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北洋新军纪 / 第五章 我想当买办

第五章 我想当买办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五章我想当买办
  袁世凯逃出即将爆发战争的朝鲜,一路南下,进入天津。
  7月23日,他面见北洋大臣李鸿章,汇报了朝鲜紧张情况。虽脱离险境,袁世凯仍如惊弓之鸟。他语重心长:
  日本早有准备,且军纪严明;军官都是军校毕业,很多还在德英国家学习过。反观我们淮军的带兵人,坑蒙拐骗之流不在少数。大人,我终于明白,我们不能打,打必败。
  李鸿章一脸不屑,说:这还用你说?我不想打,他也打不起来。但朝鲜还是不能丢,过了鸭绿江,就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老佛爷不高兴。
  第二天,李鸿章派北洋运兵船高升号,运输一千多名淮军到朝鲜驻扎,多一些兵,日军会有忌惮吧?不料遭遇日本舰队袭击,船被击沉。一千多名淮军血染白浪,浮尸蔽海。
  日本故意挑衅,李鸿章避都无法避。清政府被迫宣战,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清廷军机处听说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了,要求袁世凯进宫,询问朝鲜中日争端之事。李鸿章一听就明白,这是要找我李某人的失误。两国都开打了,还要内斗?
  李鸿章致电朝廷军机处,以袁世凯熟悉朝鲜前敌情况,,要求袁世凯前往朝鲜平壤一带,联络前敌官军,协助后勤运输。
  这封电报,差点把袁世凯气晕了。刚离虎口,又入狼穴。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
  日本人早把他登记在铲除名录之中,再入虎穴,必死无疑。找李鸿章是没戏了,袁世凯请求在北京当官的堂兄袁世勋,去打通光绪的老师、著名的帝党领袖翁同龢的关节。
  8月16日夜,北京城刚下过一场小雨。袁世勋来到翁府,拜见翁同龢。谎称李鸿章不让他的兄弟袁世凯入京,而改派他去平壤,是怕袁世凯泄露朝鲜的内幕。
  内幕?有什么内幕?翁同龢提起兴趣。
  翁同龢和李鸿章是死对头。他们的过节,缘于平叛太平天国时期,翁同龢的亲哥翁同书在一次守城战中,眼看战势不妙,就弃城逃跑,使统帅曾国藩非常恼火。
  但翁同书的父亲是当时皇帝的老师,不敢随便治罪,便让李鸿章上诉朝廷。
  皇上大怒,想宰了翁同书。他父亲羞惭不已,一命呜呼。皇上念旧情,这才开恩,把他哥哥发配充军。从此,翁同龢就与李鸿章成为仇人。
  翁同龢兼任民政和财政部长,管着大清的钱财。他首先在北洋海军上,报复李鸿章。
  当时,北洋舰队的战斗力名列前茅。北洋海军有两艘最强大的装甲船,是十九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们曾经被称为亚洲第一大船和全世界第一铁甲。满意的中国人过起了高枕无忧的日子,而日本人则开始勒紧裤腰带,奋起直追。
  这时翁同龢提议,国库空虚,北洋海军停止进口船炮。得到开始亲政的光绪皇帝批准,节省银子总是好事,但皇帝不知其中翁同龢的私心。
  日本却在频频买新船,并在这些新造舰艇上,大量安装新式大口径速射炮。在1891年,中国还略占上风。短短三年,形势逆转,不动声色的日本夺取了亚洲第一海军的桂冠。
  李鸿章担心得很,请求买几艘新舰艇。翁同龢不给钱,拿慈禧太后当挡箭牌,说修颐和园得花钱,没钱了给不了。甲午战败后,翁同龢痛心地说:绝没有想到,这次停购外洋枪炮,竟会对海军的覆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不愧是皇帝的老师,说话还算有良心。
  满清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太监小德张回忆:慈禧皇太后当年一天的生活费,大致是纹银四万两!那是买吉野级巡洋舰一艘的价格。两月之费,可购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可以装备一支高踞全球六七位的海军舰队。
  西太后决定改建颐和园,初期预算是白银一万万两!它可用以增建十支北洋舰队。
  面对一百多年前的祖先,小辈们还是愤懑啊。只能说,一更年期老人,没办法。
  我们言归正传,翁同龢急需想了解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失误,就想把袁世凯召进北京。但翁同龢不愿与李鸿章面对面的过招。于是,他写信给好友礼部尚书李鸿藻,让李鸿藻说情,留住袁世凯。
  千万别以为李鸿藻与李鸿章是兄弟关系,他们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李鸿藻是河北高阳人,而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们不仅无亲戚关系,还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后来甲午战败,他力主杀李鸿章,以谢天下。
  袁世凯因为怕死,却卷入清末最激烈的党争漩涡,他成了帝党们的一杆枪。
  李鸿章没想到李鸿藻庇护袁世凯,以为这小子想脚踩两只船。他来了牛脾气,坚持让袁世凯再赴前敌,不去朝鲜,那你去东北统筹粮草调度。
  现在,逃兵做不成,袁世凯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阵。
  袁世凯出山海关,赶赴新民厅和九连城前线,一路上,他看着奔赴前线的淮军的武器装备。心想,虽然朝鲜守不住,但日军想过鸭绿江,恐怕也难。
  甲午战争前后,是步枪发展换代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步枪设计纷纷问世。
  当时,淮军装备有当时世界闻名的英国亨利-马提尼、德国老毛瑟枪、和美国的雷明顿枪等先进的单发后装线膛枪。
  中国在1867年,就可以制造美式雷明顿后装单发枪,后来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先进的后装单发枪。
  而日本陆军使用的枪支,大多依靠欧洲进口,型号庞杂,性能比清军落后。1885年,陆军中佐村田经芳对进口步枪进行改进,制成村田18年式单发枪。甲午战争中,鬼子陆军多数均使用,这种工业落后的日本生产的二流步枪。
  单发后装线膛枪,打一枪装一发,和今天的单发猎枪类似。为此后来又出现了连发枪,又称快枪。射击时只要拉一下枪栓,就可完成装弹,使射速达到每分钟10至22发,在当时已是极为惊人的火力。
  中国在1885年前后,开始装备美国17响温策斯特连发枪,该枪是电影里西部牛仔的标准装备,并装备陆军。甲午战争首批中国参战部队淮军,则装备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德国连发毛瑟枪。
  连发毛瑟枪的威力十分惊人。平壤之战,只有单发枪的日军进攻至清军桥头堡附近。日军有3600人;淮军200人,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
  让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鬼子伤亡甚众,大败而返。
  甲午战争参战的淮军,还装备有大量加特林转管机枪,这是美国人加特林发明的一种手摇机枪,发射速度为350发每分钟,射程为2000米,它有6-10根枪管,利用手摇作动力完成装弹、射击、退壳。
  1884年,我国金陵机器局开始制造加特林机枪。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没有资金来装备这种先进的武器。
  清军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德国克虏伯钢炮,包括部分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管退式快炮,作战中使用的既有野战炮,更有大量炮台中固定式重炮。中国当时也能自产部分火炮,如大沽船坞仿造德国一磅后膛快炮九十余门,格鲁森式57毫米线膛后装架退钢炮。
  日本陆军使用的火炮,主要是旧式德国克虏伯炮,这些旧式青铜炮,性能当然不及中国陆军钢炮。
  在炮兵方面,当时中国陆军具有巨大的优势。
  例如大连守军共2万人,兵力相当于一个加强师,拥有大小炮120门,其中包括许多240毫米的克虏伯远程巨炮,炮弹则有246万发以上。
  其炮兵总火力,超过甲午战争时日本陆军火力之和。然而守将看到日军攻击,还没有开几炮,便纷纷丢弃炮台,四散逃命。
  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用清军留下的280毫米巨炮和炮弹,猛轰北洋水师,当即击沉数舰。脸红啊,这真是历史的讽刺。
  在一场近代全面战争中,人的因素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障。恰恰在这一点上,中日军队的差距最大。日本军队中18位旅团级以上高级军官,毕业于本国军事院校,或者在欧洲学习和考察过军事,他们成为日本军队的中流砥柱。
  反观清军中的高级军官,大多是武举人出身,更别说考察西方军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进入北洋水师前对近代海军一窍不通,自然很难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
  淮军将领左宝贵、叶志超等,指挥打仗全靠经验或长辈的言传身教。清朝军队的士兵对近代战争一无所知,充其量学习过一些队列和操法。
  甲午战争时,日本军队已经拥有完善的指挥系统和参谋制度。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日军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出陆海军协同作战方案。
  并派驻大量间谍搜集情报,将清朝军队的作战部署、兵力调动以及相互推诿扯皮的内容尽数掌握。
  清朝军队呢,还沿用着明朝戚家军的制度,最大的建制单位仅为营,步兵一营人数400—800人,骑兵和炮兵一营人数100—300人,各军队平时各驻一方,互不隶属,又没有司令部指挥系统,战时大兵团作战,指挥混乱和失控,在所难免。
  整个甲午战争的陆上战斗完全是兵败如山倒,平壤一战,占尽优势的叶志超临阵脱逃,直接导致平壤失守,其后淮军和其他支援部队更是一路溃退。
  日本对清朝的战争,可以说是近代军事制度对古代军事制度的全方位碾压。
  所以近现代军队是从建立军校开始建军的,没有军校一切无从谈起!
  此时,远在关外督办粮草运输的袁世凯,对淮军越来越失望。这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带着招募来的湘军,从温暖的南方也赶来,坐镇山海关。袁世凯希望这位朝廷重臣,联合淮军、奉军,能打一场胜战。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颜面。
  但淮军唯李鸿章是从,奉军更不听这位南方大臣调迁。更重要的是,士兵们认为,这是满洲人的天下,他们也没有善待百姓,为何要替异族卖命?
  日军越过鸭绿江,见清兵的枪上都挂一块灰不拉几的布片,不解何意。清兵说,手举白布不就是投降吗?白布找不到,干脆就用裹脚布。
  后来,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一定要搞集中制。这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这时的袁世凯叫苦不迭,时刻想着逃离战场。他在给弟弟袁世承的信里,写道:数月来,车马为家,身又不健。此处甚冷,常感冒,殊不相宜。
  但是,他知道如果现在请假回家,必被人耻笑,李鸿章更不会放过他。袁世凯无计可施,只有熬到战争结束,方可获得解脱。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地赔款。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闲聊。伊藤博文为李鸿章在日本遭到刺客开枪受伤,深表歉意。说:清国乃泱泱大国,应该让一位老人休息休息了。那年,李鸿章72岁。
  李鸿章长叹一声:清国虽大,但人才难得啊。
  伊藤博文问:袁世凯现在担任什么职务?
  李鸿章不屑一顾答:一个不足挂齿的小职务。
  伊藤博文叹息,说话很不客气:以袁世凯这样的人物都不能重用,难怪中国没有人才。
  第二天,随行的记者把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对话,登载在报纸上。
  大家可想而知,袁世凯终于有了虚名,而且出自战胜国首相之口。
  36岁的有志青年袁世凯,趁机给军机大臣李鸿藻上了一个条陈,痛陈旧军队的积弊,提出军队改革的重要性。李鸿藻大为称赞,推荐给皇帝。光绪帝6月27日下旨,交袁世凯与吏部引见。袁世凯立刻进京,这时正是康有为维新派异常活跃期间,袁世凯也积极加入,与一位叫谭嗣同的侠士称兄道弟。
  8月2日,是袁世凯最为激动的日子,光绪皇帝召见他。那时的普通官员,能得到皇帝的召见,一定是祖坟冒青烟,家族的荣幸啊,从此就可官运亨通。
  袁世凯做了几天准备,在金銮殿里口若悬河,提出了以西法练兵的办法和好处。
  光绪帝很赞同,令他到督办军务处报到。
  雄心勃勃的袁世凯,以为从此可以实现抱负。但督办军务处只有个牌子,一无经费,二无人员配备。守旧派的大臣,大都是以慈禧太后为马首是瞻。本来就看不惯维新派们,一会儿要除旧迎新,一会儿要废除太监。害得太监哭哭啼啼,不能做奴才,今后可怎么办?
  他们一听西法练兵,马上责问:
  什么西法?太后同意了吗?符合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吗?
  袁世凯每天奔走于这些权贵之门,进行解释。这些人的大门可不好进,看门的不管你是公干还是私干,见主人必须掏银子。看见你只掏出几两碎银子,一句老爷出门了,就把你打发了。
  袁世凯几个月奔走下来,入不敷出,负债累累。他灰心了,对大清彻底失望。
  他要辞去公职,下海经商。
  当时,洋人在中国做生意,由于语言不通,国情不熟,所以要雇佣华人为经理,来应付官场,打通关节,这些人就叫买办。
  那时,中国所需的武器装备,全仰仗外国人办理,买办从中牟利,一笔做下来,都是数百万之巨。清兵溃败后,武器更是紧俏商品。如果你再有些后台,不暴富都难。
  袁世凯想,既然为官艰难,何不经商挣钱呢?不能一条路跑到黑,况且,大清这条路还是一条死路。袁世凯断定,大清四五年之内,必生大难。
  恰好,有位洋人想在天津开设一家军装洋行,他看见袁世凯能言善辩,又有门路,同意应聘袁世凯。但必须交五万两银子作为保证金,这是行规。
  这可难倒了袁世凯。五万两,那可是巨款。
  但袁世凯相信,谈成一笔生意,可就是几十个五万两。
  他想到在大战前的前敌营务处,认识的朋友王英楷。王英楷,辽宁省海城人,家中巨富。他是后来的军阀孙传芳的姐夫,也是孙传芳的知遇恩人。帮助其读书、入伍、考军校、升官。
  王英楷得知袁世凯要借银子,立刻来到天津。但他没有为这位朋友掏银子。
  王英楷对袁世凯很严肃地说:阁下若是谋本国工业发展,这钱我出。但做买办,帮那些洋人赚钱,何其不智?况且此时大清危难之时,正是朝廷思变图强之时。以老兄的大才,正该为国家出力,何必为外国人效力?
  道理冠冕堂皇,但袁世凯苦笑着摇摇头,富汉不知饿汉饥。我再为国效力,可能就喝西北风了。
  其实为国训练出一支新式军队,是袁世凯毕生的愿望。可是练兵章程呈给皇帝,久久不见回复。也拜见了很多亲贵大臣、军机大臣,可仍是石沉大海。
  王英楷听袁世凯说了之后,哈哈大笑:这有何难,我一定帮你成就大业。
  袁世凯大喜过望,王英楷在老袁耳边如此这般,袁世凯恍然大悟。
  他站起身来是一揖到地:事成必不负君。
  王英楷的计谋,就是结交李莲英。训练新军听谁的?还不是老佛爷慈禧一句话。找那些军机大臣亲贵大臣,都不如找慈禧身边小李子李莲英。
  王英楷的随从里,正好有一个姓赵的河间人,他与李莲英是远房亲戚关系。
  起码,送礼找到了门路。送礼的钱,当然是王英楷这位富豪出。他也乐意在袁世凯身上投资,认定此人非池中之物。
  于是李莲英不断收到袁世凯的礼物,李莲英本来也听说过袁世凯,知道各大臣都保荐过此人,皇上也召见过,知道袁世凯是个人物,于是就顺水推舟的满口答应,自此二人结交。
  数月之后,慈禧太后终于下定决心,同意皇帝要训练大清第一支新式陆军的提议。
  袁世凯得到消息,赶紧密告李莲英,请为我图之。李莲英也是豪不含糊,在慈禧面前说了很多袁世凯的好话。。
  慈禧老佛爷在朝会议起练兵的时候,问众大臣,袁世凯这人怎么样啊,懂军事吗?
  接下来的事儿,一切顺理成章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