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秦汉智雄传 / 紧接上页

紧接上页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宋朝名相吕蒙正的著名诗句,为其“破窑赋”诗的头两句,是说人命运无常的道理,本作者在“锋陲铭”,或为“天狼啸中山”一书中曾提到过。贯高等密谋不成,却也迁延不提,此事过了一段时间,忽有贯高仇家探得秘事,便到京都揭发告密。此时汉帝刘邦正在洛阳,观阅所报,即刻大怒,立急写了一道诏书,交给亲卫,命其前往赵国,速将赵王张敖,及丞相贯高赵午等人,一并拿来。严旨颁到赵国,赵王张敖全然不觉,冤枉受了罪名,只得束手就缚。赵午等人皆畏罪自刎,独贯高怒斥诸人道:“我王并未谋反,事由我等所为,今日连累赵王,却都一死了事,那王爷的冤枉,何人替他申辩呢?”于是情愿受绑,随赵王张敖赴京。还有十来个赤胆忠心的赵臣,也想随着前往,偏诏书中不准相从,还有要罪及三族的禁令,只好想出一法,便是将头发自钳,改扮成罪犯家奴模样,与王同行,跟随着去洛阳。
  汉帝闻知,也不与张敖见面,命交廷尉下狱讯办,因张敖本为国王,又为皇帝女婿,自是另眼相待,留居别室,不敢相虐,独让贯高对簿公堂。贯高朗声道:“这都是我等所为,与赵王无涉。”廷尉疑他袒护赵王,不肯招供,便令衙役狠打,贯高咬牙忍受,绝无改口,连续三日受刑,贯高坚认前词,为王呼冤。廷尉即用酷刑,让衙役烧热铁针,刺入贯高肢体,贯高被扎的体无完肤,不堪忍受,昏厥数次,九死一生,仍不改前言,也真是钢铁汉子。廷尉毫无办法,只好将其系狱,暂缓定议,可巧鲁元公主为丈夫被逮,跑回长安见母后,涕泣求助。吕后便忙至洛阳见刘邦,力为张敖辩诬,说他身为帝婿王爷,不该再想谋逆!刘邦发怒道:“张敖若据天下,难道还缺汝一女吗?”吕后见话不投机,便不再求,暗派人去问廷尉,却也据实述明,且将屡次审讯情形,祥报汉王。汉王也不禁赞叹道:“好一个壮士!始终不肯改言。”口中虽这般说,心下还是难于释疑,于是遍问群臣,看谁与贯高相熟。
  恰巧中大夫泄公,应声道:“臣与贯高同乡,也曾相识,贯高素尚名义,不轻然诺,却是一个志士。”刘邦即让泄公前去探狱,问明内情,回来速报。泄公应命,持节入狱,行至竹床前,见贯高奄卧床上,已是遍体鳞伤,不忍目视。便轻声呼唤,贯高听见,开眼仰视道:“君莫非是泄公么?”泄公答应称是。贯高便要坐起,可身子不能动弹,难免呻吟有声,泄公仍叫他躺卧勿动,婉言慰问,恰若平生。说及谋逆一案,泄公出言探问道:“汝何必硬保赵王,自受此罪?”贯高张目道:“君言错了!人生在世,哪一个不爱父母,恋妻子儿女,今我自认首谋,必至三族连坐,难道我痴呆至此?为了一个赵王,甘送三族性命,赵王实未同谋,如何将它卷入,我宁灭族,不愿诬王!”泄公便据实返报,刘邦才信张敖无罪,赦令出狱,且对泄公说:“贯高至死,不肯诬及赵王,却是忠义难得,汝可再往狱中,传报张王已然释出,连他也要赦罪了。”
  泄公遵命到狱,传述旨意,贯高跃起床道:“我王果已释出吗?”泄公道:“主上有命,不止释放张王,还说您忠信过人,亦当赦罪。”贯高长叹道:“我所以拼着一身,忍死至今,无非欲为王解冤。今王已出狱,我责见尽,死亦何恨!况我为人臣,已受篡逆恶名,就使主上怜我,我难道不知自愧吗?”说罢,竟扼颈咬舌而死,也真悲壮至极。刘邦闻贯高自尽,甚是叹惜,命好生安葬,又闻十几个赵王家奴,一同前来,均为不惧死的好汉,当即一体召见,都是气宇轩昂,不同凡俗。就中有田叔孟舒,应对敏捷,说起赵王冤情,真是慷慨淋漓,声泪俱下。有朝臣从旁诘难,都被据理申辩,驳的反舌无声,刘邦看他辩词雄滔,料非庸士,遂尽拜为郡守,及众候王的丞相,众人谢恩而去。张敖亦随汉帝后返回长安新都,却降张敖为宣平侯,改封戚夫人子刘如意为赵王,也是刘邦早有去除异姓王,只存刘姓一家王的开始,却也残酷无比。
  因未有前代经验可借鉴,只得试探封建王朝的道路,本想着都是刘姓亲族,定会共保江山,少有裂痕。可却谁知后来出了七国之乱,却是刘姓本家国王为争帝位,所进行的族内之战,看来此法并不成功,但却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取得了为后世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才使之不断改进前行。自封建一统社会建立,经过了秦与两汉四百余年的统治,积累了丰富的经世治国经验,以致延续了两千一二百年,长盛不衰。在世界民族史上,也是独有的成功历程,这是我中华先民用智慧创出的奇迹,也为各国起了引导作用,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文明进程。至于张耳却为先师,因为没有他教导刘邦,就没有汉朝的建立,无汉朝立国建制的经历,也就没有后来各朝代的效仿,甚或没有汉民族的由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耳功不可没。
  纵观张耳一生,是一个贤达智者,显示出非凡能为,无论从智识学问,还是坚定意志,都称得上“智雄”之名!才有着与众不同的结果。在各类书籍资料中,均未发现其有明显劣迹,但史学泰斗司马迁,在史记中著“张耳陈余列传”,明显对其有所贬低,或有偏颇之嫌。主要是对张耳与陈余,本为刎颈之交,竟致生死攻杀,对此颇有微词,却未看明真相,只是笼统认为此举,有失贤义之名,以致引导后世读者,多以为然,相继续论,难免误导后人。再有认为其对陈胜不忠,谋计脱离自立,不予援助,致使陈王灭秦失败,负有罪责!其实这样看法,十分荒谬,不值一驳。试想张耳陈余智识能为,远高于身出佃农的陈胜,当出策不肯听,下任参谋闲职,岂不大材小用吗!看出跟随者,不成大事,且伏危险,何能安心效忠!
  当看到机会,立刻能做国王丞相,飞黄腾达,且唾手可得,岂能无动于衷!所以平赵自立,乃为绝妙计策。有说张耳保存实力,不援陈胜义军,其实大错!首先赵军由三千人马入略,刚过两月,就是扩充十倍,也不过三万人,而陈胜义军已达四五十万,尚且抗不住秦军,就是赵军赴援,不过杯水车薪,根本不起作用,况张耳派军西击上党,就是奔向函谷关助援,还有派申阳南下助援,不然怎能成河南王呢?若不相助,依陈胜脾性,何能善罢甘休?张敖又何能被封成都君呢?这些都说明赵军曾经助援,有功无过。其实韩信陈平等,都曾叛楚从汉,却没人认为是不忠叛逆,唯独对张耳却有微词,这是何等不公!本作者认为,阅史读书,看出相同者,多为平庸之辈!看出不同者,方为能者智士!不可盲目迷信史家名著,当有自己独到见解评断,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本书对张耳评价观点,同司马迁相左,甚与秦汉诸书看法有别,也是读史观书后的不同评判,在此特作说明。
  且说张敖父子,在东垣城定为赵都,历时也就五六年时光,甚为短暂,所以史书中多无记载,或是较为模糊。及张敖被降为候,留在长安不回,张耳墓便由申阳代为管理,便也辞去官职做了寓公,唯守墓居住在东垣城,后便病殁于此,埋在了张耳陵墓旁,也算成全了守候不离之志。后封汉帝小儿如意为赵王时,也不过七八岁,不能到任就国,汉帝便命亲臣周昌为赵相,去赵国担职管理,便将赵都又搬到了邯郸,东垣城便冷清下来,张耳墓也逐渐被后人遗忘。直到后来代相陈稀谋反,汉帝刘邦又亲征赴赵,率兵督攻东垣城,便在张耳陵墓顶上,居高临下指挥攻城大战,见城中兵士大骂不降,待攻破城池后,便命将呼骂者全部斩首,也是以此泄愤。如今这东垣城,已成为战国古城遗址,略存城墙痕迹,建有东西古城两个村落,因在市区三环内,将被开发成历史文化博物园,已作出建设规划待建。云盘山张耳墓,是汉代最早国王陵墓,对汉代墓葬形制规格的确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惜一九七八年挖掘时,受当时考古水平所限,未加宣传重视,名气甚微。位在市区内,却因烧砖用土,已被夷为平地,今后能否利用恢复,还要看领导智识如何,真也令人难测,但作者已提出利用建议。
  赵王张敖谨遵父训,在长安京城安然度日,做他的自在侯爷,虽经刘邦吕后逞凶,杀戮剿灭功臣诸王候,风云变幻莫测,却也安然无虞。其长女还被吕后强嫁亲儿汉惠帝,成为汉朝第二代皇后,可惜出嫁时不足十岁,汉惠帝刘盈只在位七年,二十四岁病逝,其皇后还不到生育年龄,并未留下后代,其后结果不得而知。但张敖的后代却也都在官府做事,倒有多代恩泽润及,张耳若地下有知,也可算得到告慰了。
  汉帝刘邦后来,便专心清除异姓王,为其后代排除隐患。先是亲将陈稀叛乱,韩信牵涉被杀,后是彭越被疑谋逆,竟被其斩杀成肉羹,送给诸王镇慑。还有亲信卢绾燕地生叛,竟被逐走,再后逼反英布,平叛时还受箭伤,以致使他因伤病早逝。就在逝前还听信谗报,说连襟密友樊哙,想要谋害亲儿如意母子,派陈平周勃前去斩杀,后经两人逆命违行,才救了樊哙一命。因汉帝刘邦多疑将臣叛逆,心神紧绷,家事不宁,以致减寿早逝,曾慨叹:“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到临死时,还嘱咐亲近将臣道:“今后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对保其所得江山,实是耗尽了心血。汉帝刘邦戎马十余年,做得皇帝八年,于汉历十二年春,害伤病不起,直到四月病危,安顿好后事,即在长乐宫中,瞑目而崩。享年五十三岁,后被封为高祖,世人便叫做“汉高祖”,此后便进入吕后专权时代,汉惠帝形同摆设,直到文帝即位,才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好时代。
  这正是:做事不密露隐情,
  徒害志士自刎行。
  孤胆苟活报主冤,
  酷刑百般竟不灵。
  燕赵豪壮实堪赞,
  悲果难掩愚逞能。
  皇家独保灭异性,
  狠极损寿有谁明。
  终篇词《宝鼎现》
  岁月流光,恨时短,悠忽暮年。六十有五不算老,伏枥老骥怎堪闲。少时志,奋斗勿忘怀,暗中磨剑倚天。三百万字书巨著,今朝又献余篇。只为四十年前事,好奇趣,古墓疑团。不惜翻阅史纷繁。虽是念书才五载,喜阅览,古今册籍翻。智识自超常辈。看来学历非标尺,真功还靠修研。建言难通确信,心不甘,再鼓征帆。蕴豪奋,登程抒笔,秉夜熬达旦。意念恒韧电脑飞,字舞龙蛇盘。月隐日出二百巡,著作终现人间。
  终篇诗语:
  好书心血筑,由来教化情。
  民族责任重,传统当继承。
  神脉千年延,前人居高程。
  华夏文明灿,古代已先行。
  阅读经典籍,滋润吾心灵。
  奋笔追先辈,疾书怀惶恐。
  虽道无所惧,却也尽拜崇。
  开路实不易,留存卷册铭。
  当今望超越,担忧却不能。
  登上巨匠肩,方知高峰耸。
  真具厚功底,磨炼可镌成。
  悟解应藐视,奇迹或发生。
  他人能做到,吾辈照样行。
  不怕云空寒,神坛书圣呈。
  但道虚占名,谓却字精颖。
  著作待问鼎,殿堂宝座升。
  至此本书完。
  后记
  该书是一部历史演义类小说,本来写作了前部书后,由于年龄到了六十五岁,精力与前大不相同,眼睛视力也在衰退。长时在电脑前打字,不宜再操劳过度,所以决定驻笔停歇,以安度晚年。却遇到云盘山张耳墓原址地,本是一座空旷院落,在石家庄丰收路北侧,由于被一开发商购得,要在其原址上盖高层住宅楼,破坏了此古迹之地用途。本人感到实在可惜,当建设有意义或含历史底蕴的建筑,要么恢复其原貌,或搞博物馆等设施,较为合适一些。
  因对此古墓记忆深刻,又曾在前书第二回提到过,所以深入翻阅查找历史资料,更了解了古人张耳的不凡事迹,感到是个历史名人。为史家泰斗司马迁所重视,留有其列传史载,深觉不同凡响,正是本市缺乏的历史名家,如果宣传得宜,对提升城市知名度有莫大好处。便写出了一万多字的反映材料,到政府市委领导处递交,也算是建言献策,受到了领导重视,命有关部门前往此处调查,虽还有模糊认识,或是害怕争议,便暂时停止了建房,等待市里决断。为促其早下决心,防止破坏原址,我便决意恒心,写出张耳详细的生平功绩,和对我中华民族的潜在影响,与北面不远的东垣城,开建古代文化园区,促使一并规划设计。便不惜劳神费力,著写了这部书,以作敦促之用。
  经过数月准备,驾车出行五万多里考察,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于今年一月四日开始写作,到七月二十五日结束,历时半年,写就本书初稿。又经一个多月修改三遍,方算最后定稿,在八月底完成此书。值得一说的是,因每月有十余天,要去伺候近九十岁的父母双亲,还要到外地考察一次,每月只有不足二十天的写作时间,日均完成两千五百字以上,也算是费尽了辛劳。就其写作质量,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心血铸成,也算是个成果吧!因其内容广阔,人物故事众多,显得篇幅太过紧凑。本应扩大为宜,但却担心难于出版,只得压缩至此,或算勉强凑合,交给读者去自己品评吧!这是本作者的真实心声。
  关于此书的写作风格,有文学界友人劝我,当用最通俗文字写法,适合大众读书喜好,以免影响阅读人众数量。我认为现在国民文化水平,虽然处在低潮期,但随着历史进程,会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呼唤高精作品出现,对此我很有信心,需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就如大众对大锅菜感兴趣时,或会想品尝味道不同的,其它高档饭菜,甚至追求满汉全席。要想适合每个人的口味,就要高低均适,老少皆宜,但却很难做到。只要体现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就会有部分读众欣赏,何必非要自降标准,去适合大众化呢?此为至言。
  对于书中诗词的运用,有说无人读懂,形似累赘。我却不敢苟同,认为文学既是科学,便要体现文字造诣水平,而诗词是文学的最高端作品体现。现在虽然看不到社会效果,或是文化市场效果,但随着民族文化的提振,早晚会有其作用。甚或会有人学习研究,便能使作品熠熠生辉,比起那些平淡无奇的垃圾作品,也会增加存延保留筹码。凡历史经典文学作品,都是那些关心民族文学者,若为当代风光作品,多为当前政治需要,受其左右的人文科学,多是短命的,往往时过即废。就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家及作品看,多为被当时社会所排斥,甚遭迫害不幸之人遗作,或却留下不朽名篇,竟为称颂经典。而那些顺风追潮之作,多被淘汰遗忘,难成久传经典,这就是历史定律。
  君不见,许多伟人之作,当时风靡世上,但时过境变后,便见冷落无闻,就是强制硬推,摆到书架显位,也会无人问津,最后无可奈何撤下。这就是历史的选择,自有它的规律,任何权势都不可左右。就如南宋当朝苟安求和,自是处在上风,主战派被打压,甚至迫害致死,可那些主和派作品自即消亡,而主战派作品流传百世,这就是历史的抉择。虽然有时也出现些逆向,但终究邪不压正,何况普通作者的作品,就更不能逃脱此律。历史这只无形之手,总是将那些欠存价值的作品,毫不留情的抛进垃圾堆,而保留下民族的精华恒品,这是任何人不可逆转的铁律。
  说起这类长篇作品的写作,定要一气呵成为好,切忌中断补著,便会出现折痕,这是写作经历得出的答案,或为实践出真知。就如古典名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为曹雪芹,在写完前八十回后,因受皇家审查,怕文字狱迫害,而躲入北京西山隐藏。在生活窘迫的极端困苦中,不甘心此书半途而废,拼尽全力,完成了后四十回写作,但因心境发生巨变,致使后部作品质量下降,使人错认为是高鹗所补,这完全是无知错断。高鹗只是做过整理而已,不可能做到补续,却在筹划印书中,添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将书名改变,不一定符合原作者的意愿,属强加修改,不应效仿。前时的巨著“李自成”,也是被后人修订,又添上了修订人名字,实为姚雪垠所著,只是差一点未完成便辞世,为后人整理出版而已。本作者曾因电脑字板过满,丢失了一万多字,懊恼烦闷,多日难于补写,心境坏到极点,所以知道了此因,属解悟之谈。
  我国文化传承,继进两千多年中,曾出现文圣公孔子,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词圣苏轼,书圣虽亦有之,说为王羲之,却是书法字功,并未出现过真正书圣。因为四大经典点名著,为四大类文学作品巅峰之作,根本难分伯仲,很不好论高低,所以书圣之位始终空缺,需有一部凌驾其上的综合大作,方可占据其位。本作者却有心将自己作品,与古人相比较,能否有超越可能,敬请文学精英品评。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有文字韵律特点,世界各国文学虽众,却难与比拟,首先诗文词韵别具一格,它国难于相较,这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自有傲视群雄的资本。
  我国诗词歌赋风雅颂,多种体裁文脉传流,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科学的霸气功力,它国无与伦比。本书中创作诗与词近二百首,谨为随情而作,高低难论,却可与诸书相比,不至输于它人!其中按词牌填写而成。首篇词为字数最长词牌,共有二百四十字,世所罕见,作词总共六十二首,无一词牌重复,也是体现著者才能之作。本作者认为,只要我们不失优秀文学根基,自会继续耸立于世界文学之高端,放射出辉煌灿烂之光。若失掉了此根基,跟在外国人屁股后边跑,将永远落于人后,成了可怜的跟屁虫,定会被人耻笑,在评选时也会习惯性的,拿我们古代作品与现代比,很易受到鄙视。因它国多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崇拜我们祖先的文学成果,借鉴与其民族文化融合,才写出了文学作品。但较之我们祖先所达水平,却相形见绌,这也是世界所公认的。但如今看来,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或文学,却出现了青黄不接,难于为继的状况,更无任何发展超越迹象,这是我中华民族的悲哀,当努力改变为要。
  本部书为历史演义类作品,是挖掘历史宝库的精华矿藏之作,却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探索历史人物的情脉,叙述其内的奥妙故事,其中难免有推理想象成分。因历史书多是只言片语,甚或几字带过,较为简练虚缈,有的令人费解,只好凭智识慧思,填充编写故事过程,蕴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本书参考了东周列国志,汉书,及前汉演义等多种书籍,有少量内容或片段与之相近,应为准允之事,望读者理解为盼,不存在抄袭剽窃之意,特为说明。
  本作者常对人讲,“文章不出彩,等于瞎胡拽!”也是希望能看到,较古典名著更好的作品,或显露学者风范之作。习学经典精品,以启迪灵念鸿思!可却很令人失望,现代作品多不如意。“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让我们少些自卑,多些自信,树起雄心,立下壮志,倍加努力,迎头赶上,以自创作品之光灿,敢于挑战先辈,勇于攀登文学历史高峰,就定能赶超古人先祖的文学水平,腾跃高标,创造出新时代的辉煌成果。
  敬请阅者读后,多加评论,因作者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定虚心接受,愿与同道智者,切磋研考。。
  本书作者王占福,谨奉敬言!
  接附件一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