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国士从名伶开始 / 第十六章 梅成蹊

第十六章 梅成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梅兰英是个迷一样的女子,她能够为了自己的感情而抗争家人,也能够为了自己的感情去直言相谏。
  今日,梅小月是第一次看见梅兰英为了自己,直接面对皇帝谏言。
  熟知在这个封建时代,在这种明主威重的背景下,梅兰英其冒着的天大风险。
  听她说之前强闯吏部考功司,听她说如何运筹帷幄,听她说自己的字练到了什么地步。
  ……
  突发奇想,梅兰英拉着梅小月上了自家宅院房顶。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上房,其原因如今算是半个原住民的梅小月总结过三条原因。
  首先是因为科技的落后,导致治安手段单一,政府施行宵禁,良民也不敢出门,晚上除了睡觉能去的地方很少。
  第二,是夜里的娱乐很少,比如只能在家里陪着妻子饮茶,下棋,赏月,吟诗,抚琴。真羡慕后世能够通宵上网的单身狗,夜生活如此丰富。
  第三,是士大夫文化和各种没有被科技影响的天文地理景象,那是一种原始古老的美,比如这满天星象。让人沉醉其中,愿意欣赏这种值得赋诗长歌的美景。看的久了,仿佛你就置身其中,日月之行,真我永恒。
  紧挨靠着身边瘦弱身子的肩膀,梅兰英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安静。
  天边是洁白无暇的明月高照,远边是无垠的浩瀚星海,还有后世霓虹高楼中看不到的星河,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清纱,令人沉醉。
  “小月?”
  “嗯?”
  “白天写的句子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万一哪天熙平帝问我,我可得背下来。不然没有我们家梅大将军的功勋,还不得被砍了脑袋?”
  “讨厌!”
  “哎呦,我错了。”
  “背给我听,我想听。”
  “朝饮小月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长顑颔亦何伤……”
  ……
  温存了一会儿,梅兰英缓缓说道:“小月,让你去科举,我后悔了。”
  梅小月奇怪的问:“为什么?”
  看着这个人儿稚嫩的脸,梅兰英柔荑抚摸着,忍不住捏了捏:“我开始让你科举,是有赌气的意味。当初我初入朝堂之上,没有父亲庇护和熙平帝指点,我怕是早就身陷囫囵。”
  梅小月摇头说道:“这是我自愿的,有得必有失,我省得。”
  梅兰英牵着梅小月的手说道:“我要你知道,我不是因为你出身不好才让你去科举,这次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保护你,绝对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
  梅小月存心打趣,伸手在她鼻子上蹭了蹭:“嘁,说了这么多,连让你叫一声……”
  梅兰英掩着他的嘴巴,又羞又怒:“闭嘴,人家和你说正经的!”
  这样的时代两人到了这份上,有什么正不正经的?多少次迁就磨合,让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男人和女人竟有些心意相通。
  看着他这幅目光,梅兰英怎么能不知道他想法?
  “要不我们约法三章?”
  “怎么说?”
  “若我考过了三甲,你就答应我一个要求。”
  “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藏的什么坏水。”
  ……
  由于有梅小月,梅兰英属于虽然什么也没尝试,但什么都见过的那一类女人。
  “喂!”临下去梅小月转身,就听得耳边软糯:“我答应你了。”
  ……
  过了第二日,梅府的人就见这夫妻二人去往常一般,一人去了伶仃府,一人去了北军府。
  后花园,冰雪消融间,花卉初来。北国的牡丹,玉簪,月季开始绽开初放。
  “这……都半步成了进士了,还去伶仃府,这太爷爷您不说说?”
  “是呀,太爷爷,外面可不少人都传了,说这梅小月他……品性有亏,攀附我梅家势力。”
  梅老太爷沉了口气,心里第一次有些赞同搬出梅府两耳清静的女儿。不过梅小月此人如今已经入局,不可同以往而待之。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个梅小月真是敢写,敢作呀……
  说梅小月后面没有梅家为靠山,那是谁也不信的。
  一群人正议论纷纷时,下人过来禀告:“太爷爷,成蹊回来了。”
  梅老太爷说道:“赶快让他过来。”
  自从梅家随定都入京以来,以第三代子孙开始,有人依旧从武,有人开始入仕。
  说的好听可以是但凡延绵不绝的大家族,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
  说的难听点呢?
  有外人说梅家兰字辈一门六英烈以来,不怕死的快死绝了,所以推了个女人顶门户,其他人都从文去了。
  梅家族谱从周开始,周至岳麓幽兰成,节烈浩然终以武。
  岭北一支的梅家,自幽字辈梅老太爷从龙发迹,到如今千余族人之中,活着的习武之人已是寥寥。
  梅成蹊就是此大家族中的缩影,作为梅二郎的唯一遗孤,被送进了书院习文。
  让梅老太爷又喜又忧的是,这孩子竟然喜爱练武,对此道颇为感兴趣。
  当年梅七娘还在府上时对其还有过指点,对此子评价颇高,在梅老太爷面前也不吝赞美。
  一方面是欣慰家中有后,一方面是怕这孩子日后真的上了战场回不来。
  “你们下去,我和成蹊单独说说话。”
  只见一佩剑男子气宇轩昂,神态之中带着年纪轻轻特有的气盛,面貌颇有几分与梅老太爷相似。
  挥退了一干人,梅老太爷招柳成蹊过来。梅成蹊今年刚刚加冠,正准备今年参加科举会试,本是在上京书院读书。
  “此诗,成儿你看了吗?”
  梅老太爷指了指桌子上的纸笺,其上两行诗,正是梅小月所作的凌烟阁短赋。
  梅成蹊回答道:“看了。”
  梅老太爷点了点头问道:“说一说。”
  梅成蹊回道:“上乘之作,但辞藻之间稍有造作气息,重意而形不足。”
  好吧,一代诗鬼写的诗,非要鸡蛋里挑骨头也就这个了。得给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更推崇此诗。没有诗中经历的人,或者不了解李贺其人,不太能理解其中深意。
  梅老太爷说:“你若自比,感觉如何?”
  梅成蹊顿了一下:“在诗词一道,如今的孙儿比梅小月少了些许历练磨砺。”
  言下之意日后自己追上这个人,是早早晚晚的事。
  梅老太爷看着这个孙子:“如今情形,我需要你帮爷爷一件事。”
  梅成蹊低头:“爷爷示下。”
  梅老太爷说道:“如今朝廷有意执此人为棋子,我准备让你去结识这个人,回来告诉我你的评价。”
  梅成蹊微微一怔:“何不直接问小姑姑?”。
  梅太爷摇了摇头说道:“不能让她知道才找的你,你此行去看梅小月,皆是偶然,具体分寸当在若即若离之间,可明白了?”
  稍微思量此事前后与一应关系,梅成蹊点了点头说道:“孙儿知道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