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三国演义之这才是真相 / 第五回 老曹到底是不是坏银

第五回 老曹到底是不是坏银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董卓杀退丁原之后,京师之内再无顾忌,袁绍得知大势已去,辞官连夜逃回自己的老家河内郡(山东西部,河南南部和北部),鲍信也逃到了济北郡(山东滨州泰安,莱芜德州一带)避祸,少帝刘辩,四月登基,九月即被董卓罢黜,九岁的刘协上位,此为汉献帝。
  董卓当然也没有放过刘辩和何皇后,派帐下谋士李儒以毒酒双双毒杀之,至此董卓把持朝政,祸乱朝纲,引兵到市集上屠杀百姓,斩下人头送到洛阳,称是打了胜仗,大胜而回,董卓还好色,每日夜宿龙床,淫乱后宫,百官是敢怒不敢言。
  更过分的是,董卓是西凉人,生性好杀,动不动就把群臣召集到一起,然后请他们吃饭,至于吃的是啥呢……
  董卓:来人啊,最近谁谁谁想要害我,拖下去,煮了!
  群臣大惊,只见董卓丝毫不乱,剔着牙,说道,
  “多放葱花,不要香菜。”
  群臣吓得腿肚子都哆嗦,不料司徒王允看不过去了,站了出来,董卓面露不悦,一脸凶相地看着王允,说道,
  “王司徒,你有什么事吗?”
  刚刚把那个谁谁谁丢进锅里的卫兵也上得朝堂,只等着董卓一声令下,把王允也丢进去,王允突然觉得自己的确是有些太莽撞了,这么牺牲,没有意义,于是笑道,
  “回董大人,老臣不爱吃葱花……”
  司徒王允借自己过生日为由,召集了一批忠于大汉的老臣集会,思索办法,但是一帮子文臣,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好办法,众人不禁痛哭流涕,不想席间的曹操突然大笑,说道,你们这帮子酸文人,这样天天哭,能把董卓哭死吗,于是与王允进了后堂,曹操与王允借祖传的七宝刀,准备刺杀董卓,董卓身上总披着一身软甲,非七星刀不能伤。
  第二天,曹操怀揣宝刀,来晚了,董卓让吕布挑选一匹良马赐予曹操,两个人说话间董卓躺下了,背对着曹操,曹操顿时抽出了宝刀,不料董卓从旁边的铜镜中看见了曹操抽刀,急忙转身,曹操见事败,便做献刀与董卓,董卓十分高兴,此时吕布牵马来,曹操以试马为由,一路逃出了洛阳,事后董卓才反应过来,发布告示,发全国A级通缉令。
  曹操出了洛阳,直奔樵县老家,不料在中牟县被捕,县令陈宫得知曹操是忠义之人,暗地里放了曹操,并且追随于他,曹操陈宫二人先去曹操的叔父吕伯奢一家暂避,不料半夜听到了磨刀声,曹操以为吕伯奢要杀自己,便跳出门,无论男女老少,尽皆斩杀,事后才发现,原来是吕伯奢准备杀猪所以磨刀,俩人知道杀错人了,赶紧骑马而去,半路正好遇到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为避免仇杀,一剑刺死了吕伯奢,并且说到了那句千古名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宁愿让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
  这句可以说是最坏最坏的一句话了,良心大大滴坏了,当时的文人都以献身国家为主旨,所有有那么多不怕死的史官和谏官,但是说这句话的曹操,完全就是天下所有文人的反面,极度自私自力,那么问题来了,老曹当时真说过这句话吗?
  这句话其实不见在《三国志》《后汉书》等主流媒体上,最早是出现在孙盛的《杂记》中,原文是这么说的,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孙盛是西晋的大文学家,写的一本《魏氏春秋》很出名,不过现在原文已经失传了,只有部分译文散落,从流传的其他著作里,可以看出孙盛不是正经的史官,人家其实文武双全,能带兵打仗的,其著作的威信力,还是跟正经的史官是有差距的。
  《三国志》对于这段的说法跟三国演义正好相反,说是吕伯奢的儿子见财起意,要抢劫老曹,老曹正当防卫,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段其实也分不清楚真假,因为晋承魏制,晋朝建国初年为了稳定人心,对于前朝还是很尊敬的,换做你是陈寿,你敢写老曹不好的地方么,分分钟让你脑袋搬家,所以三国志里对曹操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三国志里每一段人物传记之后,都有一个陈寿的个人评价,优点会肯定,缺点也指出来,对于老曹,陈寿写得很多,但是大体上只有一句话,老曹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缺点,完美。
  但其实,饶是陈寿如此不要脸的拍老曹马屁,仍然是不够,陈寿著成魏书,对于老曹的那些不要脸的马屁,当时存留下来的前魏国官员仍然嫌不够,结果陈寿被罢官免职,卷铺盖卷滚回家了……陈寿一边收拾铺盖卷,一边抹眼泪,道,你们那么崇拜老曹,那当年晋篡魏的时候,你们他妈的别投降啊,一个个的装什么大尾巴狼……
  至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解读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文言文这个东西很奇妙,有时候一个字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有说是老罗的那种意思的,也有所是宁愿天下人对不起我,我也不能对不起天下人……这事儿史学家都搞不明白,就别问我了,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老曹没那么坏,要是真的能说出宁愿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我这样性质恶劣的话,那么老曹就跟董卓同流合污了,还跑个啥劲,在洛阳享受荣华富贵不好么。
  再多说一句,在中牟救老曹的,较大概率,不是陈宫,因为所有史学大家都没提起过这事,那时候陈宫还在济北相鲍信手底下干活。
  回到原文,陈宫原以为曹操是忠义的人,没想到他能干出这样的事,说出这样的话,大失所望,遂离开了曹操。
  曹操回到老家,见到了老父亲曹嵩,说准备起兵举事,曹嵩这个地主老财别的没有,就是有钱,散尽家财招募乡勇,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尽皆来投,整顿了一支数千人的兵马。
  曹操谎称自己带出来了天子的讨伐诏书,公布天下,联络了其他十八路诸侯,包括袁绍,袁术,鲍信,陶谦,公孙瓒,孙坚,孔融等等,汇兵于渤海(沧州附近)一起讨伐董卓,公孙瓒半路遇见了刘备,原来刘备得知曹操所下的天子诏书,弃了平原县令,三兄弟半路等着公孙瓒,投奔了他。
  十八路诸侯集结了二十多万兵马,袁绍成为盟主,袁术总提调官负责粮草,孙坚为先锋,第二天孙坚便率领本部兵马杀往汜水关(又称虎牢关,是洛阳东部的屏障),董卓派大将华雄前来应战。
  孙坚兵马还未到达汜水关,鲍信恐怕孙坚抢了头功,暗中派自己的弟弟鲍忠率领三千兵马抄小路杀向汜水关,不料华雄十分勇猛,只一回合,鲍忠就被华雄斩杀于马下,鲍忠部遂溃败而逃。。
  孙坚到达汜水关之后,摆开了阵势,孙坚不仅自己武力了得,手下更是有四员大将,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祖茂,这四员大将在江湖上颇有威名,其勇猛丝毫不逊于孙坚,华雄不敢大意,先派副将胡珍领五千兵马试探,结果胡珍被程普一矛射中咽喉,当场毙命,五千兵马瞬间被孙坚杀退,华雄便闭关自守,孙坚强攻,不料汜水关防守严密,一时之间打不下来,自己却伤亡不小,孙坚便在汜水关下扎寨,并向袁术催要粮草。
  袁术袁绍两兄弟却是暗怀鬼胎,怕孙坚抢了功劳,迟迟不给孙坚发放粮草,汜水关两军对垒,孙坚缺粮,军中大乱,华雄与李肃趁夜突袭孙坚大寨,孙坚兵败,祖茂为保护孙坚撤退,被华雄一刀砍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