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尘埃不掩星芒 / 第六章 研究

第六章 研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如果说李夏印象中的单振邦教授是一个沉稳和蔼的老学究的话,那面前这个院士就是个不修边幅的邋遢老头。
  不愧是能带出杨学长的男人。
  他有着和杨修文同源的装扮,唯一不同的是身后的那台白色的漂浮工作台。
  还有更为火爆的脾气。
  看到杨修文回来了,他眼睛一亮。
  “怎么才回来?过来看看这个设计。”
  视线停留在学长身上两秒,他又盯回了眼前的超空间设备。
  完全没有看李夏哪怕一眼。
  “又有新发现?”杨学长听到导师喊他来看新发现,撇下李夏就跑过去了。
  他犹豫了一会儿,也跟了过去,他和这几十号人都不熟,傻站在中间未免尴尬了些。
  “也不算是新发现吧,外壁的空间砂花纹就是一个囚笼,超空间场被隔断在里头。”刘正威教授摸了摸杂乱的胡子,“都过来看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嗯?”一个老者拿起全息模型看了看,“类似的壳体结构我们好像曾经试验过。”
  “小周,调一下资料。”他对着助手吩咐了一句,很快,一个项目资料就被放大到大厅上空。
  “在场发生器的外部用空间砂笼来隔断场,发生器在隔断下不断提高功率,随后后解开砂笼,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场发生器的效用。”
  “不过这种设计被我们放弃了。”他放下模型,“加力时间太短,而且后续会有一个较长疲软期,最致命的缺陷是成本太高。”
  “我们只能用空间砂来制造一个完整的壳体而非边上这个花纹,用昂贵的核心材料空间砂来造外壳,谁也负担不起。”
  另一个研究员试探性地问道:“李唐也不行?”
  老者不假思索地答道:“李唐也不行,我们试验样品的一个壳子用的空间砂能造上千台大型超空间模组,两大帝国的皇家御用舰艇倒是有可能这么奢侈,不过收益远小于成本。”
  大家陷入了沉默之中,李夏依旧混在其中暗中观察,看起来这位老者的话蛮权威的,应该是工程组里比较德高望重的人。
  良久,那个负责工程的老者苦笑了一声:“先放一边吧,咱们要不还是接着拆解内部结构?”
  作为总负责人的刘正威院士拍了拍手,打断了大家的胡思乱想。
  “虽然这花纹的技术我们不曾掌握,不过这意味着我们的知识库终于有难以理解的新知识进账了。”
  “这里面的新东西越多,我们就越应该充满干劲,宝库就摆在我们面前啊!”
  院士心里明白得很,不能打击到团队的士气,于是他从正面的角度出发来鼓励同僚们,“我倒是很期待它还能给我们什么惊喜,来,接着拆解吧。”
  是啊,里面的科技含量越高,他们能获得的技术不就越多吗?
  刚刚被打击到的研究员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开始重新进入了求知的狂热状态,卖命地工作了起来。
  围在老院士周围的只剩下杨学长,李夏还有一个女生了。
  “诶,这外壳可不是传统的砂笼屏蔽原理啊,如何用这么点空间砂达到屏蔽的效果呢?花纹?还是外层的合金?”他缓缓踱步靠近巨大的超空间场发生器,三个学生也亦步亦趋地跟着。
  “你就是新来的小李?”
  “啊是的,院士您好。”李夏突然被点名,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老单最近怎么样?”
  “啊……身体倍儿棒。”
  “那就行,你的资料我看过了,就暂时跟在修文后面忙咱们这个项目吧。”
  说完,就再没搭理李夏,李夏打心底里感到一种被无视的卑微感觉。
  打发走李夏和杨修文,老院士接着绕在机器边上来回兜圈子,过了一会他吩咐下去,他们要进行模组充能实验。
  不过这倒是和李夏没什么关系,杨修文和他负责的是所有新发现和数据的汇总录入以及备份,那些工程人员在前面忙忙碌碌,李夏和杨修文在边上桌子阅读着材料。
  当然,只是看起来不再忙碌罢了,他们俩被老先生要求去掌握所有超空间的前沿理论知识,也得亏人类对超空间的探索一直停滞不前,机械革命后的近千年年来几乎一直在走老路。
  自从九百多年前智械革命之后,无数的知识遗落在深空之中,亦或是消失在了爆炸和火光之中,在那个极度依赖机械的年代,所有的记录知识的设备几乎都使用智能助手来管理。
  无数的生产资料在战争中损毁,更别说叛乱带来的人才伤亡和教育断层。
  超空间物理这种在当时也算是尖端的前沿小众学科,更是难以幸免。
  数百年间当然也有许多新兴的知识理论,但超空间这个学科却鲜有新发现。
  杨修文和李夏手里一篇篇论文以及影像资料划过,他们俩就像是局外人一样和这个实验室格格不入。
  ………
  此时,小胖子温启瑞同学的处境却和李夏同学截然不同。
  作为一营一连的吊车尾选手,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什么他想待在一连呢?因为一连有他难以割舍的肉食加餐。
  那鲜嫩得直滴油的牛排,还有不限量供应的回锅肉香气直冲脑门。
  啧,这等美味,别的连队只有那可怜的一碗,而他们则是要多少有多少。
  想那一个月前,他还抱着无所谓划水的心态完成了第一次周考,顺位九十多,掉到了二连。
  谁知当晚特殊灶就没了,往后一个星期每次开饭他都要和那群犊子抢小小一碗肉食,温启瑞敢打赌,那个星期是他人生二十年里过得最黑暗的一个星期。
  好不容易熬到第二个星期的考核,他憋着劲重新冲回了一连,当天晚上吃肉吃到走队列都变形。
  他对着自己身上的一百多斤肉发誓,等出去之后他一定要去全碧玺行省最豪华的烧烤店吃上三天三夜。
  “小爷我是那样的想念那柔软的大床,那多汁的地球原生小羊排。”温启瑞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诶,怎么那个叫李夏的就能早早解放呢!”他咬着牙花子。
  想到之前那个被提前结束新训的战友羡慕嫉妒恨瞬间充满他的心头。
  妈的!要是本少爷也被抢掉多好!先不说在别人面前倍有面儿,有休假敞开吃敞开享受才是真的重要环节。
  ………
  他误会李夏了,此时的李夏还在翻着资料苦读呢。
  碧荷行星系的边缘地带,联邦海军大学超空间实验室。
  距离他到这里报道已经三天过去了,说实话,一直关在这不见天日的实验大厅里他都快感受不太清时间流逝的快慢了,好在他对超空间方面的知识还算是有兴趣,一些保密的文章他也可以用临时授权访问到。
  李夏感觉他有点被同化了,胡茬从嘴巴周围冒了出来,黑眼圈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
  怪不得这些人装扮都邋里邋遢的,李夏算是部分理解了他们的形象。
  妈的,最坑的是网络限制导致他连找同学吐槽解闷都做不到。
  无奈他只能抓着杨修文这个看起来也稍微有些聊天空间的人一个劲地废话。
  几天下来他通过这个“大师兄”把教授手下的人都基本认了个遍,那个一直跟在教授后面的是周语,从起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个女学霸,精通超空间理论,剃着光头的卡特擅长超空间引擎系统工程,瘦瘦高高的鲁实则是超空间场发生器的专家。
  他们都是博士生,没有硕士,老板就带了这四个博士生。
  杨修文学长说老板拒绝带硕士生的原话是“这些基础都没打牢的小朋友就不要丢给我耽误实验了。”
  怪不得对自己这么不待见。
  哦对了,还有边上这个和李夏一样靠着咖啡强撑的杨修文博士,他是跟随教授时间最长的那个,论文也发了好多了,可就是没有让他自己满意的毕业答卷。
  “怎么说也得一篇发表在《银河前沿》上的毕业论文才配得上我啊。”问到这个问题时,他用一种遗憾的语气说道。
  《银河前沿》,全银河最顶级的科学杂志,每个月刊登十数篇尖端科学论文。就连一般的联邦科学院院士都上不了几篇文章上去。
  单振邦院士,七篇,刘正威院士,六篇。
  李夏伸了个懒腰,超空间方向的论文如山如海,在学长的指导下,他着重挑选了偏应用方面的一些看,那些不太沾边的他都放在了一边边。
  “院士这是要把我往工学方向培养啊?”他用肘子捅了捅杨修文学长的腰,顺道把身后服务机器人递上来的两杯咖啡放到了两人公用的桌子上。
  “什么工学?你想多了,老板只是没带过硕士,让我带你罢了。”
  “培养啥的,他还没说呢,我估摸着是把你忘了。”杨修文打了个哈欠,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我其实还是挺偏理论的,要不是这次紧急任务我可不会让你去看这些船舶工程的书,我自己看都难受得很。”
  喔,好随意的培养计划,李夏伤心了。
  “话说学长你都三天没睡了,不打紧吧?”
  杨修文一口闷光了杯子里的咖啡道:“没事,我是新人类,几天不睡觉倒没什么问题。”
  他不轻不重地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这样子啊。”李夏一幅果真如此的表情,“看你三天不眠不休我就猜到了。”
  杨修文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咱们圈子里很多普通人也经常这样搞,不过对身体不太好,这个你别学。”
  “好的我会注意的,那我先去吃饭啦?你还是叫机器人送餐吗?”
  李夏心想他才不可能学呢,虽然他对学业是热爱的,但是还没到连着好几天不睡那种程度。
  说实话,抛开不太自由之外,李夏对这里还是很满意的。
  告别鏖战了三日夜的学长,李夏独自离开了实验室,在空间站的通道中慢慢的走着,听着设备运转的嗡嗡声打开了新闻推送。
  由于联邦海军大学的超空间理论系并没有多少师生,这实验室也就那十间简单的小卧室。为了解决这紧急征召来的四五十个宝贝专家的起居,军部特意拨了一艘客船过来作为休憩放松的场所。
  不过这群学术疯子眼里没有娱乐,整条客船他们基本上只在卧室和大门间单线移动,甚至许多研究员都不曾离开实验室。
  这可便宜了李夏,很多供研究人员随意选用的生活资源都只有他一个人使用。
  自助餐厅每次都是他捧着个人终端慢悠悠地吃着。
  同时,餐厅又是对着三队警卫开放的,三天下来,警卫的陆战队员都认识了这个年轻的研究生。
  他们要么就看不到人,要么就看到这个戴着眼镜穿着白袍一直捧着手环的年轻人。
  毕竟整个自助餐厅研究人员来了不过十二人次,其中李夏一个人就占了十次。
  ………
  小型客船的最上层,有一个笼罩在弧面玻璃下的大厅,这是这艘客船为乘员集会所准备的观景厅,旨在让研究员们放松交流。
  不过显然他们对那群学术疯子的敬业程度有所低估,三天下来出过实验室的都没几个人。
  星空大厅空空荡荡,结束了第三天的忙碌之后,李夏找了一台服务机器人跑到这里,独自吃起了晚饭。
  他可不像那群疯子,学习之余也得有放松。
  不过怎么说也是紧急任务,本着敬业的思想,他一边将牛肉卷下入火锅,一边翻阅着最新的进展。
  超空间场发生器的结构被进一步地拆解分析,不过仍旧没有新的理论知识被解析出来,倒是好几个比较精妙的结构让那负责工程的老者大呼过瘾。
  “待会儿要回去录那几个结构模型,倒也不是很急……嘶烫!”
  沾着开水热油的肥牛卷掉到了蘸料盘里,李夏被烫得一个激灵。
  他把工作进度界面拖到了后台,转而捞出了一份论文看了起来。
  那是一份超空间引擎系统结构优化的文章,算是联邦的顶尖水平了。。
  这上面运用的超空间方面的理论他都能熟稔,不过涉及机械的文字他很多都得反应好一会儿,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学……这些和他主修的超空间物理学并不搭边。
  得亏他在本科的时候出于爱好和就业考虑辅修了个机械动力工程的,不然很多东西他认都不认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