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终极永生 / 第十二章、曲线救国

第十二章、曲线救国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民众消费本来就应该正确引导的,而现在我们助纣为虐是有罪的。”陈玉华说。
  “这是阶段性问题。要骂也只能骂他们自己蠢。”王金钟说。
  “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人都是崇众的,好面子的国人更胜罢了。”陈玉华说得无限感慨。
  “明明是好东西,却像在做贼。”王金钟很不服气。
  “好在我们不是在造假。”陈玉华说。
  “对。我们生产出了这么好的产品,可惜人们消费观念有问题。”王金钟说。
  “为了让企业生存下去,让好产品可以推广,只能暂时屈服。”陈玉华说的很无奈。
  “先活下去,才能造福更多的人。”王金钟同样说得很悲壮。
  “这事我来办。今后如果被人骂,那就骂我吧。”陈玉华说。
  “你的意思是设立新的第三者公司?”王金钟问。
  “分开好。Time公司将是光芒万丈的神,所以无论是曾经、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带有任何遗憾。”陈玉华说。
  “我同意。但我们会因此牺牲一部分利润。”王金钟说。
  “这一块是必要,权当是广告费。因为第三者操控还能增加产品可信度。”陈玉华说。
  “这方面你是行家。”王金钟笑了。
  “我的病可能就是心眼用多了,所以……”陈玉华说。
  “又瞎想。”王金钟马上打断了她进一步说下去。
  中国,曾经的中央帝国,名字里透射着十足的自信,文明历史悠久漫长。然而,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奴性却已经根植于大部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低人一等”或“害怕低人一等”成为了很多中国人的潜意识,他们普遍怀有对高贵身份的渴望,这种渴望当精神层面无法解决的时候,利用物质来装饰便成为最好的手段,而奢侈品无疑是最好的载体,于是,出现了中国人境外疯狂消费奢侈品的可笑场情。
  一种可以用金钱解决阶级烙印的通路,一种可以用金钱解决消费品位的方法,虽然这很可笑,但是很多中国人都在有意或无意这么做。并且这种不自信有时已经发展到了中国人自己瞧不起中国人的程度,很多人自觉高人一等,他们已经不满足在北京在上海去消费,“在国外生活,在国外消费”,才能进一步体现与国人的差距,此时境外消费有那么一点“朝拜”的意味。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利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自己重新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强国,但并没有带来民族意识的强大,中国人仍然对自己的祖国不自信,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崇洋媚外和妄自菲薄依然是常态。在消费领域,大部分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可以和国外顶级品牌的产品媲美,并不认为中国可以有自己的奢侈品牌,并不认为在中国可以同样享受奢侈品的消费体验,而这一切的心理基础,加上关税、汇率等导致的价差,以及国际奢侈品牌对于这种消费心理的巧妙甚至恶意的利用,我们便看到了百分之七十六的奢侈品消费外流。
  而更可悲的,是中国人的不自信已经到了自欺欺人的地步,尽管他们明知道很多所谓国际品牌都在中国生产,尽管他们明知道奢侈品消费支付最多的是品牌溢价而不仅仅是产品价值,尽管他们明知道中国很多产品其实比国外的还要好并且性价比更高,他们还是疯狂地在境外追逐奢侈品,国内的反腐压抑不住欲望喷张的消费野心,反而更促进了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对奢侈品消费的贡献力,数字是惊人的,但不是令人骄傲的。
  王金钟他们之所以想到出口包装的策略,正是基于中国人的不自信的消费心理。看准方向后,公司及时调整重心,在确保三七产品产能的前提下,公司很快在欧洲建立了植物药与保健食品合资公司,一方面着手与合作伙伴积极争取在欧洲地区的三七通舒胶囊药品专利批文;另一方面则将公司三七系列产品以保健食品标准先出口欧洲,通过合资伙伴进行包装后,再以进口保健食品方式,转回国内销售。这些包装精美的保健食品,以加盟专营店的形式,在专门销售国外商品的场地分销,一下子打开了销路,价格提升了数倍,公司利润率大幅上升。
  公司的做法果然就受到了一些行业内人士的指责,但总体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一方面公司的三七产品质量本来就过硬,安全可靠,疗效显著。而且三七通舒胶囊在欧盟的专利认证工作也很快进入了正轨,并取得了主要药物成份三七三醇皂苷的专利申请成功,从而使三七通舒胶囊顺利进入了欧盟药品临床实验,完全排除了假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内一直都有喜好出口转内销商品的传统,公司的做法决非个案,并不会让人特别吃惊。所谓出口转内销,狭义是指本来打算出口国外的产品,因为各种原因,如贸易壁垒、国家政策的变更,本国与外国的关系发生变化等,不能出口到国际市场,厂家或商家为了减少损失,将货物在本国国内销售。但在中国长期计划经济的时代,出口转内销被用来了形容质量比较好的中国产品。因为中国人的不自信,他们往往把质量比较好的产品用于出口,质量不太好的产品留给中国国内消费。所以,这类特殊的“出口转内销”才会流行,哪怕大家知道公司的三七产品仅仅只是有过“海外游”经过,但“出口转内销”本身就是一张金字招牌。同样的产品,因为多了一层“海外游”经历,获得了海外公司的“认可”,似乎产品质量就大幅上升了,疗效也大幅好转了,价格贵自然就理由十足,便于接受了。
  靠着此招数,公司建立起了庞大的销售团队,三七产品销量实现连续翻番。曲线突破,围魏救赵,公司活了。但这并不是王金钟他们的最终目的,他要的是公司的持续的发展。
  公司转型医药类公司,前景没有问题。这是他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第一个结论。社会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都使得医药产业的前景,变得越加光明。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升级的因素,人们收入的增加,有了购买力,有能力为活的更久,活的更好买单,医疗的开销必然会大幅增加。世界各国都对医药行业发展大开绿灯,纷纷制定各种鼓舞政策,将其列入各自国家战略,在很多传统行业发展遇到瓶颈时,医药行业反而迎来更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夕阳产业中有不朽的企业,朝阳产业中同样有问题重重的公司。医药行业版图庞大,至少可分为:原料药、化药、中药、生物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医药商业等,这样七个子行业,每一个子行业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业投资逻辑与特点。那么,如何在这些子行业中,寻找到公司的准确定位呢?这是王金钟一直思考的问题。
  开发现代中药产品,是他们第一个确立的目标,突破口就是三七系列产品。公司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牢靠,是最容易做好的。所以在他们接手公司,并在理顺了各种关系后,首先就主抓了这件事。现在事实证明,他们的决策无比正确。由三七系列现代中药产品为依托,公司又先后开发其他许多类植物药产品,不仅在国内,就是国际上,公司也已经成为一家响当当的植物药研发公司。
  “求大不是目的。”陈玉华说。
  “如何变强?”王金钟笑着问。
  “转型。尤其是总公司。”陈玉华说。
  “你判断房地产到头了?”王金钟说。
  “人的基本需求起码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几方面,而现在呢,全民为房而生,难道还不过渡吗?”陈玉华说道。
  “那你认为最缺的是医疗?”王金钟问。
  “是高质量的医疗。”陈玉华回答。
  “那你说生物行业怎么样?”王金钟笑了。陈玉华说的,正是他想的。公司已经做大了,但要做强,王金钟早就在考虑进一步转型之事了,所以答案他几乎是随口而出。王金钟下一个看准突破的领域,便是生物技术行业。
  “行。”陈玉华回答非常干脆。
  生物制药行业历来是个大热门,又分疫苗治疗、靶向药物、细胞治疗、重组蛋白、单抗等等。生产成本很低,只要研发成功,拿到批文,就等于开动了印钞机。而且这个领域的壁垒相对较高,药物研究出来后市场的独占性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投资会非常大,研究也很困难,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实力小企业,根本投不起这个钱。而且就算产品勉强成功了,后期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往往还会错失最佳时机,失去产品应该带来的收益。公司前期炒作的那个神药,其实也属于单抗药物范畴,疗效还是很不错的,但因为药物本身有一定放射性,所以使用要求较好,需要建立单独病房,因而尽管争取了一部分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但推进速度很慢,后来被其他同性质的药物替代了,没有给公司带来好的回报。有过这个教训,王金钟在选择生物制药研究方面上自然比一般人又多了一份慎重。
  慎重归慎重,但转型之心则更加坚定。无论是为了公司,还是为了陈玉华的健康,公司都必须尽快前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