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法圣商君传 / 第三十六章徙木南门初立信,变法强秦入民心

第三十六章徙木南门初立信,变法强秦入民心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左庶长开府理事,整个秦国官场都忙碌了起来。单单是左庶长府的上百位属官属吏,就让小小的栎阳城热闹非凡。再加上各郡、各乡邑的人员调动,整个秦川大地上,都是来往穿梭的官吏。
  然而困扰卫鞅和嬴渠梁的那道难题,至今还没有定策,便是如何取信于民。秦人本为游牧部族,后来受封关中,身上的那股游牧部族的特性却依旧流淌在血液之中。国人对于国家法令,大多知之甚少,简单粗暴地颁行法令,推行变法,一时之间很难使自由散漫的老秦人知法守法。
  卫鞅和嬴渠梁仔细分析了造成此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其一是部族特性所致,简单粗犷的治理方式,使得老秦人更加相信祖制,却不知法为何物;其二是效法中原文明推行分封制所致,封主对封地具有完全的自治权,这就使得超过半数的秦人都不归秦国国府直接治理,超过半数的秦人只知有封主,而不知有秦公;其三是人治盛行、官府无信所致,秦国历来没有完整的法令体系,即便是明睿如秦穆公,所颁行的法令也是零散的,加之民不知法,执法宽严便往往由郡守邑令自行调整,使得国人对国府的法令缺乏信任;其四是朝令夕改所致,每次新君继位,总要反复,有复辟旧制的,也有推行新政的,国人无所适从。
  有此四条,变法最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国府的信用问题,国府无信,任何法令都将难以推行。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是颁行法令是不够的,因为能够识文断字的,基本都是贵族子弟,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所有国人都能快速传播和接受,才好继续推行新法。
  卫鞅和嬴渠梁此前已经琢磨多时,几次讨论下来,两人心中渐渐都有了方向。这一日卫鞅正要说出自己的谋划之时,嬴渠梁摆了摆手,拿起两片竹简,示意两人分别将自己的谋划写在竹简之上,看看是否相同。两人背过身去,拿起聿草草数笔,各写下了两个字。两人将竹简倒扣在桌上,同时翻开一看,果然都是“故事”两个字。
  只有故事,才能不通文墨的国人间快速传播,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这远比各郡邑的法官法吏的奔走传播要快速得多。两人一拍即合,取信于民的方略便确定了下来。至于如何实施,嬴渠梁没有再行过问,交由卫鞅自去处置。又经过数日周祥谋划安排,卫鞅终于确定了最终的方法。
  十二月初的一天清晨,栎阳早市刚刚开始,南门外往来的国人便发现了一个不同之处。一夜之间,南门外便搭起来一座三尺高的方台,方台三丈见方,极为简易,只有中间立有一杆大旗,上写一个大大的金文“衞”字。时值冬歇,并没有什么紧要活计需要忙活,于是这个高台之前,慢慢便聚拢了上百号人。
  辰时已过,方台前的人群越来越多,两个十人队兵卒匆匆入场,分立高台四周。却不见其他动静,如此奇怪的景象,口口相传之下,又吸引了一批国人围了过来,人群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等着看热闹。
  不知不觉间半个时辰过去,又一个十人队,抬着一根巨大的圆木,分开人群,将圆木立在高台旁边,十人队也顺势站在了四周。人群一看这根巨大的圆木,长约三丈,一个幼学童子才能抱得过来,虽然不是新木,估摸着也得两百余斤,一时间都不知道官府何意,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阵势越来越大,栎阳南门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眼看将到巳时,已有近千人聚集在栎阳南门外,围着这小小的一方高台。巳时一到,在两个十人队的护卫下,一个神色严峻、面露肃杀之气的官员打扮的人,拨开人群,站到了高台之上。
  来人正是卫鞅,人群见有人登台,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安静下来,想要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卫鞅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口说道:“诸位父老国人,请听我一言。国府今日悬赏十金,请人能将这根圆木搬到北门,诸位可愿一试?”
  人群一听此言,瞬间炸开了锅,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时列国的钱币并不统一,流传最广最久的是布币,状如铁铲,是周王室当年铸造的钱币,曾经盛极一时,然而随着周王室的没落,诸侯逐渐弃用,纷纷铸造属于自己的钱币,布币便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贵族才有收藏,民间已经极少有流通使用的了,一枚布币便能够普通庶民一年的开支用度。
  布币之后,大体有三种青铜铸钱流通较广,一是魏、韩、秦一带广为流通的圜钱,和后世的铜钱较为相似,只是中间为圆孔,并非后来的方孔。二是齐、赵、燕一带广为流通的刀币,因形状而得名。三是楚国流通的蚁鼻钱,主体轮廓状如人鼻,其上有精致的花纹,仿佛蚂蚁爬在鼻梁之上一般,故而得名。若是算上各国诸侯和世家大族的铸钱,恐怕有数十种之多,只是这三种流通最广,影响最大。
  除了青铜铸钱,黄金则是极为稀有的重要货币,黄金因为材质偏软,所以没有太过固定的形态,大多以当时的一镒为一金,一镒约为一斤半。唯一将黄金铸造成固定形态钱币的是楚国,称为郢爰,多为方形金钣,上刻铭文,重约一斤,在楚国也称为一金。一金能够换近千个青铜铸钱,而一个普通民众家庭,除却自给自足的粮食外,一年的用度也不过两三千钱而已。如今只要将这根圆木从南门搬到北门,官府便要赏十金,又怎能不让人群哗然。
  然而并没有一个人愿意前来一试,民众对于官府一向不太相信,如今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便要赏十金,更是让民众不敢相信。几个平日里游手好闲的好事之徒,便在低下嚷嚷起来:“官府又来骗人了,纵是饥荒之年,也不见官府有所赈济,如今无端地搬一根破木头,便要赏十金,定时戏耍我等小民,不知道又是哪位大人吃饱了撑的吧?”
  众人哄然大笑,纷纷附和,毕竟从来只见过官府征粮征兵,几时见过官府给民众送钱,而且还是十金之数,更是荒唐得可笑。国人的反应早在卫鞅意料之中,待人群稍稍安静,卫鞅才又说道:“但有能将此木徙于北门者,赏二十金!”卫鞅又示意卫队,大声重复喊话。
  人群听到赏金提高到了二十金,笑得更加肆无忌惮了,这个大人莫不是疯了,竟然说要赏二十金,肯定是骗人的。那些好事之徒更是屡屡挖苦讽刺,引得人群将卫鞅当成了一个笑话,尽情的笑着。
  “徙木北门者,赏三十金!”卫鞅又一次提高了赏金,当卫队喊出赏五十金时,人群从肆无忌惮地大笑,渐渐安静了下来,如此巨额的赏金,几乎够自己忙活一辈子了,每个人你心里盘算着,如果真的拿到这笔赏金,该是何等光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不相信,官府会说话算话,依然坚定地认为官府这是在拿自己开涮。
  人群中有一个尚未加冠的少年,耳听得赏金已经涨到了三十金,心中跃跃欲试,正要上前,却被身边的一位老人拉住了。原来两人为祖孙二人,少年的父亲死在了战场之上,母亲悲痛欲绝,不久便撒手人寰,只留下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成了佃农,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如今老人生病,已经拖了数月之久,却无钱医治。少年心疼爷爷,见有机会为爷爷治病,便要一试,却被爷爷给按住了,因为爷爷也不相信,官府真的能给赏金。
  刚刚安静的人群,在一帮好事之徒的起哄下,又开始喧闹了起来。卫鞅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便再次提高了赏金:“徙木北门者,赏五十金!”卫队齐声高喊,原本喧闹的人群,再一次地安静了下来,只能听到粗重的喘息之声。五十金,这是自己几辈子都挣不到的钱,就算官府说话不算,只是想一想,也让人感到晕眩。
  眼见得有几人跃跃欲试,少年没有理会爷爷的阻拦,快步上前,他要争取拿到赏金,哪怕是一金,能为爷爷治病,也是值得的,不过是出把子力气,天天劳作的人,有得便是力气。少年微微一礼:“小民欲往,不要五十金,只要大人能赏数金,救我爷爷便好。”
  卫鞅走下高台,亲自拉住少年的手,一同走上高台。人群见有人主动站出来要搬这根木头,突然之间便安静了下来,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都想看看,事情会怎么发展。卫鞅庄严地说道:“官府赏金,国人不信,乃官府之过。然今日秦国,再不是昔日秦国,官府言出必行,诸位父老国人,请随少年一道,同往北门!”
  少年走下高台,叉开双腿,双手环抱圆木,腰上一使劲,便将两百斤的圆木上了肩膀,步履稳健地向北门走去。人群自动地让出了一条道来,又自发地跟随着少年而去,有几个好事之徒想要捣乱,被卫队驱散,便再也无人敢上前阻拦。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几乎悄无声息地向北而去,人人都屏住了呼吸,想要看看结果如何。
  栎阳城并不大,不到两刻时分,少年便来到了栎阳北门外。北门之外同样的一座高台,少年一见便直奔高台而来,来到台前,将圆木轻轻放下。虽然年岁不大,但是体格强壮,一路行来竟然没有丝毫停歇,只不过微微有些粗喘而已。
  卫鞅在卫队的护卫下,随着人群,一同赶到,卫鞅再一次拉起少年,一同登台。人群纷纷聚拢过来,只见高台之上,一个兵卒双手捧住一个托盘,上面是码放整齐的整整五十镒黄金。人群终于开始自我怀疑,官府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早知道是这样,自己为何不去,那些年轻体壮的人纷纷懊恼不已。
  卫鞅待人群将高台围定,这才高声说道:“少年依约,将圆木徙于北门,官府亦当有信,赏五十金!”说罢一挥手,士族便将装满整整五十金的托盘,交给少年。少年一时楞在原地,恍如梦中。士卒碰了几下少年,少年这才回过神来,双手接过赏金,扑通一声便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卫鞅见少年哭得伤心,便没有过多理会,示意卫队安抚,自己则面对着寂静无声的人群高声说道:“诸位父老国人,国府今日之举,便是要正告国人,昔日言而无信、朝令夕改的官府,不复再有!秦国要强大,秦人要富庶,便要变法!若要变法,便要举国一心,举国一治,舍此无他!卫鞅在此正告诸位父老国人,秦国变法,自今日始,国府法出必行,国人违法必究!”
  向来不知法为何物的老秦人,仿佛顷刻之间便明白了,秦法的根基便是信用,少年徙木北门便得了五十金,官府是说话算话的,秦法一定也是有信用的。卫鞅的传奇故事在栎阳早已流传开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今日自己见到的竟然是卫鞅,而卫鞅亲自告诉自己的,竟然是秦国要变法了,要强大了,这让老秦人如何能不热血沸腾。
  “变法!强秦!变法!强秦!”人群中不知道谁最先喊了一声,便引来了山呼海啸般的回应,一片变法强秦的呐喊之声,回荡在人群中经久不散。卫鞅没有过多停留,便返回了左庶长府,那里还有诸多的事务要处理。
  人群终于渐渐散去,少年和老人,带着沉甸甸的五十金,去了栎阳最好的医馆。而南门徙木的故事,却像狂风一般,吹遍了秦川大地,使得整个秦川大地都沸腾了,国府的信用,仿佛在一夜之间,便深深地植入了国人的心中。更为振奋人心的,是那变法强秦的希望,点燃了老秦人。
  有诗赞曰:。
  人心深沉如碧水,民心浮动似云烟。
  鸿毛一举移泰山,大道从来是至简。
热门推荐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 圣墟 万界天尊 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