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最后的罗马皇帝 / 第56章 紧锁的城门 上

第56章 紧锁的城门 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战争的胜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即便拥有了压倒性胜利的装备和兵力优势,也未必能取胜。战争中的胜利和优势往往取决于幸运和偶然。
  君士坦丁十一世深知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眼下他虽不敢说自己已经做到处处完美,但也都兼顾到了各个地方,他问心无愧,并认为不会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
  5月28日(星期一)天黑时,大炮对陆墙已经连续轰击了47天之久。穆罕默德二世渐渐地将火炮集中到了三个地点:在北端,布雷契耐皇宫和查瑞休斯门之间;中段,里卡斯河周围;在南端,朝向马尔马拉海方向的第三军用城门。
  这些地段的城墙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在战前动员的时候,苏丹能够夸张地对指挥官们说,“壕沟已经被填平,陆墙的三个地点已经被摧毁,不仅你们这样的轻重步兵,甚至马匹和全副武装的重骑兵也能轻易地冲杀进去。”
  当然大家对苏丹的豪言壮语还是有非常清晰的认知的,集中攻势将会聚焦在一个地点,也就是陆墙中段,圣罗曼努斯门和查瑞休斯门之间的低浅山谷处。这里是整个防御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穆罕默德二世的最强大火力就消耗在这里。
  在总攻前夕,外墙上已经有九个较大的缺口,有的缺口长达十几米,大部分缺口都在河谷处,守军用木栅一点一点地把这些缺口封堵了起来。朱斯蒂尼亚尼就是这样用临时拼凑的土木堵住城墙坍塌造成的漏洞的。
  这种临时壁垒的框架是连接在一起的木梁和倒塌的城墙的石块,再加上所有手头能找得到的材料:木柴、树枝、成捆的芦苇和碎石,并用泥土和砂浆填充空隙。与石制城墙相比,这种工事能够更好地吸收炮弹的冲击力。渐渐地,这种土木壁垒显然被堆砌到与原先城墙一般的高度,其顶端也足够宽阔,可以作为很好的作战平台。
  同时在工事的顶端还放置了装满泥土的木桶和柳条筐,作为城垛,为守军提供防护。而奥斯曼军队进攻时的首要目标就是拆除这些临时城垛。
  自4月21日以来,维护土木壁垒一直是守军的当务之急,士兵和平民都一刻不停地拼命劳作,对它进行修补和扩建。参加劳动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僧侣和修女,他们把石头、木料、成车的泥土和砍下来的葡萄藤搬运到前线。
  工事遭破坏和抢修显然是个无休无止的循环,令进攻者和防御者都精疲力竭。在敌人和进攻下,他们不分昼夜黑白,不管日晒雨淋,一发现缺口就立马去填补。临时壁垒代表着全城人的集体力量,在朱斯蒂尼亚尼的指挥下,它回报了人们的辛劳,阻挡住了敌人的每一次进攻,严重挫败了敌人势不可挡的锐气。
  5月28日,春光明媚,如果没有战争的话相比是个令人无比惬意的时节。下午晚些时候,守军的核心部队在临时壁垒后摆开了阵势。根据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判断,穆罕默德二世对于其它地段看似声势浩大的进攻都是虚假的佯攻,只有圣罗曼努斯门才是重中之重。
  此处有2000名拉丁人和罗马人—包括与朱斯蒂尼亚尼一同前来的意大利士兵的余部、威尼斯桨帆船上的水手、以及拜占庭军队最后的主力。他们装备精良,身披链甲或板甲,配备了五花八门的武器:弩弓、火枪、火炮、长剑和钉头锤—既有从远距离削弱敌人的武器,也有在壁垒处近距离作战的兵器。
  另外,市民们还把大量石块以及燃烧武器—拜占庭严守了数百年秘密的希腊火和装在罐子里的焦油,都搬到了前线。士兵们通过城墙的城门进入内外两道城墙的阵地,然后沿着临时壁垒分散开来,部署到一公里的防线上。内外两道城墙之间的空地宽仅18米,背后就是较高的内墙和一道临时挖出的壕沟(挖出的泥土被用来加强临时壁垒)。在据守工事的士兵们背后,只有足够的空间让骑兵沿着战线来回奔驰。
  整段战线上,内墙只有四个出入口:圣罗曼努斯门和查瑞休斯门旁边各有一个边门,分别在山头的左右两侧;在小山北坡中央的位置通向空地的雄壮五号军用城门;还有一个边门远离战线,但已经被废置,朱斯蒂尼亚尼命令凿开了这个城门,以方便从城内快速调军。
  所有人都很清楚,胜负将在临时壁垒处得到定夺,只要那里出现溃败的迹象,整条陆墙防线也会随之溃败。因此,守军决定在士兵们进入阵地之后,就把他们背后的几个边门全都锁死,钥匙被托付给他们的指挥官—朱斯蒂尼亚尼。全体守军将士们将背靠城墙,死战到底。
  夜幕降临,他们安静下来静候敌人的进攻。黑暗中下起了瓢泼大雨,但奥斯曼军队仍然在把攻城装备运往前线。后来,朱斯蒂尼亚尼进入了阵地,然后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和他最亲信的贵族们,在这最后时刻,整个帝国却进入到了之前一千年都没有达到的完美状态—最底层的人民和最高位的皇帝、卑微的士兵和高贵的贵族,此刻全部肩并肩站在了一起,为了城市的存亡和帝国最后的荣耀而战。
  米诺托甚至宣称此战必胜无疑,虽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么乐观,但大家对挡住这最后一次暴风骤雨还是颇有信心的。
  凌晨时分,奥斯曼军队已经准备就绪。在营帐的黑暗之中,穆罕默德二世作了例行的祷告,恳求真主把城市交给他。他本人还穿上了一件具有神力的短衫,它上面绣着《GLJ》的诗节和真主尊名,非常富丽堂皇,据传说保卫着历代奥斯曼苏丹躲避厄运。(有人将“闪电”巴耶济德一世落败于帖木儿的原因归于他没有穿戴这件短衫,但真实情况简单的多,巴耶济德一世时的奥斯曼还处于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安哥拉之战他指挥的没有任何问题,纯粹就是国力不及帖木儿)
  苏丹在主要指挥官的陪同下,策马奔向前线,亲自指挥攻势。奥斯曼军队仔细地做好了从海陆两路同时进攻的准备,并严格执行了这个计划。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的战船已经准备就绪,重兵云集,准备攻打海墙沿线的各个关键地点。
  穆罕默德二世决定投入大量兵力去进攻守军的临时壁垒,各支部队按照其效用和战斗力从低到高轮番上阵。他命令第一波攻击由非正规军团发起,包括征募来的普通步兵和外籍辅助兵—为了抢夺战利品而应征入伍的训练不足的部队和被强征来的附庸国士兵。
  按照巴尔巴罗的记载,第一波部队中的很多人是被强迫参战的基督徒,主要来自巴尔干地区;莱奥纳德则说他们包括希腊人、拉丁人、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来自所有基督教国家的人。总之是种族混杂、信仰各异,而且装备也五花八门,但大多数人只有简单的弯刀和盾牌,甚至连铠甲也没有。
  这绝不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作战部队,但穆罕默德二世的目标就是利用这些死不足惜的异教徒炮灰消耗守军的力量,然后才向杀戮地带投入价值更高的部队。第一波部队从城墙北端前来,携带着云梯,准备沿着中墙全线发动进攻,特别是重点进攻临时壁垒。
  成千上万人在黑暗中等待进攻的命令,等待着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梦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