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巴士 / 翘脚三国史 / 第二章:乱世的开端

第二章:乱世的开端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曹操的诗里骂了汉灵帝刘宏,但并没有提到刘宏的堂叔——汉桓帝刘志,汉末乱世,其实是从他这里开头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后主刘禅写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意思是“西汉的皇帝们亲近贤明的大臣,远离宦官外戚这些小人,国家就繁荣昌盛,东汉的皇帝们反着来,国家就了。你爹还活着的时候,每次和我讨论东汉衰亡的原因,他都会跺着脚叹着气腿痛骂汉桓帝和汉灵帝。”
  随着诸葛亮和《出师表》的流芳百世,汉桓帝和汉灵帝也就遗臭万年了,叔侄俩被并称为“桓灵”,成了昏君的代名词。
  我们大可以沿用诸葛亮和曹操的判断,引用大量野史杂记,去说桓灵二帝如何荒唐,如何昏庸。
  但我更赞同钱穆先生说的,读历史时,要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没有哪个皇帝跟江山有仇,故意想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就像我们普通人,有谁会没事儿给自家房子放把火的?
  可悲的是,汉桓帝刘志上台的时候,东汉朝廷已经是一个柴火堆了。
  这火把,攥在梁太后和她哥哥——大将军梁冀手里。(大将军是全国军队的总司令)
  公元146年,梁太后给时任蠡吾县(今天河北省博野县)县候的刘志发来一道懿旨,要他到都城洛阳迎娶太后的妹妹梁女莹。
  这在当时不是什么大事,外戚和宗室联姻在汉朝是惯例,亲上加亲,利益绑定,而刘志按辈分算起来,是当朝皇帝——汉质帝刘缵的堂叔,和梁太后同辈。
  于是十五岁的刘志也按照惯例,带上几车彩礼,从河北出发,赶奔洛阳。
  这次娶妻之旅,使得刘志的人生就此改变,他此后再没回过家乡。
  在他赶路的途中,洛阳的皇宫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天上朝的时候,梁冀照例在朝堂上张牙舞爪的指点江山,文武百官也照例俯首帖耳的听着,连个响屁都不敢放。
  这种神似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的情景,在当时的朝廷里早已是家常便饭,梁家得势几十年,皇帝都是他们给捧上台的,对于梁冀的嚣张气焰,大家早就习惯了。
  但不知道这天是梁冀声音太大了还是脏字带多了,八岁的小皇帝刘缵实在听不下去,指着他鼻子骂了一句:“梁冀你是个跋扈将军啊你。”
  本来皇帝骂大臣天经地义,况且还是童言无忌,骂的也不过分。
  但梁冀天生就是个小心眼,睚眦必报而且心狠手辣,年轻的时候,洛阳市长吕放在梁冀他爹面前说了他几句坏话,回家的路上就被他派人暗杀了。
  如今梁冀已是权势熏天,怎么咽得下这口窝囊气?果然,没过几天,他就派人给皇帝送上了一碗热腾腾的下过毒的切面。
  大家看到这里也许会问,难道梁冀毒死皇帝,就这么轻松写意,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瞒过了当时所有的大臣吗?
  当然不可能,史家知道凶手是梁冀,我们千年后的人也知道凶手是梁冀,作为当事人的大臣们,当然也知道,但没有人敢说,文武百官都是噤若寒蝉,唯一反应还算勉强正常的,是太尉李固。
  《后汉书》记载,汉质帝吃完切面之后立刻病倒,召唤李固到宫中,李固向周围的侍从询问汉质帝为何病倒,无人回应,汉质帝对李固说:“快给朕拿水,朕还能活。”身边的梁冀立刻阻止:“别喝水,消化不良罢了,喝水会吐得一地都是!”话还没说完,汉质帝就一命呜呼了,李固的反应是,扑倒在质帝幼小的尸体上痛哭流涕,起身之后,他决定,弹劾御医。
  你没看错,李固没呼叫廷尉审问侍从,没询问为什么梁冀在案发现场而没有救护,更没有和梁冀拼个你死我活,为皇帝报仇,他只是上疏弹劾了御医。
  就这样一个李固,在当时的风评是“不屈服于权贵的骨鲠忠臣”,多年蝉联“朝中最正直的大臣”荣誉称号,在后世被誉为忠臣的楷模。
  政治黑暗,万马齐喑,怕是莫过于此了吧。
  为什么当时的大臣会骨头这么软,会如此害怕外戚呢?这还是我们的老朋友--光武帝刘秀的锅。
  在夺取天下这个游戏里,如果说刘邦朱元璋是靠着一步步打怪升级通的关,那刘秀就等于开了外挂。
  刘秀本人是个儒家知识分子,在太学里正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算是中国历史上开国帝王里文凭最高的一个,这层身份加上又是西汉的宗室,同学帮忙,读书人支持,连王莽的地方官都一批一批的带着兵带着地盘直接投奔了他。
  统一天下以后,本着儒家“仁爱”的原则,刘秀也没有像刘邦朱元璋一样,大肆屠杀功臣,反而是给这些功臣们封了很多土地,还让自己的子女和功臣的后代广泛联姻。
  这个政策加上他老刘家的短命基因,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大外戚都是开国功臣的后代,窦家是窦融的后代,邓家是邓禹的后代,耿家是耿弇的后代,而梁家是梁统的后代,而这些家族靠着祖上功劳掌握了地方军政权力,又靠着和宗室的婚姻关系攫取了中央权力,不仅势力大,而且很多官员在担任要职之前,都是先给这些外戚打工。
  比如李固,就是先在梁冀的父亲梁商的将军幕府里当参谋,后来被调到地方平定叛乱立了功,又被调回中央。看他后来的所作所为,还算是骨头硬的,更多的官员,明面儿上是给皇帝打工,其实暗地里都是给外戚卖命,外戚们也把他们当做门客,好吃好喝招待,帮他们平步青云,这些外戚实际上比皇帝还要像皇帝。
  刘秀同志虽然在后世名声极佳,但其实东汉末年的爆发的各种问题,很多都是他亲手给子孙后代埋下的雷,我们后面还会经常提到他老人家的名字。
  而在我看来,和很多亡于外敌,亡于昏君的朝代不同,东汉是一个一开始就注定要走向混乱和灭亡的朝代,尧舜再世都救不了。
  总之,汉质帝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没人为他鸣冤叫屈,大家没过几天就开始讨论谁来做下一任皇帝了。
  这个问题,气昏了头的梁冀在下毒之前根本没思考过。
  以司徒胡广(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司空赵戒,太尉李固为首的群臣,推举清河王刘蒜,理由很充分,刘蒜是王爵,地位显赫,和当朝皇帝同辈,而且能力品行都很出众,最重要的是,刘蒜年龄已经比较大了,算是避过了恐怖的短命基因。
  按说这帮大臣真是不长记性,一年前,两岁夭折的汉冲帝死后,他们就推举过刘蒜,被梁冀给驳了,立了七岁的汉质帝,这回又老调重弹,梁冀怕的就是有能力的成年皇帝,因为不好控制啊。
  大臣们的意见,梁冀是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他默默记下了这几个不明事理的家伙的名字,未置可否,然后转身去了后宫,他梁家的天下,自然只需要找妹妹梁太后商量就行。
  来到后宫把事情一说,梁太后微微一笑:“城北夏门亭不是住着一个现成的吗?既未成年,又是咱们未过门的妹夫。”梁冀一拍大腿“对啊”。
  他们说的,就是刘志,后来把梁家满门抄斩的汉桓帝,他此刻正在夏门亭的招待所里等着接新娘子,对这块即将砸到头上的馅饼一无所知。
  当然,梁冀不是神仙,也对自己家族后来的悲惨结局一无所知,他盘算了一下,要扶刘志上位,还需要得到一群人的支持,那就是宦官势力,也不知道梁冀是命好还是命烂,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当天深夜,仆人禀告梁冀,有一位曹常侍带着一帮宦官登门求见。
  来的人名叫曹腾,字季兴,沛国谯郡人士,汉安帝时入宫,已经服务了四代皇帝,从太子的书僮起步,一步步爬到了中常侍的位置(俸禄两千石的皇帝随从顾问),资格比梁冀还老的多,是当时宦官势力的代表人物。
  (曹腾在历史上名气不算太大,但他有个养子叫曹嵩,曹嵩后来生了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登基的时候,追尊祖先,尊曹腾为高皇帝,曹腾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个宦官皇帝。)
  梁冀连忙起身出迎,把曹腾让进内宅,然后屏退左右,正待开口,曹腾先发话了:“大将军,清河王立不得!”
  梁冀揣着明白装糊涂:“哦?清河王严谨持重,德才兼备,而且国赖长君,为何立不得?”
  曹腾却没废话“我就明说了吧,大将军您家世代都是外戚,您更是手握军政大权,宾客党羽遍及朝廷内外,横行不法的事儿,您可没少干,您也说了,清河王严谨持重,而且之前汉冲帝时,您就没支持他,你觉得他登基之后,会放过您吗?”
  这番话太直,说的梁冀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心中却是窃喜,他干咳两声问道:“那依曹常侍的意思?”
  “如立蠡吾候,必当长保富贵!”曹腾斩钉截铁,说完这番话,他深鞠一躬,就带着手下告辞离开了。
  和曹腾这一番对谈之后,梁冀心里的石头落下了,他喃喃自语:“曹常侍还真是为我考虑了很多啊。”
  是啊,曹腾还真是东汉的球王贝利和刘语熙啊。
  其实梁冀不知道的是,曹腾一毛钱都没为他考虑,而是为了宦官集团的利益,当初曹腾去拜谒刘蒜的时候,刘蒜因为曹腾的宦官身份,对他很不待见,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曹腾就此认为,刘蒜一旦上台,一定会对宦官们不利,因此他无论如何都要搬到刘蒜。
  后世很多史学家因此认为曹腾就是一个很会记仇的小人,那真是冤枉了曹常侍。
  汉桓帝上台之后,曹腾因为拥立之功,被任命为大长秋(皇宫内务总管),和当年助汉和帝除掉窦宪的郑众同一个官位,还被封为费亭候,可算是宦官做到了顶,但他身居高位,却一点都没有当年夜闯梁府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而是小心谨慎,宽厚待人,《后汉书》有这样一段记载。
  蜀郡太守(大致相当于成都市市长)想巴结曹腾,于是写了封信,附上礼物,发往洛阳,结果快递在函谷关被益州刺史(大致等于四川省高官)种暠给拦下来了,这种高官是个嫉恶如仇的人,立刻上疏弹劾曹腾,说他内外勾结,是犯罪行为,汉桓帝一番调查之后,宣判“这个快递是外面寄来的,曹腾又没收到,判曹腾无罪。”,曹腾毫不介意,不但没有恶整种暠,还常常跟旁人夸他秉公执法很有节操。种暠很有能力,文武兼备,后来平步青云,当他被封为司徒的时候,曹腾已经去世十来年了,种暠还常常跟人说起:“我今天能够位列三公,都是曹常侍的功劳啊。”,类似这样的事情,曹腾生平做了很多。
  能够历经五朝不倒,官位还越做越高,曹腾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原则和处世之道,不知道曹操后来的深谋远虑,权谋机变,是不是家学渊源。
  回到皇位争夺战,因为外戚和宦官都支持刘志,清河王刘蒜只能人如其名,一辈子当个佐料了。
  第二天,梁冀在朝堂上气势汹汹的宣布了他主张刘志登基的态度,因为自己毕竟不是皇帝,还是要假惺惺的让朝臣们都发表一下意见的,满朝文武大部分都鼓掌高呼“大将军英明,我们也觉得该是蠡吾候。”,这些人里,还包括了之前力挺刘蒜的胡广和赵戒。
  此起彼伏的马屁声中,只有两个杂音,一个是李固,一个是光禄大夫杜乔(荣誉职务,位高无权),两人坚持表示,不能让刘蒜只做一头蒜,他天生就该是主食的命,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梁冀只当没听到,直接宣布散会。
  散朝之后,李固和杜乔还坚持给梁冀写信,陈述应该立刘蒜的各种理由,后来梁冀实在烦了,找了点七七八八的理由把两人免了官。
  刘志登基的头一年,外戚就联合宦官,干脆给两个忠臣栽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桓帝御笔一挥,下狱,于是两人连同李固的两个儿子,都被打入大牢,最终都因为严刑拷打和非人虐待,死在狱中。
  李固在狱中还给胡广和赵戒写了封信,歌词大意是“我李固受了国家厚恩,所以竭尽股肱之力,根本不怕死,只是想完成我匡扶汉室的愿望,把我们伟大的国家建设成西汉初年“文景之治”那样的太平盛世,没想到梁冀他一时犯糊涂,非要推刘志上位,你们还真的就挺他了,你们这不是把好事儿给办坏了吗?我认为,大汉的衰败,就会从刘志开始。你们也受汉室厚恩,怎么对国家见死不救呢?后世的史官会骂你们的,我这辈子反正就这样了,我不亏心,没什么好说的了。”
  史载,李固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有算命特长,我非常相信,因为这封信里,我觉得有价值的,就那一句“汉家衰微,从此始矣。”,精准!
  后世人多因为这封信和死不支持汉桓帝的态度,认为李固和杜乔是千古忠臣,我觉得这是马后炮。。
  清末民初的蔡东藩对这两个“千古忠臣”有过一句妙评:“李固杜乔两个人,号称忠直,但是他俩在汉质帝被害的时候,既没有和梁冀玩儿命,又没有辞官避祸回家种红薯的觉悟,难道不是忠诚有余而智商欠费吗?”
  也是精准!
热门推荐