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大秦的逆袭 / 第六章 审而视之

第六章 审而视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条丈宽的乡道,少年去疾左脚下的草鞋刚踩在枯黄的杂草上,右脚便立马抬起向前迈去,去疾来不及欣赏两旁山丘上红黄交替的秋景,急冲冲的往前赶。
  这是秦国南阳郡邓县汉阳乡的乡道,也是从汉水渡口前往乡邑、县城最快捷的一条路。
  汉阳乡,因坐落在汉水以北而得名,是邓县最靠南的一个乡,也是最靠近汉水的乡。乡中共有十个里,近千户人家,从人口上讲是邓县较大的乡,交通当面也是四通八达。
  汉阳乡往北而去,经乡道、县道数十里便可到邓县县城。从汉水渡口乘船往东北可至南阳郡治宛城,往西北而去可至穰县,渡过河到对面便是南郡地界。
  邓县处两郡交界之地,四通八达,易于流窜。民又富裕,因此倒成了强盗们打家劫舍的优良选择了。
  去疾手里紧握着剑,快步赶路,左顾右看,脑子里却想的是早上出门里监门普大爷跟他讲的话。
  “日前,南郡来的一个商贾,从渡口到县邑的路上,被一伙蒙面盗贼给劫啦,浑身上下都被扒光啦,就给他留了个绔遮丑!”
  渡口到县邑,这不就是自己走的这条路嘛,去疾不由的紧张了起来。虽说大秦国是个法治社会,秦律严苛,治安像程咬金那种大白天拦路抢劫,占山聚匪的基本没有,要是敢早就被官府派兵剿灭了。
  可架不住三五盗贼躲在草木茂盛之处,路上行人罕见之时,窜出来杀人越货啊。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往往要等到家人报案,官府派人来查才能发现蛛丝马迹,到那时,贼人早不知躲哪儿去了。
  去疾左顾又看,一双眼睛在灌木丛中扫来扫去。“真是奇怪,普大爷说盗贼只是劫财,并未杀人,难道并不是专业的盗贼?或是还想着不杀人,不惹来官府立即追剿,再留下来继续抢劫?”去疾疑惑,“这是一伙正经的贼吗?”
  去疾家所在的丘陵里距先生所在的渡口里才十里路不到,中间就横着几座山丘,几片林子。一路行来,却是平安无事。
  秦一里三百步,一步1.38米,一里四百来米,十里也就是4公里……放在眼下这坎坷不平的土路上,去疾一路疾行,速度大概也就5公里每小时。
  去疾望了望日头,估摸了下时间,目的地也快到了。行了一会,汉水那宽阔的江面便入了眼中。去疾往道路左边看去,坐落着一个被垣墙包围着的里聚。
  渡口里,到了。
  渡口里和去疾家在的丘陵里布局无啥区别,去疾这两年来熟门熟路,对着正靠在里门边上,端着陶碗的里监门作了个揖边进了里中。
  和大秦国所有的里一样,里中居民区叫做“里巷”。居于里门左边的人家叫做“闾左”,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家无田亩的穷苦人家,秦国人性规定这些人基本是不用服徭役的,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里中的住宅是排成长条的,中间留有固定宽度的纵深通道,也就是“巷”,每家的住宅叫一“室”,每“里”的“室”数不等。丘陵里户少,只数十户人家。而在渡口边上的渡口里,往来商贾、行人颇多,大部分的船夫都是渡口里人,因此户多,有百户人家。
  去疾沿路和里中熟人打着招呼,来到闾右一座宅院处。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整理了下自己垂落在脸上的发丝,轻轻的敲响了院门。
  “来啦~”一声如黄鹂般好听的女声从院内传来。院门打开,一个俏丽的身影出现在去疾的眼前。
  十四、五岁的年纪,穿着一声白色亮丽的长裙。杏眼明仁,眉似新月,皓齿朱唇,顾盼间羞花闭月,亭亭玉立,宛如天成。这便是去疾对少女的印象。去疾呆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人诚不我欺。”
  少女挥了挥柔夷般的玉手,唤到“去疾师兄”。去疾缓过神来,下意识的拱手,道“妍师妹,安好。”心里却暗到“师妹真是一天比一天好看了。怪不得前身的去疾一直暗恋人家,以至于执念深重,灵魂相融后,这份灵魂深处的心动丝毫不减。”
  抬头对视,面前楚楚动人的妍,眸含秋水,去疾脸又刷的一下红了。
  去疾深吸了口气,强忍着不舍说道,“妍,我来是想告诉先生,我想休学。”去疾又立马拿下背着的布袋,从里面掏出几条肉干递向妍。“喏,这是我给先生最后的束脩了。”
  ……
  日中,汉阳乡渡口里,妍望着去疾的背影,跨出里闾,渐渐远去。轻轻合上院门,似魂不守舍般,走到八尺高的竹竿底下,作势要将肉干挂上去。妍低头呆呆的看着手上提着的布袋出神,脑海中却浮现出这两年来常与自己一起读诗的脸,那张脸时而对自己微笑,时而认真诵诗,又时而羞红,最后定格在刚刚离去时那张不舍道别的脸。
  宅院的另一角,一名老者正在煮着罐里的中药。这老者鹤发苍颜,穿着深衣,裹着长袍,颔下蓄着长须,一双眼睛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偷瞥向旁边的苏妍,“嘿,少女心思呀。不过,还得再观察那小子。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想到这里,老者的神情也凝重了起来,“妍儿托付给谁,那本书里的学问也就将有谁来继承。”
  书是何书,又承载着何等学问,能受他如此重视。目前这世间,恐怕也只有院中的一老一小能够知晓了。
  老者名唤苏先生,是渡口里及附近里中人们给他的敬称。
  说起苏先生的来历,里中老人们只知道是多年前从洛阳迁来的,来的时候就只带着个小女童,对外说是他的女孙。小女童名唤苏妍,乖乖巧巧,从小便异常懂事,逢人便笑,惹得里中人们都怜爱起来,乡人淳朴,很快就接纳了这一老一小。开始时候,苏先生感谢乡人热情款待,便主动教授孩童蒙学。后来有口皆碑,一传十,十传百,苏先生这名号就落下了。
  毕竟这乡村野邑,像苏先生这样德高望重,授学有方,关键是学费就只要几根肉干的可不多得。乡里还专门开辟了祠堂给苏先生作学堂,聘他做先生,主要给稚儿们启蒙。
  而去疾却是唯一一位苏先生的“入院”弟子,与苏妍一起学习,教授的当然也不只是秦字,还有诗,和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苏先生端起药碗,将苦涩的中药一饮而尽,抚了抚胡须,看向少女,笑道“妍儿,你觉得去疾何如呀?”
  ……
  林边小路,归家途中,去疾正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出人头地。忽然,前方传来一阵呼救声,“有贼人,救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