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北洋新军纪 / 第一章

第一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开场白:十几年前,我做为总编导,为央视拍摄一部故事纪录片(北洋军阀覆灭记),立即被清末民初波涛汹湧的权力斗争吸引。那是一个大浪淘沙英杰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群雄逐鹿恃强凌弱的时代,也是一个疑案迭出十分诡秘的时代。清末民初,辞旧迎新,怎么说都不过份。其间诞生了一股最有实力的军队,北洋新军。国内外出过不少书,大都道听途说,隔靴搔痒。看客们着急呀,如果新军统领都是如此无智谋.无文墨之辈,怎么能推翻一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朝代,并在争霸赛中胜出?新军统领袁世凯,第一资历太浅,第二资金匮乏,但在这到处陷阱十分诡谲的官场中,不仅存活,而且做了第一任大总统。他靠得是什么?谁暗中在帮助他?谁给他不断提供巨额资金?有没有神秘社团在为他出谋划策开山劈路?我们知道,孙中山的成功,离不开洪门。诸多谜团,我曾拜访过无数专家,寻找答案。
  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是北洋军研究的领军人,建国时就整日埋在北洋军阀如山般资料中,他说,袁世凯为什么非要当皇帝,就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是啊,他已经是万民景仰的大总统,为何要与天下人为敌?为了延寿?袁家男人都在58岁戛然而止,恰好那年他58岁。为了权力延伸给儿子袁克定?
  好了,开场白就到此,如果看客喜欢,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袁世凯,不一样的北洋新军。如果你是闯荡江湖的商人官员,看一看袁世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怎样应对变局,出奇制胜。袁世凯一生就是一部官场教科书,北洋新军的历史就是一部民初军阀斗争史。
  科举失意
  1879年农历八月中旬,北方已经嗅到秋天的气息,玉米杆泛黄,玉米穗儿已经不能再煮着吃了。但流淌了千百年的颍河两岸,仍然酷热难耐。21岁的袁世凯带着几名随从,从淮阳风尘扑扑来到河南开封府贡院,参加科举应试第一关,乡试。
  这个很像我们今天高考的省试,一个省份的学子进行比拼。不过在清朝,你得首先取得秀才身份,经县级州府选拔推荐,证明你作风正派无犯罪记录,而且是地方才俊,才可进入乡试考场。如果考试通过,恭喜!那你就是举人啦,有了当官的资历,可以进京考进士啦。
  这可是写过鬼怪小说(聊斋志异)的大文人蒲松龄梦寐以求,到病死都耿耿于怀的功名。昨天你是个卖菜的,突然中举,别说城管,地方官员见了你,都得打招呼:你看,老弟,干这个有失身份,你看商业局还有位置,不知老弟赏脸不?
  怪不得,范进中举会疯。
  不过,袁世凯应试的目的,要与蒲松龄范进一类的考生不同,不为稻粱谋。袁世凯是世家子弟,他的爷爷辈袁甲三,与曾国藩为同窗,进士出身,因剿灭捻军有功,封为朝廷一品大员,官至漕运总督,提督八省军门。也因为家族中出了一名平乱名将,三个叔叔和嗣父都跟着东征西战,均是二品朝庭命官。
  聊到这里,索性揭揭袁世凯的家底。有人叫他袁项城,是因他生于河南项城。父亲名叫袁保中,母亲刘氏生下他不久,缺少奶水,饿得袁世凯整日哇哇大哭。恰好,隔壁叔叔袁保庆一个满月的儿子夭折,妻子牛氏陷入丧子之痛不能自拔。牛氏听到婴儿哭声,便跑过去把袁世凯抱在怀里,任其吸吮充沛的奶水。
  父亲袁保中已经有了五个儿子,而叔叔袁保庆长期跟随袁甲三东征西战,还没有子嗣,便干脆把他过继给袁保庆。这位嗣父最后的官职是二品江南盐法道,就是江南盐业总管,那是清朝最有油水的官职。盐业为国家重要税收品种,清朝尤其控制严格。山西金融大亨和闻名天下的徽商,都是从江南分得一些食盐,然后贩卖西北而发家致富。
  袁保庆府邸门庭若市,使小袁世凯提前就熟悉了社会百态,看嗣父在各色人群中,怎样左右逢源,不偏不倚。
  这可不是在书本学堂里所能学到的。
  袁世凯从九岁便跟着嗣父在南京读书,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却学会很多官场游戏规则。嗣父袁保庆也时常将官场经验说给他听。
  告诉他,官场如戏场,善于做戏者,能够将忠孝节义之事做得情景毕现,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泪,才能把官做长久。官场若无此等好角色,此等好做功,岂不为伶人所耻笑。小袁世凯铭记于心,后来在官场上演起戏来出神入化,连他的心腹都不知道,主人哪一句是真话,哪一句是做戏。
  袁世凯在南京六年,认识了嗣父的好友吴长庆,并拜为义父。吴长庆将成为他人生起跑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
  不幸,袁世凯十五岁时,嗣父传染霍乱,死于南京任所。他不得不回到闭塞落后的项城老家。但少年袁世凯的心智,已经被六朝古都繁花似锦的生活打开,他再也不习惯袁府老寨死水一般的日子。整日领着寨子里十几个孩子,打打杀杀。
  袁寨大总管是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忙写信给两位北京做官的堂弟,能否带到北京督促学习,长长见识。
  堂弟袁保恒,户部左侍郎,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另一堂弟袁保龄是内阁中书,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官不大,可权力不小,有时可能左右皇帝的一些想法。
  都是国家要害部门的官员,他们明白老家堂兄的意思,就是给侄儿在京城找条当官的出路。
  呵呵,大清朝官场虽然臭名远扬,但要当官吃皇俸,第一必须通过国家的科举考试;第二必须有武功,指的是平定叛乱或打击侵略者方面建立奇功。这可不是夺取几处阵地那么简单,必须是有捷报传至皇城,皇帝大喜,按功行赏。
  这类靠武功入仕的官员,虽然免了读书科考的苦,但今后在官场中却要承受科考入仕官员们的种种刁难,和平时期的朝廷对这类官员也冷眼相看。你可能提出疑问,袁甲三平定叛乱擢升一品大员,不是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你别忘了,袁甲三可是进士出身。
  科举入仕是最为公平,最为合理的选择人才制度,多少无背景的寒门学子,通过这条途径,能够成为国家栋梁。
  袁世凯随两个堂叔进了北京城,堂叔们在京城选择了两位举人、一位进士充当家庭教师,希望小袁在大比之年荣登金榜。
  袁保恒曾在天津任海关道,那时直督总督李鸿章常住天津,李鸿章阅人无数,在官场中是闻名的面相大师。袁保恒有一次便带袁世凯,让这位总督大人过过目,看看这孩子是否可造之材。
  如果是旁人,估计连李鸿章的府邸都进不去。袁保恒是户部侍郎,兼管天津海关税收,财神爷啊。李鸿章反复审视了袁世凯半天,才慢悠悠地说:你这个孩子,将来的事业可在你之上。
  能入李中堂法眼的,普天下可没有几个。袁保恒慌忙摁着袁世凯的头,让跪在地下,话音都颤抖了:可惜,犬侄不爱读书,要辜负大人了。
  李鸿章说了一句桀骜难懂的古语,意思就是,要舍得打,用木板天天抽。说完便端起了茶杯。袁保恒明白,该告辞了,便拉着袁世凯一步三低头,退出李中堂府邸。
  袁保恒身受堂兄重托,袁世凯不专心读书,也用戒尺打过一次。但这小子不仅没有悔意,还梗着脖子口出狂言:大丈夫岂能为几句空话,受此污辱,还不如投奔疆场,死得其所。
  袁保恒立刻愣住了,沉默了半天。袁家人最忌讳说“死”字,袁甲三活了57岁,袁保庆50岁去世,刚刚去世的袁保中,51岁过世,还有几位叔伯兄弟也在55岁上下相继辞世,好象袁家人阳寿都过不了六十大关。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袁家人的生命。所以,袁保恒兄弟们,都有一种紧迫感。
  他们决定让袁世凯在17岁那年,回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乡试。在乡试之前,首先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选拔。在陈州府选拔考试中,袁世凯入选前十名,并得到陈州府知府吴重熹的嘉奖,顺利进入院试。意气奋发的袁世凯志在必得,但他将面临第一次人生挫折。
  当年的河南学政是湖南长沙人瞿鸿机,按照当时官场不成文规则,学政主持院试,州府都要赠送一些礼金,而偏偏陈州知府送的最少。瞿鸿机口头嘻嘻哈哈,客气客气。但院试完毕,陈州的考生一个也没有取得乡试的资格。
  瞿鸿机想不到,三十年后,已经是军机大臣的他,却被陈州考生袁世凯,使用计谋,参劾回湖南老家,险些丢了性命。而陈州知府吴重熹,在袁同学的保举下,升为河南巡抚,民国后聘为总统府顾问,每月领薪800元。袁世凯是恩怨分明啊。
  那一年,袁世凯虽然没取得乡试资格,年方才十七,来日方长吗。但更大的乌云两年后再次笼罩着袁寨家族,一道像魔咒一样的命运链条,紧紧捆绑着袁家男人的生命。
  袁世凯十九岁时,时任刑部侍郎的堂叔袁保恒,在开封办案中去世了,时年52岁。
  袁家上下开始不安,各种对家族的猜疑,使袁家人彻夜难眠。是否祖先袁甲三剿灭捻军时杀人太多,神灵进行报复?
  于是请人看风水,相阴宅。我们今天回头看,可能觉得荒唐可笑,那个时代的人就信这个,五体投地得信。风水先生说:袁家阴宅属于龙凤之地,日后是要出权贵之人。说得袁家老少十分欣慰。
  风水先生话头一转,接着说:可是阳宅却阴气太盛,克男人寿命。
  那,怎么办?大家紧张地等待荅案。
  分家!风水先生十分肯定地说。只有分家,大家各奔东西,才能避开这股阴气。
  我们已经无法知晓风水先生的真实意图,真的是遵守职业道德,有一说一;还是捻党后裔,借机复仇。反正一个令周围乡邻羡慕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各奔前程。
  我们故事的主角,在分家时也分得一份可观的钱财,迁移至淮阳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独立门户,无拘无束,今后他得靠自己闯出一条生路,严峻的现实也迫使他专心读了两年书。科考是他目前唯一的出路。
  但他在南京养成的挥金如土习性,在淮阳又泛滥起来。读书之余,他组织了两家文社,整日高谈阔论,推杯问盏,分得的家业就这样不知觉中往外流淌着。岳丈是当地有名的财主,据说有两千顷良田,但那是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他看到女婿这么不会过日子,也提醒过几次。
  呵呵,袁世凯笑着应付。泰山大人,安知小婿鸿鹄之志。
  岳丈再没文化,也知道上半句是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谁是燕雀?你就是一条龙,没有了生活来源,连一条虫都不如。老人开始担心嫁出去女儿的未来。
  1879年秋天,袁世凯梦寐以求的乡试到来了。袁世凯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乡试没有数理化,没有英语,那你认为好考,可就错了。听好了,乡试要考三场,每一场考三天,一连考九天,不能回家,只能住在考场的一个个单间里。
  单间没有电视,没有洗手间,只有一盏孤灯,隐约照着一张书桌和硬板床。经常会听到隔壁考生因体弱不能支撑,被抬出去,死在考场那也是常事。既使你是王孙贵族,也没有例外。
  考什么内容?第一场,以(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四本圣人语录,各写一篇文章。再写一首五言八韵诗,四首经义诗。以上考题,进了单间就会发给你。
  第二场,以(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五经,各写一篇文章。题目临场会告诉你。
  以上两场重在考查,你对四书五经的体悟程度,及文笔功底。
  第三场,写一篇论文,以当前时事及政务,结合孔孟理论,发表一下看法和建议。这一场是重中之重,考查你是否当官的料。
  我们经常批评古人的八股文陈腐古板,那是古人不得以而为之,比赛就必须有规则。否则,有的写得是散文,有的写成志异,将如何评定?
  我推测蒲松龄当年应试写八股,是否为了文字活泼,起承转合生动,无意使用了一些志怪笔法,而名落孙山。考官们是对的,写文章不老实,将来做官也不老实。
  老实厚道的范进,偷偷跑去应试,生怕屠户岳丈知道。九天后回来,家中老小已经饿了两三天。不过,他中举了。屠户岳丈再也不敢打他了。
  意气奋发的袁世凯,出发时岳丈送给六百六十六两白银,结果名落孙山。心情浮躁的袁公子,本来就不喜读书,更不会像范进一样,考到胡子花白。他愤怒了,把四书五经付之一炬。
  他口出狂言: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郁郁久困笔砚之间?他发誓另辟蹊经,不再与笔墨纠缠,自娱岁月。
  当断立断,决不蹉跎岁月。袁公子这点应该学习。
  但他也恨透了科举制度,1905年,他在直隶总督任上,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各位大臣,奏请废除科举。中国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考选举制度被彻底取消,袁世凯引以为傲。
  我们回头再看,发现科举选仕并没有错,它打破了上层权贵垄断权力地位,选拔下层才俊施展才干,使官僚队伍始终有新鲜血液。错的是考试内容与时代脱节,不能选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此时,袁世凯还是一位无业青年,亲戚们得知他不再科考,都很失望,视他为无志向没出息的庸人,大都避他而行。袁世凯不会做生意,务农更不懂,坐吃山空呀。
  20岁那年,家里连过年的粮食都买不起了。他不好向堂叔们张口,因为几年前袁家分家,他分的财产份额最大,怎么两三年就折腾完了?
  岳丈是淮阳有名的大财主,拥有良田两千项。他向岳丈于财主借四十石小麦过年。于财主一口回绝,并生气地说:钱扔到水里还有响声,借给你还不是泥牛入河。
  袁世凯那个气呀,发誓再也不登岳父家门。十几年后,袁世凯荣升温处道,四品地方官,回家葬母,路过淮阳,看到岳丈当街而立,擦肩而过。这就是未来的大总统袁世凯的性情。
  人情冷暖,历来如此。与一位没见世面乡居财主计较,袁大人呀,肚量要放宽了。你可是一个要干大事的人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