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穿越明末之我是崇祯胞弟朱由思 / 守株待兔还是围魏救赵

守株待兔还是围魏救赵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崇祯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发榜的喜悦还没散去。辽东方面传来急报,皇太极方面有大量兵马调动,似乎针对辽东有大的军事动作。此外皇太极还召集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人马,协同作战。种种一切显示皇太极正酝酿着发动大规模战争。
  御书房内,崇祯召集了,英王朱由思、首辅温体仁、兵部尚书张凤翼三人,共同议事。此外还有一个人正在赶来路上,刚刚回京的他又马不停蹄进宫面圣。
  一群人正围在崇祯自己亲自设计,命人打造的沙盘。沙盘的背后是崇祯按照经纬线手绘的中国地图。这地图,前世是理科尖子生的崇祯画的非常标准,他试图跟这些老臣解释经纬线的含义,发现是徒劳。连现代的老人都很少有人能看懂经纬线,何况明末的老古董们呢?
  但是当朱由思进入御书房的时候,他第一眼就看到了,惊呼崇祯画的标准,崇祯见了是相当高兴。崇祯定制沙盘的样子也颇为现代化,刚开始温体仁等大臣还看不懂,久而久之相比经纬线还算看懂了。
  刚刚汇集在一起的众人,谁也没有发话。大家都在等一个人,那就是从辽东赶来蓟辽督师、东阁大学士、兵部左侍郎,年近花甲的孙承宗!孙老在朝中可以说是唯一集资历、威望、成绩、年纪,四高为一体的大臣。深受天启、崇祯两代皇帝信任与恩典。虽是兵部侍郎,但实则孙老才是兵部话语权最重的人,张凤翼的兵部尚书也是孙承宗以身居前线,无法在朝参政为由让的。
  “皇上,孙大人已经到了。是否宣他觐见?”王承恩问。
  “还问什么,快点请孙老进来。”崇祯催促道。朱由思也十分激动,孙承宗算是他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最为喜欢敬重的人物。
  除却孙承宗,还有就是卢象升、孙传庭,出于避免扩大蝴蝶效应,导致历史偏差。朱由思还没有向崇祯推荐卢象升,作为统帅,需要给卢象升时间成长,免得偃苗助长。卢象升已经在崇祯四年九月末,击退了流窜到京师南部、河南北部的流寇。但孙传庭不行,朱由思记得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赋闲的,必须提前把他用起来。后来,朱由思命锦衣卫一查,发现孙传庭果然在赋闲。马上在朝堂上力荐孙传庭,称其有大才,可为大用。
  崇祯四年十一月,孙传庭出任验封郎中。崇祯五年正月,孙传庭调任顺天府府丞,任期不过四个月,便把顺天府治理井井有条,崇祯大为嘉奖,也赞赏了英王朱由思举荐之功。崇祯五年四月初,三边总督洪承畴以军务繁忙、没有精力同时处理民政,提出不再身兼陕西巡抚之职。朝中也没有大臣敢主动请缨接收陕西的烂摊子,朱由思虽有心毛遂自荐,但觉得自己阅历尚且不足,还是没有提起。
  就在朝中人人寻求自保的时候,有一人站了出来,主动请缨任陕西巡抚,那就是孙传庭。比真实的历史早了整整五年。在英王朱由思建议下,崇祯罕见的拨发孙传庭二十万两白银,作其应变调度之用。
  而自始自终,孙传庭都没有跟大力举荐他的英王见面。
  朱由思还在寻找两个人,明末李自成的谋士李岩和全能人才傅山。但仿佛历史在跟他开玩笑,他似乎总跟这两人躲着猫猫。他曾派人去山西找傅山,但那边的人说,傅山云游四海去了。傅山还记得籍贯,而李岩,他只知道个名字。其他这里都先不多说了,继续回到御书房。
  伴随着迟钝的脚步声,孙老缓慢踏进了御书房,对着崇祯施礼道:“老臣孙承宗参见皇上,皇上圣安。”
  “孙阁老,不必多礼,椅子已经备下,快快入座。其他人也坐下吧”
  众人见到,纷纷施礼,孙承宗也一一回礼。孙承宗,这御书房中还有一穿着亲王服饰的青年,样貌甚是不凡,他一眼料定,这就是传说中的英王了。众人坐毕,五人围绕长方形的沙盘而坐,崇祯坐于上座,孙阁老与温体仁于左,朱由思与张凤翼于右。
  “皇上,这位王爷,想必就是传闻中才智过人,八步成诗的英王殿下吧。”孙承宗看着朱由思,露出长辈般关怀的笑容。
  “孙阁老,正是,朕的同胞兄弟——朱由思。”崇祯笑着回答道。
  “小王朱由思,久仰孙阁老大名,见过孙阁老。”朱由思,满脸敬意,瞻仰着眼前这个明末的资历最高之人。孙承宗长年操持国事,头发已经全部花白,胡须已经垂胸好似银河瀑布,两眼虽不大,但仍炯炯有神,充满着智慧的光芒。
  “皇上,臣有一事之疑问,既然英王殿下是皇上的同胞兄弟,那这个思是哪个思啊。”孙承宗之前早就疑惑,据他得到的消息,这“思”字可不是跟天启崇祯一样的木字旁,况且作为天启帝师,他不曾听闻天启除了崇祯外还有在世的兄弟。但他觉得这个朱由思来历不简单。
  “孙阁老,这个问得好,由思的思字,是朕取的,是木字旁加一个思念的思,同思字。为了方便,平时念思写思即可。”其实一开始,这名字是朱由思自己取的,崇祯也没在意。二人都忘了,皇家取名有这样的讲究,后来朝堂上有大臣质疑,这才临时这样解释,现在就保留了这个解释,终于是把前期取名不当这个坑填上了,这样天下人就少了一条怀疑的理由。。
  “既然如此,老臣不再多问,皇上军机要紧,我等还是商讨军机吧。”孙承宗抚摸了一下胡须说。
  旁边的温体仁,也是谄媚地附和着。朱由思看着温体仁肥头大耳的样子,实在反胃得很。同被后世称作佞臣,周延儒实在是帅多了,长得反而像,朱由思以前看到的张居正画像。而且周延儒身型挺拔,声音洪亮,给朱由思一种再世张居正之感。所以,朱由思才对周延儒抱有这么大的期待。
  “好,孙阁老从山海关过来,时间紧迫,就赶快商议对策。张凤翼,你既然作为兵部之首,此次满人动向,兵部认为目标是哪里?”崇祯问张凤翼。
  “皇上,满人此次集结大军又联合已归顺的蒙古诸部,目标应该仍然是北京。既上一次己巳之变之后,满人已经料定,我京师周围之军,无人敢与之野战,必以劫掠为中心,破坏这两年重新组织起来的宣大至京师的防线。兵部已经下令各关隘加强防守。”张凤翼信誓旦旦地说。
  “皇上,辽东方面,孙阁老已经加强守备。此次,我等提前做好防御,满人绝对没像上次那么容易,直逼京师。一旦来犯,一定会让他们吃吃苦头。”温体仁貌似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样子,殊不知他们都猜错了满人的目标。
  孙承宗知道满人的目标绝对不是绕开关锦攻打京师。孙承宗看到英王有话要说的样子,他决定先耐心等待,让英王先开口。
  “不对,满人的目标不是京师,是察哈尔蒙古的林可汗。皇上、孙阁老宜令兵部,火速通知辽镇与东江镇,在满人深入蒙古,主动出击,牵制金兵,围魏救赵。不然,察哈尔蒙古一旦臣服满人,满人入关将再无后顾之忧,唇寒齿亡啊。”朱由思眼语急切,他猛然回忆起后金此时的目的。历史上,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正统后裔,坚定的抗金派。此战之后,察哈尔蒙古再也没有像样的武装力量可以抗衡金兵。林丹汗也是一病不起,他一死,察哈尔蒙古也算是完了。
  温体仁看到朱由思又是唱着反调,心中颇为不悦,兵部讨论的结果,是他指导的。如今京师守备森严,他本想着通过防御满人,可以获得大功。没想到,朱由思又说了不同的方案。
  “皇上,我军凭借城池火器之理与金兵在城下野战尚且无法全胜,此时贸然主动出去,不是羊入虎口么。如今,关锦之军好不容易练成,若此时全线出击,又出现萨尔浒之败,大明可承受不起啊。王爷您这是要让大明亡国啊。”温体仁说的是大义凛然,满脸愁容。实则还是担心万一战败,崇祯拿他出气,丢了乌纱帽。
  朱由思被这温体仁贪生怕死的样子惹恼了,一向谦逊的他,罕见面露怒色。崇祯看到朱由思不常见的样子,知道朱由思说的话,绝对是真的,有根据的。但他也不能偏听偏信,一碗水还是得端平啊,他决定听一听孙阁老的意见。
  “孙老,您对形势如何判断啊。”
  孙承宗听到朱由思和他的判断一致,也是非常吃惊。朱由思看着年纪轻轻,竟然有这样的见解和洞察力,果然很传闻中说的一样,他心中对朱由思的看法从怀疑变成对后世的欣赏。
  “回皇上,温大人和英王殿下所说皆有道理,但老臣的判断跟英王殿下接近,若满人目标是京师,那为何还要大张旗鼓联系蒙古各部呢。这不是让我等提前知晓,早做准备呢。而且兵马不在关锦或者龙井关等地集结,反而在蒙古方向。此次,必然是为了彻底解决察哈尔蒙古,以绝后患。微臣以为当在加强京师防备的情况,虽不尽遣主力,但也当主动出击,牵制满人。同时加派快马,通知林丹汗。”孙承宗的话正合朱由思的意,而且提前通知林丹汗,他还没有想到。
  “既然孙老,也赞同由思的想法。张凤翼,兵部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京师三大营也加强操练,以绝后患。温爱卿,此次行动,你作为首辅由统筹调度之责,责任重大,可要担当得起。不过朕向你保证,辽东一旦战事不利,绝对不拿你问责。”崇祯一边赞同孙承宗朱由思的方案,一边又安慰着温体仁,也算是平衡之术。
  “臣遵旨。”温体仁和张凤翼说道。
  看着崇祯采取自己和孙老的方案,朱由思松了口气,接下来他会密切关注战事,林丹汗一定要活下去!!
  在又一次选择当中,崇祯再一次坚定地相信朱由思,他这个异时空来的兄弟。崇祯,相信一个人生信条,信任永远比猜忌来得高贵。这一点,他就赢了历史上的崇祯。疑人不用,用人时就应当不疑!
  本章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