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闲话耒阳 / 城隍庙巷

城隍庙巷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南正街,是耒阳城内最宽敞的一条巷道,也是耒阳城最繁华热闹的一条巷道。
  这条巷道是县城涌金门(原名通津门,俗称金牛门)人城巷道。涌金门直对下河码头,耒水上、下河之商船靠岸,人货人城,都在这个巷道,因此,两边商号较多,其中粮、油、棉花铺多,屠宰业多;有名的“罗万昌号”豆豉作坊店、“赵永盛号”丝烟作坊店,都在,卖鱼及豆腐等各类蔬菜的也都喜欢在这条巷中叫卖。因商业繁荣,过往客商多,所以就成了耒阳城中最热闹的街巷。
  非常热闹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众多的庙宇。第一个庙宇当然是城隍庙了,这条巷道就是以城隍庙命名的。光绪《耒阳县志》载:城隍庙在县治涌金门内。相传为旧学宫地,元置庙。明成化间(1465~1487年),知县徐政、嘉靖间知县马宣(1550~1554年在任),崇祯间知县李国祯(?~1639年在任)重修。清康熙间知县张应星(1709~1722年在任)、嘉庆间知县常庆(常庆曾四任耒阳县令,分别是嘉庆十一至十二(1806~1807)年、嘉庆十三至十五(1808~1810)年、嘉庆十八至二十(1813~1815)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难以确定是何年),道光九(1829)年知县以李之梓,咸丰七(1857)年知县张知远,倡士民叠次新葺……每岁春秋与风云雷雨同坛,地方官诹吉致祭于庙。
  对城隍神之信仰,在中国历史悠久。城隍一名,最早的记载具之于《易经》,所谓“城复于隍也(疏)……子夏传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另有书云:城,指城墙;隍,指护城壕沟,若壕沟注水,则成护城之池。
  既有城隍,则有城隍神。《礼记·祭生第二十三》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礼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礼之……”而(明)邱溶在其《大学衍义补》一书云:“伏读圣制,所谓超于高城深池之表,则是神之司,乃城隍之主者……,聚一方之民而为高城深池卫之,必有所以主之者,此城隍之神所以神欤!”可见,城隍神之确认亦是出自《礼记》。
  而最早祭祀城隍神,据《礼记》载:“天子大蜡(zha)。”伊耆氏始为蜡”郑玄注日:天子所祭有八神也。又日八神为: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啜(zhui)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注水庸为沟。坊为畜水又排水之地,庸为受水又排水之沟。坊与水庸即城隍神。另一说水即隍,庸则为城。指古天子尧。祭祀城隍之神始于尧。到六朝时,方明白庸即是祭城隍神。
  自尧时开始祭祀城隍神(水庸)六朝以后各府州、县都有城隍神庙,耒阳当然也不例外。且州、县长官每年春、秋二季都要带领官民祭祀城隍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保合境官民平安。再加上久雨或久旱,县官亦带官民祭祀城隍神,祈求止雨或下雨,每逢此时,亦热闹起来。
  城隍庙并排还有一祠,名吉祥祠(我认为可能是“吉祥寺”)。“吉祥”一词,按中国本土意为美好的预兆,《易系辞下》云:“吉事有祥”。但佛教认为“吉祥”是一菩萨,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三藏法数》云:“文殊三名,一名文殊师利,梵语文殊师利,华(中国)言妙德。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在诸菩萨之上,故云妙首。三曼殊室利,梵语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最胜吉祥,故言吉祥。”
  文殊与普贤、观世音及地藏,统称佛教四大菩萨,各占一大名山。其中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在一般寺巷里,常被塑像于佛祖像左右侍立。文殊菩萨像头顶五髻,象征大日吾智,手持剑,座驾狮子。一座寺庙立于城隍庙边,住有和尚,早晚有僧敲钟击鼓、击木鱼念佛诵经,自然是热闹了。
  与城隍庙并排而立的,还有文昌宫。《耒阳县志》载:“文昌庙(宫),旧在城北,万历三十一(1603)年知县曾惟慤创。康熙五十二(1713)年知县张应星改为赵大中丞(湖南巡抚赵申乔)生祠,另建庙于学宫左,后圯(pi)。嘉庆七(1802)年,邑诸生乃迁建于原所,赵大中丞神主另立祠于庙右。道光二十七(1847)年,邑人移建于县东南隅旧东斋学署。光绪九(1883)年改造宾兴堂,首士黄鼎臣等于十(1884)年重修,增广旧制,焕然壮观。”
  文昌立庙,当然是神,文昌何神?班固《前汉书·天文志》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斗魁戴筐六星,日文昌宫。一日上将、二日次将、三日贵相、四日司命、五日司禄,六日司灾。”这就是说,北斗为天帝乘载工具车,在天中央运行,临驾制约四海天下。于是分白天黑夜,四季运行,使木火土金水五行均衡,使天地运行有规律等。而北斗第一是戴匡六颗星,叫文昌宫,六星之名各异。而道教则将文昌神说得很复杂。道书《云笈七笺》云:“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日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天之简札。太一变魂而符列,七司命混合而对魂。帝君司命之神,主典年寿。魁柄长短之期,是以混合太一,以符命(籍)而由之,故称丈人焉。名理名,初字元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灵华。”⑩这段话使人很费解,使人似乎知道文昌星神,是上天大帝管理人的寿命长短的一道符命,又说是一个有名的神,但究竟是符,还是神人很难确定,是神人的话,姓甚名谁亦很难确认。
  据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云:“今世文昌祠所祀梓潼帝君,王弁州《宛委余编》谓即陷河神张恶子,而引其所著《化书》谓本黄帝子……,周时为山阴张氏子……西晋末,发生于赵嵩张氏,年七十三,人石穴悟道而化……”所谓《化书》全称为《梓潼化书·清河内传》,言其在南北朝即立庙祀梓潼君张恶子。后唐玄宗逃难到四川封张恶子为左丞相;唐僖宗到四川时又将其封为顺济王,宋改封为英显王,元代以道士之说,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录宏仁帝君。自始梓潼君就成了文昌祠主。
  《清朝续文献通考·群祀考·二》引俞樾云:文昌,天星也,而今世所奉文昌称为梓潼君,不是天星,也不是张恶子,是东汉初期就有梓潼文君,是益州太守,梓潼人而已。其子任北海太守。益州云民立祠祀之,因文君之而附会为文昌之神,故后人遂以梓潼君即文昌神。
  这大概是儒家反对道家神的一种说法。
  顾炎武所著《月知录》云:“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是而起其斗。”是说因“奎”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不好塑成人像,于是改奎为“魁”,并因魁为北斗之首,也不好塑像,在塑文昌神时,以“魁”字之形为准,塑神像一个鬼,以魁足踢起一个斗,手举一毛笔,后人所谓“魁星点斗”即此神样。这就是文昌宫中之神。
  可见文昌神首先是儒家所立北斗首星之宫,然后道家认为是张恶子所化,亦儒道二家争立之梓潼君,最后成了奎星变成的魁,介于星、鬼、人、神四者之混合体了。
  文昌宫的祭祀每年分为春秋二祭,另在二月初三的文昌帝君生日祭。县令及县学教谕、训导等官员及学子祭祀文昌神。
  在文昌宫与城隍庙之间,还有一个文人聚会的场所,是为“宾兴堂”。据《耒阳县志》载:“宾兴堂,原名文会堂,乾隆三十六(1771)年,邑绅伍先拔、谢振南等创建于南门外,咸丰间,邑绅萧元音倡移文昌官侧;光绪九(1883)年邑绅黄鼎臣、刘春芬……等募捐,改建于文昌宫后。其科田自创始时置田百六十石……续增……共计田八百二十九石六斗,以为三载宾兴之资。”
  所谓“宾兴”,本指周代时的一种选举法,即自乡小学推举贤良有才能的人而宾礼之,用以升人国学(中央学校)。“兴”的意思即“推举”。隋唐后之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叫做“宾兴”。就是仿古乡饮酒之礼。后来又把参加乡试(乡试见前文《考棚巷》)为宾兴。总之,宾兴堂为参加科举改试的文人及官员们的活动地、招待场所。
  因文昌宫、宾兴堂在此,同时于此巷,还建有文星楼。《耒阳县志》载:“文星楼,在涌金门左,咸丰六(1856)年知县洪琅谕邑绅李维周、资孟宅、刘熙等捐建。”文星即文曲星,又称文昌星。
  文星楼即俗称八角亭,今仍耸立,已被申报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楼八角攒尖式顶,四层八面,在当时及后很长时间内,是耒阳城最高建筑,登斯楼顶,耒阳周围风光尽揽无余。。
  需要检讨的是:我曾将此楼错误地订为“环秀楼”。1982年我主持编修《耒阳文物志》一书,由于当时从事文物博物工作不久,学粗识浅,没有认真阅读《耒阳县志》等有关资料,再加上当年除主修《耒阳文物志》一书外,还同时主持蔡候祠维修(后栋倒塌,前栋已坏),又主持107国道耒阳县城段改道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古墓近两百座)。时间紧,工作忙(当然此为客观原因),没有认真考证,错把文星楼当成东门环秀楼,今借此机会纠正,并向读者道歉。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热闹非凡。人民政权在城隍庙原址建立了耒阳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立于此,职工业余学校立于此。全城人们工作之余,都喜欢来俱乐部打球、唱歌、排练文艺节目,或比赛体育活动,或上夜校学习文化,仍是繁华,而改革开放后,更是繁荣昌盛。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吹神 夜的命名术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