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我的华娱时光 / 8 录像厅看电影

8 录像厅看电影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学图书馆,分为图书阅览室和借书室两部分,但不管你是读书看报还是借阅书籍都需要图书证,而图书证是给在校人员办里的,外人想进图书馆需要学校证明,所以苏浩想进河大图书馆需要老妈帮忙。
  晚上,吃了晚饭,妹妹苏悦回房间写作业,苏浩和老妈坐在客厅看电视,苏浩对来妈说;“妈,你还记得我和你说的考艺校的事吗?”。
  “嗯,记得。怎么了,有事需要妈妈帮忙,是需要钱吗?”李素素看着苏浩问道。
  “不是要钱,我是想进河大图书馆查些资料,而且次数不定,想请您帮我弄张图书证。”苏浩忙说道。
  “那你拿我的去吧,干嘛要办一个,费时费力,我把我的给你,到时我和图书馆的老师说一声。”说完李素素就要起身去找。
  苏浩拉住起身的老妈“妈,不行的,图书馆有好几个老师,不能每次遇见不同老师都得让你过去一次,而且我次数不定。”
  “那你的意思是?”李素素面露疑惑。
  “我是想办一个临时的,就我艺考前这段时间用,不需要多正规。”苏浩看着老妈说道。
  “行,今天周四,这个星期是大周末,你周六上午和我一起去学校,我领你去办一个。”李素素说道。
  周六去河大办了临时图书证,苏浩就借了一大堆资料拿回家,阅读了解学习吸收。
  从此苏浩更忙碌了,白天在学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晚上看艺考资料,周末去看电影。
  说起来这个年代看电影这个事,第一种方式进电影院,但进电影院看电影,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有点贵而且电影院放的电影也不好看;第二种方式就是电视上不定时放电影,但这个随机性太大;第三种方式就是进录像厅看。
  到录像厅看电影,这可以说是70、80后这一代人的精神生活。
  录像厅始于七十年代后期,国内兴起于八十年代末,盛行于九十年代初中期。
  在整个9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没几个不熟悉录象厅的,今天看来,录象厅极可能是仅次于网路下载的最伤害电影的方式,但也是一度最容易让那时的我们获取群体愉悦的方式。
  为90年代的中/国写电影史的人会很尴尬,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真正见识到作为娱乐的电影,是从录象厅开始的,而录象厅,多少是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的。
  它们散落在全国的大中小城市H县城,多见于车站、影院、文化宫、或学校周围。
  大多改建自企业事业单位的楼房,甚至街边的普通民房,几十平米,能坐50-60人,基本相当于一个教室。
  座位都可能是从单位或学校礼堂退役的连体***园里最常见了),木头的,还有空隙,坐久了胖一点的哥们儿屁股肉都分层了,时不时的就能看见前后左右的某位观众侧侧身子,缓解一下臀部的压力……
  这时的人朴实啊,条件如此简陋,可大家都咬牙坚持,到了周日,学校、单位、工地放假,座位不够了,老板还体贴的准备数只小板凳放在过道上,去晚了也没关系。
  如果你到一个营业场所,问道:有没有地方了?回答“没有”的那肯定不是录像厅老板!为了让群众们共享精神文化食粮,他甚至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后来的同志们。
  在录像厅周围出现最多的商铺有两样,一个大型街机厅,一个是台球室,街机一块钱至少五个币,台球最多五毛一杆。这三个消费场所共同代表了两个关键词—便宜,还有年轻人。
  生于1970年的贾/樟柯有次在采访中回忆说,“打架、逃课、看电影、打台球,我觉得每一个小县城的男孩子都是那么过的。”
  这时录象厅都喜欢朝街装个喇叭,同步播出正在演的电影,极有声势。仔细听,劣质武打片裙|裾飞舞的呼呼声、打在身上的嘭嘭声、刀剑相交的哐啷声、击碎桌子的噼啪声都更假一些,配音和配乐舒不舒服也会暴露它山寨的本质。
  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大家到录像厅看电影的热情。因为,这时候的人们对声音和画面几乎没有要求,只要打得火光冲天、拍得香|艳|旖|旎就可以,对故事的期待,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指标。
  后世观众钟情原声,这时的群众却普遍喜欢国语发音(虽然大多配译极其粗糙)。
  录象厅早场一般八九点开始,至晚上八九点结束,五部片子一个循环,随时入场,票价不变。
  所以这就要求大家要算好时间,否则落下一部又等不到下一个循环,就会白白浪费。
  因此大家就会早早的来到录像厅等着,等着时还可以吃点东西,不然看电影时间长饿了就难受了,而且吃东西也很方便,很多录象厅门口都有地摊,馄饨一块五、肉馅饼一块、豆腐脑五毛、油条一块钱三根。
  没有网吧的时候,“刷夜”是用来指代看录象的。
  录象厅晚场一般晚九点开始,至次日凌晨七点,也是五部左右片子的循环。后半夜的时候,老板会拿出“大家最想看到的片子”。
  录象厅不仅是一群人青春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比如“大家最想看到的片子”,就让很多人用近乎荒诞的方法告别了屁孩阶段。还有或酷或痞的主角们,没进录象厅之前大家无法想象,墨镜对一个男人何等重要;可以不会独孤九剑,可你不能不会背“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1994年以后,国内逐渐出现了所谓的镭射录像厅、投影录像厅,多少提升了观众的光影体验,但说到底,它依然是服务草根的观影媒体。
  录像厅看电影,之所以受大家欢迎,他放的电影大家喜欢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票价便宜。
  电影票从平均的两毛五飞窜到人均20元后,几乎没什么去电影院看电影。录象厅的价格最初是一元,后来两元,最贵的时候也没超过五元。
  90年代中后期录像厅多的如同后世的网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VCD的流行,大家到录像厅看片子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录像厅的低潮到来,录像厅数量随之明显少了,录像厅时代结束。
  录像厅不存在了,或多或少,这也配合了大家鲜衣怒马但并没有重量的青春。
  那些记忆太局促了、太草根了、太贫贱了,甚至让人怀疑有没有铭记的必要。
  可我们也不能否认,托录像厅的福,在里面泡出来的影迷才是今天中国电影消费的中坚力量。错过那个时代的人不会明白,这是我们共有的秘密。
  我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精致了,所以别忘了,我们也曾经粗糙过。
  。。。。。。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吹神 夜的命名术 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