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二元智能超限战 / 第一章 使命的召唤

第一章 使命的召唤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很多年后,经历了几番核危机,但人类还侥幸存在。人们早厌倦了政客们鼓吹的国家、民族,谁也不知道明天能否存在。北京,在古老陈旧的奥林匹克公园边,这几天却异常繁忙。几家国立研究所背负着的特殊使命,今天终于能告一段落了。
  李君良拿着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心情异常兴奋。他不记得这是他的第几个博士生毕业了。作为人工智能专家,也是人工智能历史的研究者,他深知手上这篇论文的分量。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他立刻打了一个手势,随手就拨通了所长的电话,所长的多维影像显示在他面前。“李老师,什么事?”,所长问。“刘所长,我的一个学生博士论文写完了。我觉得他的论文有突破性进展,请问我们是否可以要求保密?上次我们一篇博士论文发表,算法被美国人用了”,李继续说。“把论文发给我看看,我们必须讨论”,所长回答。所长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不论专业知识,还是人文素养,政治嗅觉,无一他不擅长。他明白,中美长期竞争,中国人在数学方面远好于美国人。如果论文真有突破性进展,保密是应该的。但如果保密,所里的知名度也提不上去,这是一个很难取舍但必须取舍的决定。作为所长,他有责任在两者中间权衡利弊。
  “把论文发给我看看”所长要求。几秒钟后,论文发来了。他读了一下摘要,虽然晦涩难懂,专业词汇多,但还是能了解个大概。什么叫解决了人工智能的一个基本但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摘要里提到这个贡献。他无法评价这句话是否恰当。长期以来,博士生为了毕业常夸大其词,有时导师为了帮助学生毕业,也会助纣为虐。虽然他相信李君良的学术道德,但人要一辈子端正也难。刘所长懂点人工智能,他知道如果论述属实,那论文保密必须,一个新的时代可能真要来临。他决定去这个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会上看看。他查询了一下答辩的时间与地点,还有几个月。他再次拨通了李君良的多维电话。
  “李老师,关于那个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我们能不能请真正懂的,能给出真实评价的专家。我博士生能否毕业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确定他的论文成果是科学可行。”
  “好吧,那我们就请清华自控系的李宏彬院士,北大数学系顾振甫教授,还有中科院数学所的李丹教授。这几位都是货真价实的大牛”。
  “好的,如果他们都有时间。还要提醒他们一定要仔细读论文,客观评价,确定博士的成果是可靠的。”
  “明白,所长放心。”
  电脑已经是个过时的名词,但人们还是习惯称这些辅助工具为电脑。李君良打开了电脑,三维图像显示在空中,他点了电子邮件的三维图标。用电子笔快速的写到:
  尊敬的李院士,
  我是中科院的李君良,见信好。我们有篇关于人工智能的博士论文,名为《人工智能参数的精确与快速识别方法》。这篇论文我认为有重大进展。我们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您能作为博士评委的一员,我们万分荣幸。附件中是论文全文,您先浏览一下论文。
  谢谢
  李君良
  写完他立刻说确认发送。他不喜欢这些文案工作。秘书休假了,事不急,他不想去打搅秘书的假期。而且他也懒得交代,交代的时间,往往会多余自己写的时间。接着他写了两封类似的信给北大数学系顾振甫教授,以及中科院数学所的李丹教授。后两位是他认识多年的好友,既是同行,也是朋友。与李宏彬院士接触则不多。李院士性格清高,让人畏而远之。业内对他颇有微词,太过清高。如果时间倒回很多年前,以李院士的性格,院士不可能被评上。但现在不同了,才能第一,非科研因素不大影响科研升迁。
  李院士的才能完全能盖住了他的缺点。他曾在工业界工作,专门设计无人工厂。他聪明,而且勤奋。他精通机械与电子设计,数学也惊人的好。本科学自控,但同时修电子与数学。在修数学专业期间,他曾改进了很多启发式算法,并且用理论证明正确。授课老师都自叹不如,一时传为佳话。但自傲一直是他的缺点,加上性格耿直,不善与人合作,他的职业远不如他的学业顺利。读博士期间与老师争执,差点被导师扫地出门。之后博士毕业,他并没能留在学术圈。虽然社会物质发展已突飞猛进,但人际关系还是一成不变。李宏彬博是毕业后,即被这些人际关系打的落花流水。刚到机器人公司上班时,他还是与在读书期间一样,自认为一个人能搞定一切,也总视自己高人一等。的确,他很快弄明白了机器人的设计,也弄明白了机器人的控制算法,而且升级优化很多的代码。他设计的机器人控制代码,从不出错,从不出意外。但开会滔滔不绝,从不视他人为物。
  他一直为上司视为眼中钉,但被骄傲冲昏头脑的李宏彬并未察觉。按理说,这位入职不久,迅速精通业务而且聪明绝顶的人,上司一定会视为宝物。但相反,这位上司不久就开始冷落他,重要的事情都要其他人干,核心的代码设计不交给他。他最后只帮忙设计界面,待遇也未提升。记得上司常和其他人谈笑风声,一起吃饭说说笑笑,但从来不和他一起。他被隔离了。冷板凳坐了一年多。最让李宏彬受不了的是,上司退休,另一个资质一般,与李宏彬同年入职的同事与上司关系好,被擢升了成了他的上司。升职不久,那个同事以上司名义对他指指点点,这件事刺激了他,不久他离职了。
  博士毕业未能留在高校,毕业后工作再受挫折。他是个聪明人,他反省了很久。于是在新公司,他谦虚了很多。之后他领导了几次团队,他知道再优秀的人,也要有团队思维。一个人不可能干好所有事情。尤其是现代工业,竞争异常激烈。人只能专自己所长,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竞争过别人。早期的挫折反而李宏彬后来的成功。尽管他仍高傲,但调转好了一些心态,加上天资聪明,以及勤奋,他终于称为院士。按当时院士评委的内部话说,李宏彬尽管高傲,但有团队意识,职业道德好。而且国家需要的是人才,不是十全十美的全才,只要学术水准达到院士水平,他就应该评上,这是社会应有的公平与正义。当时这一股清新的求才若渴的风气,成就了一批像李宏彬这样优秀的人才,国家的科研水平因此进展相当快。
  李宏彬仍是个勤奋的人,他当时就看到李君良的邮件。他只看了论文标题。时间他是有的,但除非论文达到一定水准,否则他不会同意作为评委。其实,论文的标题让他充满了反感。怎末还有人把参数识别作为论文。他懂数学,他懂人工智能。用通俗的话说,人工智能模型的参数,就是信息量的综合点。信息是个科学名词,直白的讲,信息是历史记录里有用的抽象精华。他觉得参数识别是个伪命题,不是没有用,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哲学角度讲,我们能从过去学到经验,但不可能从未来学到经验,因为未来的事情没有发生,这是小孩都懂的道理,为什么这末多资深的教授却不懂。他抑制着心中的怒火。内心想想,学术圈发展这末多年,滥竽充数的大有人在,他见得多,听的多,姑且忍忍吧。再说现在社会已很富裕,这些人能留在学术圈受苦,已经是很不错了。
  带着批判的心态,他拿起了论文。但一下子,他被电击似的站起来了!
  同样在办公室里的李君良,看了一下三维钟显示已是下午五点,不早了,他该下班了。他拿起衣服,慢慢走出办公室,然后习惯性的再到科研组里看看。科研组里大部分人都走了,只剩下几个非洲留学生。他过去说:“阿布先生,不要再工作了,该休息了!”阿布来自赞比亚,口才很好,也很能说的一个留学生。他们总是加班工作,像很多年前留美的中国人一样。但李君良不提倡加班,他觉得生活也重要。而且工作时间太长,效率也会降低,没有意义。阿布说他还要工作一会。李君良也不和他多说了,说句再见走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