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唐第一经纪人 / 第31章 在乱战的诗坛里添一把火

第31章 在乱战的诗坛里添一把火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经过两天的地毯式广告轰炸,还没到时间,石鼓书院门前就已经挤满了人,除了学生,还有书商,上次没抢到一手货源,错过了几个月的利润,这一次干脆堵上门来了。
  李知府对这事也颇为重视,还调来了皂吏维持秩序。
  林烽手里拿着一本新印出来的书,这是一本以文抄公署名的诗集,量大管饱,都是那些从未面世的诗词,虽然作者名还是原来的作者,但会让人产生好奇。
  就连崔琪儿都好奇的问道:“大郎就不怕人家上门找麻烦?”
  她可是亲眼看到林烽写了一篇篇诗文,然后冠以别人的名字。
  不但有已经死去的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等人。
  还有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
  问题是这些人都是还活着的啊。
  “琪儿是怕这些人找上门来?”林烽笑道:“白居易这个大喷子,现在正在战刘禹锡、战元稹,他们拼诗如此火星四溅,我就给他们加入一点料,就算找上门来,也是找韩愈呀,以他的性子,会怂这些人?韩愈只会用诗反喷回去。”
  “可是,少爷怎会知道他们的诗作?这上面的诗词我大半都没读过,而且个人风格迥异,确实符合他们的性格,怕是世人难以分辨是否为他们所做了。”
  在她看来,这就是林烽的作品,然后安在这那些人的名头上。
  和林烽相处这么多天来,她也渐渐摸清了林烽的性格,有热点不蹭,就会浑身不舒服。
  林烽这次花了大力气打广告,不趁机积累点名气,那就太对不起他文抄公这个称号了。
  这些诗词确实是这些诗人所做,但不是现在,而是以后,林烽以他们的名字让它们提前面世了,而且问世诗和没问世的参半,没有人会怀疑这个,除非作者本人否认。
  作者有本事你到衡州来找我啊!
  文抄公不知道是谁,总知道韩愈吧?韩愈做的序,你们有本事来战斗他呀,只要他们敢来,林烽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留下来。
  没看到慕名而来的贾岛和孟郊已经在韩愈门下服服帖帖的帮忙做事了吗?
  林烽嘴角微扬,笑道:“我就希望他们来这里找我理论!”
  韩愈就是他竖起的一杆旗!稿费做的糖衣炮弹先来一发;印刷坊的出书数量和传播速度,名扬天下的诱惑了解一下?
  三日时间一晃而过,石鼓书院正式开门。
  皂吏排在门口,把突然躁动的人群挡了下来。
  “先让教渝点名之人进入,而后你们才准进入。”
  顾教渝按照府学和县学的名单唱名,皂吏再大声通传出来。
  “柳军……刘勇民……”
  “我在这儿。”一名书生挤得帽子都掉了,来不及捡,忙举手叫到,好不容易进入了书院。
  进门是一片大操场,已经铺上了石板,周围绿树环绕,阳光正好。
  操场上摆好了凳子,此时有不少人已经入座,书生拿着进门时皂吏发的牌号找到自己的位置,座上摆着一本蓝皮封面的书。
  他拿起一看:《文抄公摘选》,翻开第一页是目录,目录上的作者名每个都熟悉,可那些诗名,却一首都没听过。
  接着就是韩愈的序言。
  他翻到一首熟悉的诗名,却发现不是他认知的任何一首,而是一首更具创意的新作。
  到场的书生大都和他差不多,静静的看着诗,偶尔有人一拍大腿跳了起来“这诗写得太好了!”
  被安插在人群里的孟郊不禁撇撇嘴,一群没见识的,这里哪首诗不精彩?
  文抄公送给韩愈可是几百首诗,被韩愈剔除了一半,刊印出来的都是精品。
  历经大半个时辰,所有学生都已经就坐,皂吏才把其他的旁听生放了进来。
  一些考不上府学的书生也过来旁听了,加上那些书商和凑热闹的人,把整个广场填得满满的,当然他们只能站着。
  音乐声起,今年上元节获胜花魁在台上歌舞一曲,极大的吸引了这些年轻学子的目光。
  “如果能和许仙儿共醉一宵,让我今年落榜也甘心。”
  “就你还想和许仙儿共度春宵?人家是选出来敬献给长安的。也不知道谁这么大势力,竟然能请来她献舞。”
  “吉时已到,石鼓书院,首次讲座现在开始!”
  人还未见,先是一阵郎朗的诗歌声传来:
  “林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韩愈为了此次石鼓书院开业,也是下了大功夫,特写一首《石鼓歌》作为开场白。
  然后人出来,第一句就是发问:“老师是什么?”
  他自问自答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一出场,全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随着他引经据典,都陷入了沉思。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道出老师的职责和目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终于说到了关键点,尽管包装得再好,但实质上,这本来就是石鼓书院的招生秀,只是韩愈入戏太深。
  林烽混在人群里,随时关注这些学子和家长的动态。自己这样利用韩愈,也略微感到脸红。
  其中有一白衣家长微微颔首道:“这人说得不错,要不是盼着我那逆子成才,我也不会想着让他远去永州求学。”
  灰衣家长道:“一个好老师太难寻了,不但要有学问,还要有名气。之前那崔俭学问名气皆有,可惜不收弟子,只肯广教学生。”
  白衣家长也感叹一声:“如果能拜得一名师,在科考之前,也不需要拿文章排队干谒等文豪接见了。说出来也不怕你笑话,我以前去科考之时,挑着几年来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早早的就到名家大儒那里排队,那队伍,从门口,能排到巷尾。夜黑宵禁了,武侯没办法,只好守着我们。”
  “哦,那兄台可高中了?”灰袍家长拱手问道。对于出去见过世面的人,大家一向会恭敬一点。
  白衣家长摇了摇头,叹息一声:“哎,要是我能高中了,现在还要为我那小子发愁吗?本来以为让他跟着崔俭学几年诗文,摹出崔公的文风,就能入了那些相公们的眼,没想到这崔公就这么囫囵的死了。好在前不久,他被赦免了罪名。”
  灰袍家长也惋惜了一声,而后指着台上正在神情激昂演说的韩愈,说道:“这人讲得也不错,听说还是大唐国子监的四门博士。长安可不比我们这湘国,他比長沙的那些水平高出几截。如果犬子想要入长安科考,拜入他名下正合适!”
  “听他讲的为师之道,我也觉得没必要把孩送到永州去,我那小子,如果送到永州,还得派个书童去跟着才行,否则连衣服都不会洗。”
  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好的老师能带出很多好学生,在这一点上,韩愈当之无愧。
  而好的学生也能成就老师的名声,在这个时代,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法定的社会关系。
  林烽见这两人已经打定主意留下来,其他家长也差不多如此,他总算舒了口气。
  他正想离开人群之时,却发现张秀才和张四郎竟然也混在人群里,此时正在鬼鬼祟祟的和一位二十多岁男子在交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