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历史人文杂论 / 第七章 功过三皇,德盖五帝,是为始皇帝!

第七章 功过三皇,德盖五帝,是为始皇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赳赳老秦,复我山河!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国恨,沧桑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
  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这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的主题曲,顺带说一句,赳赳老秦的意思就是威武雄壮的秦国人。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
  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
  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
  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
  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始皇帝(很多人认为这是始皇帝说的话,其实这是《大话秦始皇》里面作者编撰出来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始皇帝那种气吞山河的霸气。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介绍这位自觉功过三皇德盖五帝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赢姓赵氏,字政。于公元前259年降世,13岁继位秦王,23岁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后来又过了16年,灭六雄,一统中原,于中国大地上首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且奠定了中国本土的疆域。
  于是乎,此时的嬴政就有点飘了,认为秦王没有逼格:劳资如此牛笔,区区一个秦王配得上我伟大的嬴政吗?!它配吗?配吗?!!不配!!什么?配?!配几把!(咳咳不好意思串戏了)。
  那既然这样,我都这么牛笔了,干脆来个创新吧,诶,之前不是有过什么三皇五帝吗?我嬴政,这么厉害,这么多年的努力可谓功过三皇德盖五帝,不如中和下就叫皇帝吧!
  于是乎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称号就这么诞生了!而且他自称为始皇帝,自己死后,继任者以二世,三世自居,直至万世!(看!多特喵霸气!政哥哥帅炸天,希望到时候来迦)
  奈何群臣和二儿子坑他,导致秦朝三世而终……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唯一能与古中国并提的也只有一个巅峰时期繁华至极的古罗马(条条大路通罗马,繁盛程度可见一斑),而始皇和凯撒(罗马帝国第二时期——共和时期的一位君主,被后世评为欧洲四大军事家之一!),但是,凯撒死后,帝国制度就分崩离析,而始皇帝制延续千年。
  顺带一提,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皇帝,提到他世人首先想到的并非是千古一帝,更多的是残暴,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残暴至极的千古一帝。
  ——————分界线——————
  世人皆骂他暴君,可他在位37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出自《真秦始皇》)
  【有人可能会说嬴政不是因母而怒杀过27位大臣吗?(出自《说苑.正谏》秦始皇母亲私通嫪毐,嫪毐把持朝政十分骄纵……此处省略一堆字……后来触怒始皇,他处理嫪毐一案时,非常愤怒,把自己的母亲王太后赵姬贬到雍城,曾经下令:谁敢为王太后之事提意见,就杀了谁,还要砍断四肢。因此事被杀死的说情人达到二十七人。详情我写在文章尾了,愿意去看的就去看看吧,不愿意看的不看也没啥影响。)
  回到正题……
  斥嬴政严刑峻法,可他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而且政哥哥所建律法也并不残暴,大多数都是讲到最基本的东西,例如:*%-%//_%**此处省略一趴拉字,依旧放在文后,愿意看的去看看吧,字数不多。)
  荆轲行刺,他怒火万丈(后来在荆轲死后将他分尸了,不要觉得残暴,一个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盖五帝的人被大庭广众之下刺杀了,还差点成功了,个人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可最后秦军攻占燕国后却没有屠城暴行。
  他消灭六国未杀王公大臣,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
  司马迁骗了我们,害我们被雕虫小技所左右褒。
  骂他暴君,可是寿宴上淳于越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安然无恙,批秦暴政,可是六国贵族未受屠杀监禁,罪犯农忙放假40天。
  秦法细密动则触法?事实上却是文明越进步法律越细密。陈涉因迟到要杀头而造反?
  出土秦简显示迟到仅是罚款。
  儒生讲,秦始皇为一己私欲令六十万苦力修建阿房宫,项羽-把火烧了所有。
  儒生讲,秦始皇是妖孽,是暴君,焚书坑儒暴殄天物。
  儒生又记载,秦始皇一生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
  可是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呢?2006年,考古学家发现,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而已,项羽火烧阿房宫可见并不属实(项羽烧的是秦咸阳宫),但是修阿(e)房(pang)宫地基同样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2000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不惜民力,劳民伤财的事实产生了怀疑。
  后考古学家在秦墓大量的竹笺里发现,秦始皇在位期间,制定了关于生态,农业,医疗,严惩贪污,各个领域完善的法律。这和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事实上,十万里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一人修建的,秦朝共修建长城5000余里,差不多随着时间泯灭了,现在人们去的长城是明长城。秦,汉,明,一共修建了一万里而已。
  而且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总是说修长城死了多少人多少人,可是如果匈奴真的大举入侵,那时死的人又是几何呢?
  后又有人提出,坑儒坑的不是儒,是术士,是奇人异世,换言之是封建迷信。
  秦始皇在位期间,因为寻求长生不老药,听信的术士的蛊惑,后术士第一次寻求长生不老药未果,再次向秦始皇索要大量钱财,这时,秦始皇发现自己被骗了,将此事查明后,把相关的四百多命术士坑埋。
  儒生们恶意诋毁,将术士坑埋,改为坑儒,儒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以为他们闲的蛋疼吗………
  没错!我就觉得他们闲的蛋疼!
  但凡改革,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儒生们是孔子的门下,孔子要仁孝礼义治理天下,可始皇认为,要以法律治理天下,始皇此举有违儒家的思想,那么在儒生们的眼里,法律自然就是异端,法律就是残暴的象征,刑法就是残暴的象征,秦始皇改革是逆天而行。于是四处宣扬秦始皇是暴君,行暴政。
  更有一说为,坑术是杀一儆百做给那些反对改革的儒生们。
  坑儒说完说焚书,焚书指的是始皇将除了讲述秦纪的书籍外,尽皆焚毁,也正是如此,造成了秦之前的所有记录变得模糊起来,但是再回过头来看看,焚书就真的只有这一面吗?先来说说目的,焚书的目的是始皇为了统一当时的思想,在当时看来这样做没办法的,也是必然的,只是最后变成了禁锢了思想,引起民愤,再者有一说是焚书是将天下不属于秦的书籍尽皆焚毁,这也是瞎BB的,焚书事有,却没有烧尽,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目的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为了损毁。
  秦始皇死后,到了西汉,儒生一直把秦作为负面教材。不停的丑化秦始皇。但事实上,秦始皇在位杀不过千人,统一六国没有残害一名王公大臣,在位期间没有枉杀过一个官员。更有历史考证秦始皇时期,国富民强,有人歌颂其兴修水利。
  秦始皇统一六国,兴修水利,制定律法,统一文字货币,无论哪项决定都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所以,真正的秦始皇是一名功盖千古,错在当代的皇帝!
  ————————分界线———————
  第一条:关于秦始皇怒杀27位臣子
  【然而这段话有待考证,其一,有学者考察史料,秦始皇从未有过如此雷霆之怒。将军王翦与秦始皇叫板没有被杀;李信战败使秦始皇丢脸没有被杀;丞相王绾提出分封使秦始皇身陷孤立没有被杀;博士淳于越在秦始皇的寿宴上公开诅咒江山不能长久也没有被杀;秦始皇几次遭遇刺客险些送命,负责治安保卫的官吏也没人被杀;嫪毐叛乱,除了主犯之外其他参与者也没有被杀;甚至为吕不韦力争使其免死的人也没有被杀,为什么对替太后求情的人如此残暴?秦始皇的雷霆之怒有点莫名其妙。
  其二,秦始皇不让太后回咸阳,做得过分吗?这事让始皇备受议论,差点命丧于此,最后嫪毐叛乱死了那么多人,给国家造成了那么大的混乱,对其母的处罚仅仅是不让回咸阳,过分吗?不过分。而且秦始皇这样做未必不是替母亲着想。嫪毐叛乱把太后的丑闻公诸于世,留在雍城再住一阵,可以暂避风头。
  那么问题又来了,对于这样一个并不过分十分正确的处罚,27个大臣为什么要冒死劝谏?讲不通。
  再者,为什么那27大臣还要冒死劝谏呢?这些所谓被杀的27个人,没名没姓,没官没职,先后赴死,已经死了3个人第4个还要送死,已经死了10个第11个继续送死,已经死了26个人第27个还去送死,莫名其妙。秦始皇不让母亲回咸阳,秦国马上就要亡国灭种了?不能呀!过几天等秦始皇气消了再劝来不及吗?来得及呀!
  ……此处再次省略一扒拉个字,理由还有一两个,如好奇详情请百度,剩下的还有好一些,我怕到时候人看到这感觉还有这么多字不看了,所以见谅见谅……
  最后提一句,刘向这本书就像一本演义小说,可参考不可信,例如孟姜女的事《左传》记载不过是孟姜女为她老公的追悼会规模不满,而与齐庄公起了争执,最后齐庄公妥协而已,在刘向书《说苑.正谏》中却是悲伤至极,哭倒了长城,而且同样是刘向的书《列女传》哭倒了长城后人家作为烈女跳河了自杀了。】
  第二条:关于秦朝律法
  【秦朝的律法是一个讲到最根本的东西,例如当时看的资料讲的是一个农具和耕牛的使用,农具是由当时的县衙提供的在当时由于铁制少而且珍贵,所以拥有相当严谨的使用条例一旦故意或者过度使用都会受到处罚,耕牛的使用更为严格,要求使用时期内耕牛消瘦的腰围不得少于多少,一旦过量就会受到从农民到农具耕牛管理者到村干部到县长都要受到处罚。这些条例的严谨和精细到各种行为的律法,及时到现在都没有达到过了,这个也是秦朝时期的粮食产量高,军事力量强的一个重要支柱。】。
  第三,关于皇帝之称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称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