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北洋新军纪 / 第三章 崭露头角

第三章 崭露头角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三章崭露头角
  话说袁世凯到了淮军庆字营营务处,六个兵营面貌一新。士兵们伙食改善了,每日有了鱼肉;服装也焕然一新,士兵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
  统帅吴大庆既高兴又纳闷,也没给营务处增加经费,怎么就今非昔比了?
  其实,经费还是照样,不同的是,袁世凯不想做贼,不想自己侮辱自己。谁不知道营务处是军营中的肥缺,管着几千人的吃喝拉撒及训练设备、官兵薪水。新闻不是老说,某某人只承包了一所小学的食堂,第二年就开始买房买车。
  袁世凯不是鸡鸣狗盗之徒,他已经把淮军当做大丈夫要干大事的场所。
  袁世凯刚到任时,一位副食采购递给他一张五十两的银票,袁世凯问:这是什么?
  副食采购神秘地笑笑,说:这是上个月的。
  上个月什么?
  副食采购想到袁世凯是新来的,便解释道:上个月购买菜和油的结余,这个是孝敬大人的。大家都有,您占大头。
  话说得这么露骨,袁世凯笑了,他说:好,告诉营务处所有弟兄们,今天晚上我做东,算是个同僚见面会,大家务必赏光。
  副食采购兴高采烈地带着三十多名同僚,参加吴大帅干儿子的盛宴。袁世凯举起酒杯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同僚,欢聚一堂,是请大家伙吃兄弟们的肉,喝兄弟们的血。三千弟兄呀,肥得很!
  大家一听话音不对,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筷子。副食采购以为袁世凯嫌弃好处太少,在借题发挥,忙讪笑着说:大人,我联系了一位胶州粮商,下月回扣要比之前的大。
  袁世凯笑着说:大多少?
  副食采购有点不高兴,他问:大人要拿多少?
  袁世凯笑着掏出腰刀,按住副食采购的右胳膊。咔嚓一声,把一只手剁下来。他说:我只要这个。一个买菜的,都如此猖狂。诸位如若效仿,我就不是要一只手了。
  袁世凯拱拱手,先行退场。没手的那位,一声声惨叫,刺激着赴宴者的脑神经。
  袁世凯是锦衣玉食环境中过来的,他无法理解同僚锱铢必较的贪欲。他越深入军营,就越发悲哀。淮军就别与日本军队、英德军队相比,与湘军比较,都要差一大截。
  湘军统帅曾国藩,选择将领,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畏死,三要不急于名利,四要耐受辛苦。道义和忠义被摆在了第一位。所以湘军主要将领都是读书人,他们个个都是为了理想而来,不是冲着金钱权利来参军。一支有信仰有追求的军队,是绝对可以碾压其他军队,发挥出超凡的力量。湘军招募士兵,曾国藩亲自把关。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这样的士兵才可能成为铁军。
  难道淮军老大李鸿章不知道?他在示弱。当年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多让清廷担心啊。这是满洲人的天下,他们既要依靠汉人维持现状,又怕汉人势力坐大。李鸿章若保住脑袋,就得时刻让西太后安心。只管享受的满洲执政者与管理天下的汉族大员们这种相互戒备,你说说,这个国家能有战斗力才奇怪呢。
  毛头小子袁世凯不信这个邪,他决心要改造淮军,让大清有一支扬眉吐气的军队。那他必须取代吴大庆,取代李鸿章。
  想一想吧,袁同学,长路漫漫。首先从头做起,让大家看看你的实力。
  1882年的盛夏,机会不知不觉来了。大清藩属国朝鲜,发生壬午宫变,逃亡中的皇后请求大清出兵,帮助平定叛乱。
  这儿我得多啰嗦几句。朝鲜国当时闭关自守,被西方看作隐士之国,比大清还要落后。李鸿章曾经问他们的国王:你们怎么不搞改革开放?
  国王说:你们搞了十几年了,富强了吗?炎炎上国尚且如此,我等小国一旦开放,还不是列强们的鱼肉?
  朝鲜民风淳厚朴实,又久受儒家文化熏陶,称中国为圣人上国,见了中国人,一般都是毕恭毕敬。而邻居日本朝思暮想,想吞并朝鲜,以此为跳板染指中国。
  1864年,朝鲜国王李昇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便以他弟弟之子李熙入承大统。李熙年方十二,不谙世事,由他的父亲以大院君,相当于大清摄政王的身份摄政。
  国王李熙,儿时怕父,长大后怕妻。他的父亲隐退后,权力逐渐转移到其妻闵妃手中。闵妃主张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
  日本商人却利用赋予的特权,肆意在朝鲜廉价掠夺粮食,导致百姓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不断流出,本来就贫困不堪的朝鲜百姓,雪上加霜啊。
  到1882年春季,朝鲜又发生了大旱,军队连续13个月没有领到军饷。
  为防止军队哗变,当局首先向汉城驻军发放饷米。但饷米掺了砂石和糠皮,不堪食用,愤怒的士兵殴打了管理粮库的官员,并找到已经隐退的大院君,诉说冤情。
  大院君早对这个飞扬跋扈的儿媳闵妃恨之入骨,趁机煽风点火,暗示百姓没有饭吃,是闵妃勾结日本人所为。
  成千上万的朝鲜军民开始围攻日本公使馆,日本驻朝公使被迫烧毁公使馆,击毙不少围攻的朝鲜军民,冲出一条血路,仓皇逃窜。几经周折,日本公使乘小船出海逃走。
  国王李熙逃之夭夭,闵妃则装扮成宫女,逃出王宫。大院君乘机控制王朝。
  壬午兵变本来是朝鲜的内乱,但兵变中有13名日本外交人员蒙难,令日本舆论大为震惊。日本统治者也认为进军朝鲜的时机已至,决定利用这次事件侵略朝鲜。
  大清驻日公使得到消息,立即发密件通知清廷。如果让日本得逞,朝鲜可能就丢了。
  不出兵则已,出兵就要出精锐。大清以海军言,首推李中堂从英国买来的超勇、扬威两艘撞击巡洋舰。以陆军言,首推精锐淮军庆字营。
  大帅吴长庆接到十万火急指令,三千人马六天后必须出发。吴长庆根据之前经验,出发前的营务准备至少的十天。他告诫袁世凯,六天内营务处没有把军队出国打战的物资用品,准备齐全,对不起了,干儿子,只能提头来见。
  令吴大帅想不到的是,第三天,袁世凯敲门汇报,一切准备齐全,可以出发。
  干儿子,怎么做到的?没有瞒报吧?
  袁世凯呵呵一笑,说:我早就预料有这么一天。
  这时,日本海军六艘巨型军舰,载着700多名士兵,迅速来到朝鲜仁川码头,日军快速进入汉城,威逼大院君同意日本在朝鲜驻军及修建铁路、开发矿山。
  大院君不敢答应,如果答应,那不是连闵妃都不如,变成卖国贼了吗?
  他转而恳求中国驻朝代表马建忠帮忙。
  而大清在朝鲜只驻有两艘小炮艇和几十名士兵,无力与日军对抗。形势很紧迫,马建忠急得团团转。
  此时,淮军庆字营也抵达朝鲜的仁川港水域,不料巡洋舰离港口不远搁浅。情况紧急,吴长庆命令一个营为先遣部队,坐小船立即登陆,占领滩头港口,以防日军袭击。
  但该营指挥官害怕日军在码头狙击,借口士兵不习惯航海,已经大多晕船,请求明天再行登陆。
  吴长庆大怒,立即将营官撤职。环顾其他将领,个个脑袋往后缩。
  旁边的袁世凯立即站出来,说:大帅,我愿意领兵登陆,两个小时即可。
  众人愕然,这小子当兵都没几天,就要带兵。再说,前面滩头可能还有日军布置的水雷,先遣登陆就是探路,拿性命冒险。
  吴大帅也在犹豫,义子万一不测,不好向袁家交代。
  袁世凯急着说:大帅,兵贵神速,不能再犹豫了。如果让日本人控制了朝鲜国王,我们可没有后悔药吃。
  吴大帅只得点点头。袁世凯立即率领二百兵丁,下小船进行登陆。
  袁世凯的小船走在前面,划到滩头,发现十几个日军在紧张地观察,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命令士兵边开枪边前进。日军一看来了这么多清兵,扭头就跑。袁世凯知道这是要去报告,命先遣营不能停歇,继续追击。
  追击路上,有些士兵抢劫民家,袁世凯不客气,立杀七人,以肃军纪。
  袁世凯领兵抵达汉城,率先赤膊持刀,翻越宫墙,杀进宫里。但大院君已经于日本签订同意驻扎两个中队日军的协议。日本公使见清兵杀气腾腾得来到,慌忙带兵撤出。
  袁世凯后悔得大叫:来晚了一步。
  大院君是叛乱的祸首,又是国王的父亲。但大院君不处置,汉城的叛军就会负隅抵抗,国王李熙也无法归政。吴长庆是位武将,面对如此棘手事件,也不知如何处置。
  袁世凯直击要害,他向朝鲜特使金允植建议:这位祸首,杀又杀不得,打又不能打。不如把他请出汉城。否则,逼得太急,大院君会投靠日本人。
  金允植点头称是,吴长庆想想,拖延只能使国王李熙处境更加危险,命袁世凯密为布置。不知不觉间,他越来越依赖于这位23岁的义子。
  大院君的亲信布满汉城,请是请不出去的,必须秘密诱捕。那首先就得让对方放松警惕,没有戒心。
  第二天上午,大清代表马建忠笑哈哈地拜访大院君。受惊啦,大人。
  大院君受宠若惊,忙率子孙们迎进迎出。
  他以为大清代表会责怪他,还整日盘算是投靠日本人,还是依附大清国。
  这下他放心了,大清国也不得不承认宫变这个事实。来而不往非礼也,他答应下午回拜。
  当天下午,下起了小雨。大院君的谋士劝阻,不要回拜,以防不测。大院君笑一笑说:我是李熙的父亲,他们不敢怎么样;不同意我执政,大不了再去隐居。怕什么?
  大院君还是做了准备,挑选了十几名搏击高手随行。
  大院君来到清军军营,在大门外就受到将士热情的欢迎。马建忠笑呵呵迎进大门,院子里摆着四五桌酒菜,专门款待大院君的随行人员。
  吴长庆亲切地握住大院君的手,边问候,边把他往大帅府带去。随从卫士也想跟去,让袁世凯领一帮军官热情地拦住。大声说:咱们在外面喝酒,不要打搅大人们的谈话。
  大院君随吴长庆、马建忠进入帅府,寒暄后坐下,觉察气氛有异,周围没有一个自己的随从。便与马建忠开始笔谈,大院君中文修养很好,但不会语言表达。
  大院君写道:将军将作云梦之游耶?
  什么意思?这是个典故,汉高祖曾借巡游云梦泽之机,消灭地方诸侯韩信、彭越。大院君以此暗示清军名为平乱,实则想对他不利。
  吴长庆是个忠厚之人,看见一位朝鲜老人手写如此漂亮的汉字,便闪烁其词,不忍发令抓捕。而袁世凯则持刀在侧说:事情已经泄露,迟则生变!
  他随即督促手下,将大院君强行扶入轿子,兵丁冒雨抬着轿子疾行170里路,星夜抵达马山浦。扶大院君登上兵舰,押送天津。
  这位大院君后来被软禁在保定达三年之久,这场公公与儿媳之间的战争,就此平息,但不是句号。
  庆字军迅速平定了朝鲜境内的叛乱,扶持李熙掌权。应国王李熙请求,平乱的庆字军六营全部留驻朝鲜。
  十几天里,袁世凯得到上下将士的称赞,他算是在淮军中有了资历,站住了脚。清廷也提拔他为五品同知衔,并赏戴花翎。仅仅入伍一年时间,已经是五品官员,胜似十年寒窗。
  日本企图趁乱左右朝鲜的阴谋没有得逞,但通过大院君,取得了在首都驻军两个中队的要求。驻军干什么?就是随时可用武力威逼朝鲜王宫。
  袁世凯看出隐患来了,游说国王李熙同意,开始为朝鲜训练一支新式军队,镇抚军。这是袁世凯练兵的开始,我们回头看,可以说,袁世凯在为将来训练淮军,做着准备。
  日本人也没闲着,他们在街头巷尾寻找到了新生力量,并扶植这伙足以颠覆朝鲜王朝的新力量,这就是提倡朝鲜维新变革的开化党。开化党本意可赞,朝鲜与大清一样,旧体制约束着新生事物无法生长。但日本人包藏祸心,他们在引狼入室,使好事变成灾祸。后来,这伙人也意识到了认贼作父的后果,但悔之晚矣,朝鲜没了,朝鲜成为日本的一块领地。
  咱们还是言归正传。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而且中国军队是节节败退。李鸿章担心法军乘坐军舰,再来一次远程偷袭京津,忙命吴长庆率领三营庆军回国驻防,留三个营继续驻守朝鲜。
  唉,李中堂就是一个裱糊匠,无战事时,从不考虑练兵。开战了,又不积极应战,整天琢磨着怎样以夷制夷。思路是:一个凶悍的强盗进门偷东西,担心打不过,索性打开窗户,再引别的强盗进来,让他们互相争斗,争来争去,屋里的东西还是你的。
  李大人,这期间,万一悄悄进来一个小偷呢?他可是拿上东西就要跑。
  小偷就是日本,他们认为,清廷在中越战争期间,无暇北顾朝鲜,是发动政变的绝好时机。
  政变发生之前,袁世凯已经察觉到情况有异,他将朝鲜山雨欲来的紧张局势函告给了李鸿章,但李鸿章只是提醒袁世凯,不要轻举妄动。
  1884年12月4日,甲申政变在没有任何预兆的前提下突然爆发。
  当晚,开化党重要成员、时任邮局总办的洪英植,以庆祝邮政大厅落成的名义,邀请对立派各大臣和外国使节赴宴,但重要客人日本大使却托病不出。
  袁世凯察觉不对,推托不去。只有中方商务委员陈树棠、对立派禁卫军头领闵泳翊出席。
  席间,这些开化党党徒在厅外放火,宾客以为有人在燃放烟花,纷纷外出观看。
  这时,埋伏在厅外的刺客一拥而上,将禁卫军统领闵泳翊乱刀砍倒。
  开化党党徒们趁乱入宫,谎称清军作乱,恐吓威逼国王李熙写下了“日本公使来卫朕”的敕书,使日本公使有理由带着五六百名日军入宫,并控制住了国王和闵妃。
  开化党假借皇帝名义,通知那些反对派大臣入宫,来一个便处死一个。
  第二天,开化党组成新政府,政变似乎大功告成。
  事出突然,袁世凯起初并不知道发生了政变。在接到跑回来的陈树棠报告后,袁世凯当即带兵二百人赶赴邮局,但早已空无一人,日本使馆也大门紧锁。
  袁世凯不放心,又带兵沿宫墙巡视,也未发现异常。
  路途中,遇到疾行的韩军,问其所往,回答是奉命入宫禁卫。
  他再巡视至宫门时,发现宫门已闭。直至拂晓收队,还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直到第二天下午,袁世凯才得知宫里认识的大臣们,大都遇害身亡,他发觉出大事了。
  当时,中朝间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北洋衙门,往来一次需要好几天。如果按常规请示,再经清廷最高层来拍板,时间延误不说,挽回大局的机会就可能失去。
  怎么办?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吴兆有和张光前均表示,没有李鸿章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袁世凯强调情况紧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
  但上司吴兆有坚持,清军暂不出动,紧急函告李鸿章,请求增兵并指示应对策略。
  第二天上午,开化派政府发布改革政纲,汉城居民得知政变是开化党勾结日本人所为,一时人心思乱,举国惶恐。幸免于难的大臣们跑到清军大营,痛哭乞师,要求出兵勤王。
  上司吴兆有仍是犹豫不决。袁世凯认为:如果再拖延,宫变就会既成事实,新政府再宣布脱离大清庇护,连大清驻军都是非法的。
  袁世凯知道上司疑虑什么,怕担责任,怕掉脑袋。袁世凯承诺: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
  上司吴兆有这才同意出兵,决定:袁世凯率一营官兵担任中路,吴兆有率一营为左路,张光前率一营为右路。
  一入宫,便遭到日军的猛烈射击。清军果断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日本军队和开化党早有准备,早就占据房顶,等着清兵来进攻,至上而下,火力十分猛烈。
  不一会儿,嚎啕大哭的上司吴兆有,由两名士兵搀扶着走下来。袁世凯大喊:哭什么?
  上司吴兆有说:一营官兵都跑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委屈。
  袁世凯哭笑不得,继续率中路清兵往前攻。却发现张光前率领的右路军,都藏在王宫高墙下,躲避子弹。
  三路军只剩袁世凯的中路军了,袁世凯一时悲愤,率先冲锋,狭路相逢,勇者胜。
  袁世凯攻至景佑宫,发现国王已被转移,遂与退守楼台的敌军展开新一轮的激战。
  正胶着间,守军中有数百名是袁世凯曾经训练的新军,看到袁世凯,立刻临阵倒戈,加入清军一方,战局立刻急转。
  日军首先动摇,退回了使馆,开化党党徒们也随之逃跑。清军大获全胜,但遗憾的是仍不见国王的踪迹。
  袁世凯重金悬赏打探国王去向,夜间才得知其下落,立刻派兵前去抢夺。
  甲申政变以中国大胜,日本惨败而告终。袁世凯一战成名,应国王之邀,居于偏殿楼下,朝夕接触会晤,成为清廷在朝鲜的实权人物。
  其实,此役双方兵力相差并不悬殊,各有一千余人。而日军挟制了国王,控制了王宫,作战有险可据,以逸待劳。为何一败涂地?
  首先,这与领军人物的意志有关。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心理素质的强弱决定了战局的走向。
  在政变突发,众人犹豫彷徨之际,袁世凯慨然自任,断然出兵,可以说走的是一步孤注一掷的险棋。
  成功则罢,一旦失败,将会承担严重的责任。因此,铤而走险,就必须一气呵成。。
  此后十年,袁世凯成为清政府驻朝鲜的头号人物。在李鸿章的遥控下,袁世凯恩威并施,全面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外交。而日本,痛定思痛、枕戈待旦,十年之后,借朝鲜的另一次内乱——东学党起义,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那一次,清廷一败涂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