官员,虽说汉代的士子不是后世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毕竟他们往往只身一人或者只带几个家仆书童,遇到几十个盗贼,又能怎样?靠嘴吗?
  而要想留宿亭驿,就必须要有照身贴或者官印,文书等等。
  照身贴多为竹制,上面刻写名字,籍贯,大致的长相等等证明身份的东西。
  上面有独特的印记,难以仿冒,或者说,能仿冒的,不必仿冒而已。
  当初许勇被通缉,便不敢在亭驿留宿,只能住在野外,除了亭驿中有他那老娘都认不出来的通缉画像以外,就是他不敢出示他的照身贴。
  皇甫嵩看了看三人的照身贴,又还给了许勇,再接过田恒递过来的官印文书,看了一会。
  说道:“伯文出身寒门?”
  许勇说道:“正是。”
  皇甫嵩又问道:“本将观伯文举止文雅,不似不识字之人,不知师承何人?”
  许勇拜道:“末将自幼心慕儒学,十二岁时,前往阳翟,入颍川书院,做一名杂役,得恩师看重,收录门墙,故得以读书习字,恩师尊讳郭谦,字守敬。”
  朱儁说道:“可是郭氏郭守敬?”
  许勇说道:“正是。”
  皇甫嵩问道:“公伟认识?”
  朱儁点头说道:“守敬乃是我的故交,只可惜他不喜朝政,一直待在书院中教授学子。
  前些日子,他去河北之时,还曾书信一封给我,说收了个得意门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将他的本事学了个七八层。
  他告诉我,说他的学生虽天生聪慧,但喜兵事更甚治学,日后若是遇到,希望我多加照顾,只是恰逢太平教作乱,我一时倒也忘了。
  难怪刚才听到伯文的名字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些熟悉。”
  额,许勇顿时愣住了,没想到恩师竟然给朱儁写过信,让他提携自己,不由得铭感五内。
  他跟随郭谦学习时,就感觉郭谦有些奇怪。
  郭谦的学识自是不用说,能在颍川书院教书,都是饱学之士。
  但书院中的老师大多都是治儒学,比如论语,荀子之类,唯独郭谦,却是研究小杜律。
  小杜律,乃是研究刑法断狱之书,更加接近法家。
  而按理来说,学习小杜律,自该入朝为官,方能一展所长,但郭谦偏偏待在颍川书院,不肯入仕。
  许勇曾问过郭谦,但郭谦却不肯说,后来,通过一些了解,许勇猜测,郭谦应该是党锢之祸的受害者之一,对朝廷,甚至天子都失望透顶,才不愿入仕。
  甚至不与官员交往,没想到,当乱世来临,郭氏举族搬往河北避难之时,却写信给了朱儁,向他推荐自己。
  而自己呢,利用郭谦的心思却更多一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