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汉臣霍光——上 / 第十章

第十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上官桀与霍光骑着马,一路来到了长安城郊外,与等在那的骑都尉李陵拜别。大家都下了马,呈三角形那样站着。这时,上官桀开口说道:“国家承平日久,近二十年未对匈奴用兵,李贤弟此次,仅以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却有十足的把握吗”。李陵听了话,笑着对上官桀说道:“上官兄放心,为弟这么多年来,等的就是这日,承蒙陛下不弃,吾必将竭尽所能,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上官桀又关切地说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避之,切莫贪图一时之功劳,而使自身陷入窘境,保住性命要紧”。李陵听了话,哈哈一笑,说道:“上官兄此言差矣,大丈夫在世,生为陛下分忧,死为朝廷效力,我李陵,岂是那贪生怕死之辈,若是只知道,顾全自身之性命,又如何报答,陛下的大恩呢”。
  此时,站在一旁的霍光听了话,对李陵说道:“李兄,上官兄所言非虚,漫漫草原,幅员近万里,兄孤军深入,若是遇到那单于主力,恐怕是寡不敌众,凶多吉少啊”。李陵听了话,笑着拍了拍霍光的肩膀,又拍了拍上官桀的肩膀说道:“两位兄台多虑了,我李陵好歹也是将门之后,祖上至我辈,已三世为将,岂会惧怕那匈奴人。就算不敌,我李陵效死疆场,又何妨”,然后李陵看了看,内心还有疑虑的霍光与上官桀,又说道:“这些年来,我在酒泉、张掖所训练的,皆乃荆楚之地的勇士,与那些有着奇才武功的剑客。这些人每射必中,力能扼虎,陛下虽给不了我骑兵与马匹,但以这五千步卒,足以踏平那匈奴草原,令敌人闻风丧胆”。
  霍光听了话,看着李陵又说:“李兄出征在外,还是以小心为好,若是能敌,自然是好,若是不敌,也应想好退路,为朝廷续存实力,不也是件好事吗?李兄觉得呢”。“霍兄此言在理,我李陵也绝非那鲁莽之人”,李陵看着霍光回答道,然后他又看了一眼上官桀,对着大家说道:“上官兄、霍贤弟,放心好了,来日便是我得胜归来,与二位兄台饮酒之日”。上官桀与霍光听到这里,互相看了看,就都不说话了,于是三人开始拜别。
  汉武帝上次在武台殿,送走了即将出征匈奴的李陵,这次他又在未央宫,迎来了出击匈奴的另一个主角,贰师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和李陵可不同,汉武帝派给了他三万骑兵,这已经是,如今汉帝国的极限了,可见,汉武帝对李广利,寄予了厚望。汉武帝像往常那样,站在了未央宫的高楼上,苏文轻手轻脚地,来到了跟前禀报:“陛下,李将军到了”。“你退下吧,我单独和他说些话”,汉武帝看着远方的景色,说道。
  苏文听了话,便退了下去,边走边示意李广利上前。于是,李广利便来到了皇帝跟前,下跪行礼,礼毕后,汉武帝回头,看了他一眼,说道:“贰师将军,此次远征,可有胜算?”。李广利听了话,低着头说道:“蒙陛下不弃,臣当尽心竭力,以报陛下大恩”。汉武帝听了话,回过身来,看着李广利说道:“朕能给的,都给你了,不要辜负了朕”。李广利听了话,立刻行礼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将不负厚望”。汉武帝听了话,满意地点了点头,看着眼前的这位贰师将军,片刻后,皇帝又说道:“陪朕看看风景吧”。于是汉武帝回过头去,双手扶着栏杆,向远方望去。
  这日,汉武帝照常,在宣室殿处理丞相及有关部门,递上来的奏牍。当他翻看完其中的一份后,大怒,狠狠地把奏牍扔了出去,大声叫道:“好一个李陵”。站在一旁的苏文见状,大吃一惊,连忙指使着殿内的小宦官,把奏牍捡了回来,并关切地问道:“陛下,怎么了”。“他李陵好大的胆子啊,前日里,我让他给贰师将军运送辎重粮草,他不肯,非要主动请战,现在他却告诉我,要等到明年开春,再进击匈奴,他这不是怯战是什么,如此反复之人,着实可恨”。苏文在一旁听了话,说道:“这话,不像是李大人说的”。“此话怎讲”,汉武帝听了苏文的话后,问道。“奴才觉得,多半是那路博德使的诈,陛下命他,给都尉李大人一行殿后,多半是他怯战吧”,苏文低着头回答道。
  汉武帝听了话,恍然大悟,他连忙说道:“传旨”,执笔的小宦官,立马准备好了笔墨。汉武帝说道:“骑都尉李陵,速出河西之地,进击匈奴,若未见敌虏,乃还,抵受降城修整。若见之,拼死力战,如有怯战者,以军法处置。与路博德所云者何,皆以书对”。执笔小宦官,立刻写下了皇帝的这封诏书,汉武帝念完后,看了一眼旁边的苏文说道:“此时,贰师将军,多半在进击匈奴的路上了,如今,也由不得他李陵,有半点犹豫”。苏文听了话,会意地看着皇帝,点了点头。
  汉武帝静下心来,接着看他的奏牍,当读到眼前这份时,皇帝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看了一眼苏文,苏文立即凑耳过来,皇帝在苏文耳边,耳语了一番后,苏文便离开了宣室殿。苏文回到宣室殿后,过了一会儿,殿内就走进来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苏文站在皇帝身边,远远地看着他走近。近身后,他走到一定的位置,便下跪行礼说道:“臣胜之参见陛下”。汉武帝在御座上坐着,他看着眼前,跪着的这位中年男子,说道:“免礼吧”。
  这位男子名叫暴胜之,他站起身来,低着头说道:“不知陛下叫为臣前来,所谓何事”。皇帝看了一眼,低着头的暴胜之,说道:“前日里,郡国多起盗贼,朕派出的那些绣衣使者,不但不能禁恶止暴,反而导致地方上,滋扰不断,君对此有何良策”。暴胜之听了皇帝的话后,行礼说道:“陛下,对付那些奸邪顽猾的暴民,只能是杀一儆百,一一除之。地方上的那些官员,多半是害怕受到牵连,从而导致暴民不止,吏治不清”。“那朕派你去处理此事,你可有胜算?”,汉武帝听了暴胜之的话后,问道。暴胜之听了话,立刻下跪行礼说道:“臣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圣恩”。汉武帝听了话,满意地点了点头。就这样,暴胜之得到了皇帝钦定的,绣衣御史的身份,去到了各地。
  此时,汉帝国各地盗贼四起的问题,多半的责任,还是要归咎到汉武帝本人身上。汉武帝时期,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而虚耗了帝国的国力。武帝为了保证,对匈奴的战事,而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无疑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从而导致了,帝国本就羸弱不堪的民生经济,雪上加霜。再加上武帝本人爱用酷吏,地方上各郡国的长官,多为酷吏使然。这二十余年间,各地百姓轻易地,就会触犯朝廷的律法,轻者入狱,重者杀头,从而使得地方上的百姓,为了活命而聚集起事,对抗官府。而汉武帝,对待这一问题的办法,不是从源头上,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还老百姓一个清明的吏治。而是不断地,派出绣衣直指御史,到各地收捕暴民,惩治地方官吏。并且,皇帝对地方官吏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但凡地方官员,捉捕的盗贼,达不到人数,就会受到惩罚,从来导致地方官吏,不敢贸然去抓捕这些暴民,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
  暴胜之到了地方上后,雷厉风行,一方面,抓捕那些对抗朝廷的暴民,另一方面,凭借着皇帝钦差的身份,处置那些不作为的官吏,顿时,暴胜之声名大噪,名扬四海。当他来到渤海郡的时候,听说自己平时,久仰大名的隽不疑,正在此地,于是他传唤召见了隽不疑。隽不疑一路前来,不光身佩宝剑,而且正襟衣冠,一副儒生的打扮。暴胜之门下见了此人,想要他解去佩剑,他的回答是:君子佩剑以卫身,不可解。隽不疑就照着这样的打扮,去见了暴胜之。
  暴胜之眼见隽不疑,仪表甚伟,立刻站起身来,去迎接这位客人。而隽不疑则是不慌不忙地,走入厅堂,与暴胜之对面坐定后,便解下了身上的佩剑,放在一边,开口就对他说道:“我这一身打扮,来见使君,使君不会诧异吧”。暴胜之听了话,立刻行礼说道:“哪里,哪里,君即肯前来,还望赐教二三”。“赐教不敢当”,隽不疑拿起了面前的茶水,喝了一口说道:“君所言者,无非吏事。但凡为吏,太钢则摧,太柔则废,恩威并用,施之以礼,方能树功名,扬后世,而永终天禄矣”。暴胜之听完话,感觉深受启发,两人便开始了长谈。一番交谈后,暴胜之认为隽不疑这人,果然名不虚传,于是便向汉武帝表荐了隽不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