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蜀愤 / 第十四章 练兵 一

第十四章 练兵 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荆州、夷陵两战失败后,我军现在的兵力捉襟见肘,战斗力更是让人不忍直视。我跟诸葛亮初步统计过,我们手里的兵力分布如下:
  北方汉中兵三万人,在魏延麾下防备曹魏和羌氐胡人,大部分是参与过汉中之战的老兵,为我军当前战力最强的部队。但因为要防备北方强敌,不可轻动。
  永安本有各方汇集的郡兵、成都勤王兵马以及夷陵残兵(例如全身而退的向宠部)累计近三万,战斗力却是参差不齐。比如巴西郡太守阎芝征发各县士兵五千人补充军队的损失,并派遣马忠统领士兵前往永安。他们不过是临时拼凑而成,算不上训练有素的精兵,战力只怕也就仅仅比黄元的叛军强上一点。指望他们去瘴气横生、山高水远的南中平叛,只怕是自取其辱。这其中,白眊兵、赵云率领的武骑军等都是百战精兵,但由于刚打了败仗,士气不振,短时间内恐怕也难有作为。于是我留精锐一万五千人归李严陈到统领,将剩下的一万余人带回成都整训。
  成都本有五千守军,经过平叛损失了不少,但我从降卒中抽点壮勇并说服蛮族部落从军,兵力反而超过了六千。只是,这些新军同样没有精练过,战力有限。
  其他各地关隘、郡县守军加起来不过三四千,不可调动不说,可用人数也是有限的紧。
  综上所述,我们当前举国兵力不足七万之数,其中还有大半精兵是不可调动的。靠剩下的那些未经足够操练的新兵,也就勉强自保。
  相比之下,我们的对手——南中叛军,他们虽然分散各地,容易被逐个击破,也不是什么训练有素的精锐。但一来南中险恶,他们占据着地利,处于主动;二来蛮人素来彪悍,虽然没经过什么训练,但打起仗来个个悍不畏死,实乃劲卒。
  我和诸葛亮根据手里的情报推算,加上孟获之后,南中叛军兵力只怕不下两万。要南征,只怕少于三万人是不够的,而且还必须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劲旅。
  这还不算后勤。要打仗,粮草、兵器、铠甲、辎重,准备多少,怎么运输,如何分配,都是很耗时费力的事情。更别说南中这样特殊的地方,除了这些常用之物,还要准备好充足的药材以及其他必备之物。
  我登基之后,赐了诸葛亮两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最早起于高皇帝对丞相萧何的尊敬。高祖认为,大汉之所以能夺得天下,以萧何功劳最高,于是赐他这三项特权(见皇帝时赞礼官只能称呼官职不能直呼其姓名、见到皇帝可以大摇大摆地走、穿着鞋佩剑上朝),极尽人臣之荣誉。只是没想到,后来这三项特权成为了乱臣贼子的标配,王莽、董卓、曹操、司马懿这些权臣都得到过这三项特权。我之所以只赐了诸葛亮两项,就是想将他跟那几位权臣(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权臣,毕竟“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但他又确实与其他几人不同,因为忠于汉室,掌权是为了北伐,而非篡位)区别开来。因为我觉得剑履上殿带有极强的猜疑感,我们君臣互信,还需要带剑防备什么?
  九月,赵统自汉中归来,并带回来了魏延的信使,我在偏殿接见了他们。一别半年,赵统瘦了,白净的脸上黑了不少,整个人也比以前更加沉稳。看得出来,他为了这事没钱操心,最终完成的很让我满意。
  我对他说:“伯鸾,此次辛苦你了。这半年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一会处理完今天的事你先回家休息几天,好好陪一下赵老将军,等过阵子还有事少不得你去做。”
  赵统悲戚地说道:“是啊,不过才半年,没想到先帝就......”说到一半,可能是怕我伤心,他话锋一转,从怀中掏出一份册子给我:“陛下,这是汉中屯田兵籍册,从成都前往汉中的军户,在何处屯田,各地多少人,屯田多少亩都记录在案。此去汉中,多亏了魏将军及诸位大人鼎力协助,才能如此顺利完成任务。这位是魏将军派来与我一同回成都复命的王平王子均大人。”
  王平!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竟然是王平!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蜀汉后期名将。本为曹操手下,汉中之战时投降了汉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当时,他为马谡副将共同守备街亭,在马谡违背节制被张郃打的大败之时率领一千多人鸣鼓自持,以疑兵之计吓退张郃并接应大部队安然撤退。在第一次北伐大败,全军受罚、诸葛亮自降三级、赵云贬为镇军将军的情况下,单独以功晋升。第四次北伐(历史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其实有五次是蜀汉进攻,另一次是曹魏进攻蜀汉防守,而且真正从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他驻守南围,再一次遇上魏军名将张郃,并成功阻击令张郃无功而返。诸葛亮去世后,他代替魏延守卫汉中。延熙七年(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堪称是他的巅峰。面对曹爽十几万大军压境,他以三万人据守兴势山,并广布旗帜,绵延百余里,最终与涪城援军合击大败魏军,又为蜀汉续命将近二十年。
  这样一个人,我本以为应该是在哪里都光彩夺目,气质出众的,却不曾想差点因为我的思维定式错过。从他进殿开始我看过他一眼之后我就没再注意他。他除了面色黝黑,身材更壮实之外,与普通军汉没太大差别。更何况,他从一进殿就显得局促不安,一直紧张地低着头不敢正眼看我。
  我却是对他大感兴趣:“王子均?“
  王平抬头看了我一眼,立刻又低下了头:“是。小人王平,受魏将军令来成都向陛下复命,这是魏将军的书信。“
  我让人接过书信,见上面并没有封漆,以为是魏延让王平看过,直接问到:“上面说了什么?“
  王平低头道:“回陛下,小人、小人不怎么识字。“
  倒是忘了这件事了,于是我又问到:“魏将军近来可好?”
  王平回道:“启禀陛下,魏将军听闻先帝驾崩,吐血数升,卧病多日,不过小人临来之时已有好转。”
  这番话让我听得既担忧又感动。父亲拔擢魏延于行伍之间,对他有知遇之恩,在众人皆以为镇守汉中的必是张飞之时将这重任交给魏延,魏延也确实不负众望,对父亲忠诚不二。这份识人之明和用人气度,即便我有梦境先知的优势也拍马难及。
  我又问道:“听说你是賨人(巴西郡一带的少数民族),还跟过曹孟德是吧?”
  赵统诧异的看了我一眼,不明白我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平听完则是浑身一哆嗦,吓得赶忙跪伏在地:“小人是賨人,也跟过曹操,但早已归汉多年,对大汉忠心不二。”
  一个三十多的大汉,因为一句话被一个十几岁少年吓得不敢起来,不得不说这就是皇权的威慑。看他紧张的样子,我忍俊不禁,起身走到他跟前,把他扶起来安慰道:“王将军(王平此时的职位应为裨将军,赵统称呼王大人是因为他还有一层汉中信使的身份,毕竟汉中太守也是魏延)不用怕,朕看起来就那么不易近人吗?王将军多年前就已弃暗投明,若不是对大汉心存忠义又何以轻易放弃已有的地位?不是汉人又怎样,当年匈奴王子金日禪不照样被武帝授予托孤之重吗?朕只是突然想起一件事才会问你。”
  王平听完擦了擦头上的汗:“不知陛下所为何事?”
  我笑道:“半年前,朕亲征逆贼黄元,收降一千蛮兵,正愁不知该让谁统领他们。没想到今天文长(魏延字)把你给朕送过来了,真是天助我也!”
  王平眼中满是惊诧地看着我,顿了顿,说:“陛下不吝重用,小人感激不尽。只是统领此军少不得要跟各部打交道,小人既非汉人,又不识得几个字,唯恐坏了陛下大事。”
  我拉过身旁的诸葛乔,对他说:“这无妨,这位是丞相的大公子诸葛伯松,也算是朕的同门兄长,朕先让他给你当参军,协助你处理军务。”
  诸葛乔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突然这么说,但是见我冲他使了个眼色,还是应了下来。我让他去当王平的监军,是有私心在的。历史上第一次北伐前期十分顺利,赵云、邓芝做疑兵将曹真的主力拖在了郿县一带,诸葛亮在西线出其不意,三郡望风而降。眼见诸葛亮说的“十全必克”触手可及,却不想因为街亭功亏一篑。历来认为,街亭之战时,如果主将是王平,那第一次北伐将极有可能成功,后来的形势也会完全不同,汉室复兴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我要避免重蹈覆辙,可是如果我直接告诉诸葛亮,以我的资历和岁数他肯定听不进去。别说是我,就算是以父亲这样以识人著称的英雄,临终劝阻他不可重用马谡都没什么作用。我说了你不听,但是派你儿子天天跟他在一块,他说的你总能听进去了吧。我相信以诸葛乔之聪慧,早晚肯定发现王平是个大将之材。
  安排好诸葛乔,我又对王平说:“子均,听说你的族人骁勇善战,如今你可还与他们有联系?现如今我军缺少精兵,如果能说服他们下山从军,朕可以让他们跟现在的这些人编在一起,都归你统领。”
  王平回道:“回陛下,当年曹军败北,我很多族人都被裹挟去了北方。如今即便有,恐怕也不会很多了。不过,末将愿意一试!”
  我大喜道:“好!此事若成算你功劳一件。你一路风尘仆仆,想必也累了,先回去好好休息几天再出发。”
  王平摇摇头道:“陛下,如今国家多事之秋,哪有时间好好休息。末将回去收拾一下,明天一早就出发!”
  我想不到他这么尽责,大喜过望,掏出一块令牌,赞赏道:“好!朕真没有看错人,果然是勇于任事。持这块令牌到了巴西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去找阎太守,朕御园里的的快马也随你挑,剩下的就要靠你自己了。这些天,朕会帮伯松一块将所需物资备齐。”
  我没想到的是,我费尽心机所做的一切,在第一次北伐时并没有改变街亭之战的走势。只不过,我对王平的提前重用,却为街亭之战的转机埋下了伏笔。
  却说诸葛乔回到家,开始收拾东西。正巧让诸葛亮看见了,问道:“伯松,你要出门?”
  诸葛乔回道:“本打算收拾好再向父亲禀告的,陛下给都江堰附近那支受降的蛮军指派了新的将官,让我去做一段时间的参军。孩儿要先去军中统计一下人数及所缺物资,兴许要在那里留几日。”
  诸葛亮疑惑道:“陛下怎么突然想起这支蛮军了?我本来还想等过几天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把那支部队调过来亲自整训呢。派的何人?”。
  诸葛乔老实回答道:“孩儿也不认识,只知道是汉中魏将军派来的,叫王平,巴西宕渠人,还不是汉人,賨族的。”
  诸葛亮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是文长派来的。王平,賨人,巴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